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翦做了這件事連秦始皇都肉痛,但不得不佩服他

說起王翦來,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王翦名列戰國四大名將,秦國滅六國的過程王翦父子功不可沒。可是王翦作為將領卻一直沒得到世人的足夠尊重,這主要是因為秦國太過強大,

大家都覺得這種強大理所當然,打贏了是應該的,打不勝才是罪。這種觀點不免太過有失公允,而且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少,不僅現代人這麼想,其實作為與王翦同一時期的其他人也這麼覺得,比如,秦始皇本人也曾懷疑過他《白起王翦列傳》裡記載了關於王翦攻楚的相關事宜,比如王翦強烈要求調兵六十萬,而李信只要二十萬,秦始皇笑道,王將軍老矣,不若李將軍英勇。
其實按著當時秦軍的作戰能力,李信的戰略並沒有錯,從純軍事角度來看,二十萬秦軍調撥得當的話滅楚還是大有可能,道理很簡單,秦軍此時如日中天,沒有人能夠在數量對等的對戰中打敗秦軍,而此時的楚國根本不是當年那個帶甲百萬的楚國了,在將近百年的戰爭中楚國被嚴重壓縮,根本養不起二十萬作戰大軍(區別於民兵,二十萬部隊常年作戰還需要幾十萬為其提供補給的服役壯丁,
楚國養不起,或者無法長期維持)。這也是秦始皇嫌笑王翦的地方,畢竟秦始皇不是一個目空一切的庸才!他之所以認同李信的二十萬滅楚戰略也是有經過銅盤考慮的,與自己估算的差不多。但是,王翦卻有自己的想法與指揮方略,我們從王翦帶兵打仗的其他案例中可以看到,王翦部隊傷亡很小!這一點也是被其他史學家兵學家忽略的地方。

王翦如何控制士兵的傷亡的呢?我們可以從王翦的外號說起,老王翦,這是一個老辣又穩紮穩打的將軍。有人說,足夠充足的兵力優勢,在壓倒性優勢下傷亡小是正常的。其實道理是沒錯,但是想法卻不對!王翦雖然帶兵多,但卻不嗜殺,他側重於軍隊對峙卻很少讓軍隊上陣衝殺。為何呢?因為相打無高手,冷兵器時代,戰鬥力再強的秦軍去一對一拼殺也會自損三千的,

這不利於秦軍統一六國。因此,王翦作為秦國自白起以後的又一個名將,自然吸收了白起帶兵的作戰理論,殺敵只在追擊中!只有追殺逃敵的時候才能同時立功又能減少傷亡。而王翦又不同于白起,白起是運動戰高手,王翦則擅長陣地戰,所以,他的戰法只有一個字,拖!利用拖,充分利用秦國強大的國力跟敵國比消耗拼國力,比如,在滅楚大戰中,王翦起兵六十萬猛烈進攻項燕的二十萬大軍,
楚軍在秦軍絕對優勢兵力壓力下緊急增兵二十萬,使得楚軍達到四十萬人。可是呢,王翦這時候卻不著急了,他勒令部隊原地休整,跟楚軍對峙。這時候楚國已經是傾國之力來打仗,這種打仗方式短時間可以,長時間則不行,所有青壯年打仗去了,甚至連婦女兒童都得去為前線輸送糧草,誰來做生產呢,一旦誤了農事,國家經濟就會崩潰,這也是項燕被迫撤軍的主因。再打下去,饑餓就會嘩變,百姓就會逃亡。而王翦也等到了這個機會,他發動攻擊了,攻擊的物件是撤退中的楚軍,雙方交戰一觸即潰,王翦滅楚。

有人說這不是傻瓜戰法嗎?誰來都可以啊!可是呢!一個人帶兵,常年在外數年,部隊滴水不漏,沒有被敵軍劫營,士兵一直嚴陣以待,後勤補給調動無紕漏,同時又能夠對敵國國力以及軍隊組成成分,補給路線以及補給能力洞若觀火,預算得恰到好處,這本身就是一種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能力。因此,王翦之偉大不僅在戰場!在評價王翦這個人的時候,特別不能忽略他戰場之外的指戰能力!只是王翦的戰略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財貨,這讓秦始皇肉痛無比。正因為他通過戰場上的其他因素左右戰場,最大限度保證有生力量取得勝利,保持秦軍強大的連續作戰能力,沒有這個基礎秦軍再強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橫掃六國。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再打下去,饑餓就會嘩變,百姓就會逃亡。而王翦也等到了這個機會,他發動攻擊了,攻擊的物件是撤退中的楚軍,雙方交戰一觸即潰,王翦滅楚。

有人說這不是傻瓜戰法嗎?誰來都可以啊!可是呢!一個人帶兵,常年在外數年,部隊滴水不漏,沒有被敵軍劫營,士兵一直嚴陣以待,後勤補給調動無紕漏,同時又能夠對敵國國力以及軍隊組成成分,補給路線以及補給能力洞若觀火,預算得恰到好處,這本身就是一種其他人難以企及的能力。因此,王翦之偉大不僅在戰場!在評價王翦這個人的時候,特別不能忽略他戰場之外的指戰能力!只是王翦的戰略需要消耗大量的糧草財貨,這讓秦始皇肉痛無比。正因為他通過戰場上的其他因素左右戰場,最大限度保證有生力量取得勝利,保持秦軍強大的連續作戰能力,沒有這個基礎秦軍再強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橫掃六國。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