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谷英村,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村

文圖編輯:丁錄年 柳絲青青

《尋找行將漸遠的鄉民生活》

文/胡慶軍

夕陽被遠遠拋在身後,在曲崎山路中左拐右轉很長時間後,我們終於抵達張谷英村。

夕陽映紅了深秋的張谷英村,

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村”、“民間故宮”的小村子呈半月形分佈在山腳下,以主屋為大門,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莊河。因而很多人說這裡風水占盡,場面壯觀。漫步在村內,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建有不少小橋,像極了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在張谷英村,忽然就想起那首詩:“溪每階下流,門朝水中開。” 渭溪河從村前穿行到村後,環繞全村。這個以先人張谷英命名的村落,
據說相當隱秘,當年日本人佔領此地,也沒有發現近在眼皮下,還有這麼大一個村莊,憑藉“大隱於世”的先天優勢,六百多年來,此村一直免於戰火,子嗣興旺,連綿不絕。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省岳陽市以東的渭洞筆架山和龍形山之下,地處岳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六百年來,張谷英村就靜靜地鑲嵌在一片青山綠水裡。這兒的歷史名稱叫渭洞。渭洞不是一個“洞”,

而是指一個有一條叫渭水的小河蜿蜒流過的山間小盆地,盆地中央有一座東南朝向的小山丘,形狀蜿蜒似龍,故名“龍形山”。張谷英村古建築群順應龍形山的走勢,沿渭溪河的流向,繞河環山而建。

第二天清晨,當地的朋友帶我們漫步在張谷英村,

仔細去體味這裡的歷史悠久及環境複雜,這是個神秘和寧靜的地方。青磚,石柱,水井,巷道……以及那些殘破的屏壁、門牖和花欞,讓人都是那麼熟悉而親切。張谷英村是一個規模龐大、氣勢恢巨集、獨具建築風格的連體大宅院,綿延兩裡之遙,總建築面積達五萬一千多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四萬多平方米。現有大小房屋1732間,堂屋237個,天井206個,巷道64條,石橋58座。推開一扇扇的木門,
觸摸一根根石柱,探訪一方方天井,凝視一個個視窗,許多的細節讓你感受到的是一個家族文明的精華和涵養。

走在傍溪的長廊上,腳下是青石板鋪成的路,目光裡那些村民憑欄而坐,談古論今,納涼休息,觀賞安詳、靜謐的田園風光。在朋友的介紹裡我靜靜感悟“山繞一環穿四坳,水流百歲過三橋。”

據說渭溪河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著各個巷道,巷道兩旁由青磚壘牆,

高達十余米。牆高且厚,宜於防火,稱為“封火牆”。村裡像這樣的巷道似乎數不清,它們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生活在此的村民,可以往來穿行,走親訪友可以做到“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這是張谷英最為神奇的地方,令人歎為觀止。

進入“當大門”的庭院。朋友介紹典型的“五井五進”的佈局:“井”指的是天井,“進”是指堂屋的間數。五井五進是指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目前,張谷英村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屋”、“當大門”、“ 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簷,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仔細考察每家房屋的規格,則不難發現其設計充分展示了國人“合而不同”的思想,每家看似一樣,則又有不同。

初來的人都會對這裡數不勝數天井感興趣,它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神來之筆,不僅是重要的排水系統,也是房屋的採光之源(屋內只有天井上不蓋瓦)。天井都用上好的大理石砌成,做工是絕對精良,據說許多研究現代建築的專家來此考察,砌天井的大理石經過幾百年的磨礪,仍嚴絲合縫,刀片都難切入。試想當一家人圍坐天井旁,睛賞日月,陰觀雨雪,品茶聊天,家長里短,那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肯定羨煞天人。不知是交通不便還是不被外人所知,來這的遊人不是太多。因而可以安下心來,靜靜地在村中如迷宮般的小巷中盤恒,靜靜地品味每一處古舊,體驗每一處新奇。行走在充滿古風鄉韻,懷舊之情會油然而生,中國傳統中修身齊家的文化底蘊處處都可以體現,中國人以家為單位,以家和為萬事興的根本,這延綿五百年的古村落家家戶戶便是清晰的寫照。

這裡與中國大部分村落一樣,村中的青壯年男女大部分都去了外地謀生,所以留下來的大都是上了年紀老人或很小的孩子。好在村中仍保留了中國農村的自給自足傳統,對村民的生計影響不是太大,村民自種糧食,自釀美酒,自榨食油,自磨豆腐,自製各種醬菜……如今受外界商品大潮的影響,村民也將自家所產的土特產售賣給遊客。

當然,村中最受人歡迎的還是開在古老屋子的村民餐館。圍坐在天井旁的小桌上,品嘗村民端出熱氣騰騰菜肴,雖不是什麼奇珍異味,但卻是農家自種的菜蔬與自製的臘肉臘魚,沁入舌尖的味道,簡單而醇厚,仍是從前的味道。

六百年來,張谷英村在歷史的長河裡訴說著一種古樸和寧靜,講述著一部村落的農耕文明史,默默地展現的是行將漸遠的鄉民生活哲學。

胡慶軍,筆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黃驊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天津作家協會會員。主任記者職稱。曾出任多家刊物、網站編委、副總編、總編。作品散見《西北軍事文學》《詩潮》《綠風》、<<中國文化報》《天津文學》《時代文學》、泰國《中華日報》等報刊。作品被收入《2009中國詩歌選》《2010中國詩歌選》《中國網路詩歌精選》、《天津現當代詩選》《中國散文選100家》等30余種文學選本。著有詩集《走向成熟》、《遠去的風景》、《點亮一盞心燈》、《站在時光的邊緣》等多部。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目前,張谷英村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屋”、“當大門”、“ 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簷,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仔細考察每家房屋的規格,則不難發現其設計充分展示了國人“合而不同”的思想,每家看似一樣,則又有不同。

初來的人都會對這裡數不勝數天井感興趣,它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神來之筆,不僅是重要的排水系統,也是房屋的採光之源(屋內只有天井上不蓋瓦)。天井都用上好的大理石砌成,做工是絕對精良,據說許多研究現代建築的專家來此考察,砌天井的大理石經過幾百年的磨礪,仍嚴絲合縫,刀片都難切入。試想當一家人圍坐天井旁,睛賞日月,陰觀雨雪,品茶聊天,家長里短,那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肯定羨煞天人。不知是交通不便還是不被外人所知,來這的遊人不是太多。因而可以安下心來,靜靜地在村中如迷宮般的小巷中盤恒,靜靜地品味每一處古舊,體驗每一處新奇。行走在充滿古風鄉韻,懷舊之情會油然而生,中國傳統中修身齊家的文化底蘊處處都可以體現,中國人以家為單位,以家和為萬事興的根本,這延綿五百年的古村落家家戶戶便是清晰的寫照。

這裡與中國大部分村落一樣,村中的青壯年男女大部分都去了外地謀生,所以留下來的大都是上了年紀老人或很小的孩子。好在村中仍保留了中國農村的自給自足傳統,對村民的生計影響不是太大,村民自種糧食,自釀美酒,自榨食油,自磨豆腐,自製各種醬菜……如今受外界商品大潮的影響,村民也將自家所產的土特產售賣給遊客。

當然,村中最受人歡迎的還是開在古老屋子的村民餐館。圍坐在天井旁的小桌上,品嘗村民端出熱氣騰騰菜肴,雖不是什麼奇珍異味,但卻是農家自種的菜蔬與自製的臘肉臘魚,沁入舌尖的味道,簡單而醇厚,仍是從前的味道。

六百年來,張谷英村在歷史的長河裡訴說著一種古樸和寧靜,講述著一部村落的農耕文明史,默默地展現的是行將漸遠的鄉民生活哲學。

胡慶軍,筆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河北黃驊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天津作家協會會員。主任記者職稱。曾出任多家刊物、網站編委、副總編、總編。作品散見《西北軍事文學》《詩潮》《綠風》、<<中國文化報》《天津文學》《時代文學》、泰國《中華日報》等報刊。作品被收入《2009中國詩歌選》《2010中國詩歌選》《中國網路詩歌精選》、《天津現當代詩選》《中國散文選100家》等30余種文學選本。著有詩集《走向成熟》、《遠去的風景》、《點亮一盞心燈》、《站在時光的邊緣》等多部。

本文為中國鄉間美文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