華文網

國慶看臺指南·螢屏|外國友人集結唱中文歌,不一樣的“中國好聲音”為中華文化喝彩

從《詩書中華》、到《喝彩中華》,再到即將在國慶期間亮相的《唱響中華》,東方娛樂原創出品、東方衛視“中華系列”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不僅讓詩書、戲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

更是致力於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吸引更多的國際友人。這個“十·一”,懷抱著對於中國深深的愛,來自世界各國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同胞手足”們齊聚“東方”,一起為中國祝福。

兩個“曹可凡”國慶“對對碰”

穿著長袍,走上《唱響中華》的舞臺,

一開口就是字正腔圓的“各位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捷蓋,來自遙遠的喀麥隆”。颱風穩健的他表示,看到唱響觀察員團的成員們倍感親切,“因為我也曾是我們國家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可以說是‘喀麥隆的曹可凡’。”一番話,逗得現場笑聲一片,作為東方衛視主持人曹可凡的“老搭檔”,陳蓉笑言:“除了膚色不同,兩人還真有些相像。”

捷蓋和曹可凡之間還真有些緣分。

癡迷中國文化的捷蓋,在中國學了一年語言之後,就拜丁廣泉為師學習曲藝,他笑說,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大山的師叔,“因為大山是姜昆的徒弟,姜昆是馬季的徒弟,而馬季是我師傅丁廣泉的師哥,他們都是侯寶林大師的徒弟。我是侯寶林大師的徒孫。”身為觀察員的曹可凡聽完笑說:“這樣的話,那我們可就有點淵源了。我年輕的時候就曾陪著侯寶林大師演出,侯耀華、侯耀文,
我叫他們二哥、三哥。”捷蓋馬上接過話茬,“那我該叫您一聲‘叔叔好’。”這一個開場介紹,讓中國、非洲兩位“曹可凡”認了“親戚”。

說起對於中國的最初印象,捷蓋直言來自父親的“薰陶”,“我爸爸是個中國功夫迷,常常帶我看李小龍的電影,自己還學過功夫。後來,我在聯合國實習的時候,本來聯合國要派我去澳大利亞學習,但是正好我獲得了來中國學習的獎學金,我想也沒想就直接來中國了,

實現我的童年夢想。”說起喜歡中國的理由,他表示,“發自內心的是對中國人民的喜愛。他們在我心中可以用四句話來概括,就是民風淳樸、善良忠厚、大度豁達、仗義疏財。”現場,唱的和說的一樣好的捷蓋,除了帶來一曲讓人難忘的《彎彎的月亮》外,還和曹可凡搭檔來了一段相聲,《報菜名》信手拈來,京劇、呂劇、越劇等中國傳統戲曲,也不在話下。不光自己喜歡,他還曾帶著京劇表演藝術團前往喀麥隆,
向更多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希望更多人能夠向他一樣,愛上這片美麗的土地。

“不管離開多久,都是我的家”

這回《唱響中華》的舞臺上,也來了不少來自世界各國的華裔後代。來自印尼的林宜龍,是第五代華裔,四年前來到北京學習,“其實來中國前,我已經被澳大利亞的一所電影學院錄取了,但是當聽到朋友說,來中國吧,我毫不猶豫地就來了。”同樣來自印尼的目前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建築的女孩蔣征玲直言,“七歲時來中國旅遊,在福建看到土樓,就覺得太厲害了,立下志願長大了一定要回到中國來學習建築。”和她一起組隊表演的師妹,來自緬甸的女孩黃家盈也表示:“我畢業時決定出國留學,爸爸說,出國可以,要去中國。我來上海,是因為小時候外婆總是說要來上海玩,我來到了外婆喜歡的城市。”不管相隔多遠,中國永遠在他們心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他們回到這裡,尋找他們的根,感歎當下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在海外的華人們也成了一座溝通中西文化、傳播中華文化的橋樑。《唱響中華》的舞臺上有一組阿拉貝卡四重奏,他們的領頭人就是來自美國的華裔小夥安德魯,在他的影響下,好朋友們都迷上了中國文化,今年他們高中畢業即將分赴各自的大學,這回來參加《唱響中華》,四個人也把它當成了“圓夢之旅”,“我們帶來一曲《好漢歌》,從小爸爸就跟我說‘不登長城非好漢’。我們這次參加完節目後,也要去北京爬長城。”

結緣中國情牽一生

來自喀麥隆的捷蓋,因為爸爸是個中國功夫迷,從小跟著爸爸看李小龍的電影,對中國有了嚮往;來自俄羅斯的娜塔莉因為迷戀中國的古詩詞,下決心學習中文,將來的某一天要自己翻譯中國古詩詞俄文版;來自美國的高首因為喜歡明朝的歷史,來到了中國……每一個人,喜歡中國的理由都不一樣,正如英國小夥葛金鷹所言:“沒辦法回答到底是因為什麼愛上它的,就是愛,愛它的文化,愛它的人民,愛它的歷史。”

來自迦納的米蘭,她的歌聲同她的人生經歷,都讓人動容。從小,米蘭就和迷戀中國文化、中國瓷器的爸爸有個約定,等到她十八歲的時候要一起來中國,去景德鎮看看。爸爸在家裡放滿了到處收集來的瓷器,還請了老師教她中國剪紙。可惜,在她六七歲時,爸爸就去世了。從此,米蘭一個人守著這個約定,終於半工半讀實現了當年與爸爸一起取下的心願,一曲《老爸》唱出了對爸爸的思念,對中國的愛……

東方娛樂製作人、《唱響中華》總導演翟佳表示:“他們的歌唱,他們的講述,雖然彼此來自不同的國家,卻因為喜歡中國,喜歡中華文化,從而有了發自內心的共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優秀歌曲也成為了我們與世界溝通與交流的橋樑及紐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唱響中華》並不僅僅只是一檔單純的外國人唱中國歌的節目,而是一檔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內核的音樂文化類節目。”

題圖來源:東方衛視供圖 欄目主編:李君娜 圖片編輯:朱瓅“其實來中國前,我已經被澳大利亞的一所電影學院錄取了,但是當聽到朋友說,來中國吧,我毫不猶豫地就來了。”同樣來自印尼的目前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建築的女孩蔣征玲直言,“七歲時來中國旅遊,在福建看到土樓,就覺得太厲害了,立下志願長大了一定要回到中國來學習建築。”和她一起組隊表演的師妹,來自緬甸的女孩黃家盈也表示:“我畢業時決定出國留學,爸爸說,出國可以,要去中國。我來上海,是因為小時候外婆總是說要來上海玩,我來到了外婆喜歡的城市。”不管相隔多遠,中國永遠在他們心中佔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他們回到這裡,尋找他們的根,感歎當下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

在海外的華人們也成了一座溝通中西文化、傳播中華文化的橋樑。《唱響中華》的舞臺上有一組阿拉貝卡四重奏,他們的領頭人就是來自美國的華裔小夥安德魯,在他的影響下,好朋友們都迷上了中國文化,今年他們高中畢業即將分赴各自的大學,這回來參加《唱響中華》,四個人也把它當成了“圓夢之旅”,“我們帶來一曲《好漢歌》,從小爸爸就跟我說‘不登長城非好漢’。我們這次參加完節目後,也要去北京爬長城。”

結緣中國情牽一生

來自喀麥隆的捷蓋,因為爸爸是個中國功夫迷,從小跟著爸爸看李小龍的電影,對中國有了嚮往;來自俄羅斯的娜塔莉因為迷戀中國的古詩詞,下決心學習中文,將來的某一天要自己翻譯中國古詩詞俄文版;來自美國的高首因為喜歡明朝的歷史,來到了中國……每一個人,喜歡中國的理由都不一樣,正如英國小夥葛金鷹所言:“沒辦法回答到底是因為什麼愛上它的,就是愛,愛它的文化,愛它的人民,愛它的歷史。”

來自迦納的米蘭,她的歌聲同她的人生經歷,都讓人動容。從小,米蘭就和迷戀中國文化、中國瓷器的爸爸有個約定,等到她十八歲的時候要一起來中國,去景德鎮看看。爸爸在家裡放滿了到處收集來的瓷器,還請了老師教她中國剪紙。可惜,在她六七歲時,爸爸就去世了。從此,米蘭一個人守著這個約定,終於半工半讀實現了當年與爸爸一起取下的心願,一曲《老爸》唱出了對爸爸的思念,對中國的愛……

東方娛樂製作人、《唱響中華》總導演翟佳表示:“他們的歌唱,他們的講述,雖然彼此來自不同的國家,卻因為喜歡中國,喜歡中華文化,從而有了發自內心的共鳴。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優秀歌曲也成為了我們與世界溝通與交流的橋樑及紐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唱響中華》並不僅僅只是一檔單純的外國人唱中國歌的節目,而是一檔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基因內核的音樂文化類節目。”

題圖來源:東方衛視供圖 欄目主編:李君娜 圖片編輯: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