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眾望所歸!引力波的“捕獲”者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和基普·索恩,

以表彰他們為“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韋斯將獲得其中一半,巴里什和索恩將共用另一半。

揚子晚報記者連線

南大專家解讀引力波

拼上了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

什麼是引力波?知乎天文學話題優秀回答者、國家天文臺研究員“狐狸先生”在知乎“2017諾貝爾巡禮”圓桌討論裡發表了這樣的觀點:引力波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預言之一。

廣義相對論認為物質的引力會造成周圍空間的彎曲。而引力波就是空間彎曲的動態傳播。一個靜止的天體能造成空間的靜態彎曲,當兩個天體互相繞轉時,它們的引力對空間的扭曲是隨時間變化。就好像有人在水池中央攪動水面,水面的變化會以波動的形式傳向四方。這種由引力場變化造成的空間波動就是引力波。

引力波的存在,讓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再一次得到證實。

100年前,愛因斯坦就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並預言強引力場事件可產生引力波。廣義相對論的其他預言如光線的彎曲、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學家的“視線”之外。直到2015年,人類第一次探測到引力波,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謝懿副教授認為,此次美國科學家獲獎的意義在於,
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塊“拼圖”被拼上了,同時引力波提供了另一種觀測和瞭解宇宙的手段。

昨天,引力波獲獎再度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表示,引力波是否會改變“萬有引力”等定律?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戴子高表示,想要被引力波改變“高矮胖瘦”,除非站在黑洞的“洞口”。對於地球而言,引力波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

引力波探測團隊裡 曾有一位南大校友

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從南京大學瞭解到,引力波的探測,參與建造、維護儀器、分析資料的1000多位元科學家中,有一位是南京大學校友胡一鳴,他曾在南大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讀了四年本科。

胡一鳴高中時就是個很狂熱的天文愛好者,一心想去國內最好的天文系讀書,所以目標就定為南大天文系。高考填志願時,他只填報了南大天文系這一個志願。大學期間,他曾是南大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

“當時我只是很喜歡天文,並且希望把自己對天文的熱情與朋友們分享。”

本科畢業後,胡一鳴進入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讀博士,研究的就是引力波的資料處理。他堅信一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探測到,但是真的沒想到,這麼快就探測到了,而且更想不到的是在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一個世紀後探測到信號,向世人宣佈了這一發現。胡一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點點漣漪意味著我們有了黑洞存在的強有力證明:在併合之前的一瞬間,在如此小的間距內聚集著如此巨大的品質,除了黑洞,實在是不做他想。“它也意味著我們第一次觀測到了雙黑洞系統的存在,我們也確定了這種系統可以在足夠短的時間內併合,我們可以估算這一類時間的發生率。”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點點漣漪意味著我們有了黑洞存在的強有力證明:在併合之前的一瞬間,在如此小的間距內聚集著如此巨大的品質,除了黑洞,實在是不做他想。“它也意味著我們第一次觀測到了雙黑洞系統的存在,我們也確定了這種系統可以在足夠短的時間內併合,我們可以估算這一類時間的發生率。”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