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亂世中的官場不倒翁

導讀: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大分裂時期。從西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開始,經歷了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五個中原王朝,以及周邊十多個割據政權,各方勢力粉墨登場又旋生旋滅,

展開了長達五六十年的大亂鬥。

這樣一個亂世中,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他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卻能夠做到流水的天子鐵打的大臣,無論是那個朝代,他都是妥妥的宰執核心層,而且受到歷代帝王的優待。

西元907年,三月,唐哀帝被時為天下兵馬元帥、梁王的朱全忠逼迫禪讓皇位,於是盛極一時的唐王朝就此滅亡。不滿朱溫篡唐王朝的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發動了叛亂割據一方。四年後,他又自立為皇帝,號大燕。此時,馮道29歲,在劉守光的幕府中擔任掾屬。

不久後,荒淫嗜血的劉守光被晉王李存勖剿滅,馮道也進入了太原城中。在那裡,他遇到了人生中的伯樂——張承業。張承業是李存勖身邊蕭何一般的人物,在張承業的大力提拔下,馮道任端明殿大學士兼兵部侍郎。第二年又接任宰相,走到了人生的巔峰。

沉迷伶人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死於興教門之變中。李嗣源奪取皇位成為後唐明宗,六年後李嗣源去世,後唐湣宗李從厚繼位。不久,兄弟鬩牆,李從珂發動叛亂,最終登上帝位。這時期,馮道都是朝中的重臣。

西元934年,石敬瑭向契丹稱臣,割讓幽雲十六州,並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稱帝滅後唐,定都汴梁,改國號為“晉”,史稱後晉,馮道又進入新朝擔任要職。在石敬瑭死前,馮道成為托孤大臣。不過馮道沒有按照石敬瑭的要求立幼子為帝,而是率領群臣迎立了石敬瑭的養子石重貴。

會同四年(942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拒不向遼國稱臣。於是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杜重威、李守貞、張彥澤等率領所部二十萬人前來投降。耶律德光率軍攻入後晉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俘虜後晉出帝石重貴,滅後晉。

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中京。這次,馮道又得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賞識

劉知遠在晉陽稱帝,諸鎮和後晉舊將多起兵回應。廣大百姓也群起反抗,攻破州縣城,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吏。耶律德光很害怕得準備逃走,任命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留守東京。

耶律德光則帶著後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封北行。不過耶律德光不久後死在了途中,隨行的馮道滯留在了鎮州。不久後,鎮州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收復,馮道也隨軍歸附後漢。

劉知遠病逝後,後漢隱帝劉承佑繼位。西元950年,郭威上演初版的“陳橋兵變”,代漢自立,是為後周太祖。郭威病逝後,他的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此時的馮道,依然是朝中的股肱之臣。

西元954年,馮道病逝,周世宗還為他廢朝三日,追封他為瀛王,諡文懿。六年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馮道在五代十國中,處於鐵打不動的重臣位置。無論朝代如何更換,馮道都像是一個雷打不動的菩薩,堪稱是亂世中的不倒翁。

馮道, 曆仕後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朝十二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所以忠臣孝子皆罵他“:卑躬屈膝,無君無父。其次,馮道不僅不忠與一朝的君王,而且還投降了契丹。這不符合古代“忠臣不事二主”的價值觀,當年呂布換了三個領導就被罵做“三姓家奴”,馮道在這方面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耶律德光攻入汴梁的時候,馮道沒有殉節,而是再次更換門庭,這在道學家看來,可不是數典忘祖,不知廉恥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北宋以後,馮道遭到了一眾的口誅筆伐。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也罵他是無恥之尤,近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更是直接說他是奴才的奴才。

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提出了疑問,他說:

“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事實上也是這樣,馮道雖然在五代亂世中,屢次變節改事他主,可能“大德有虧”,但他私德卻是非常的好。他不貪財,不好色,清廉自給,身在高位,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統治者無休止的殺戮欲望,極力維護一個國家的穩定。更重要的是,他還大量刊印各種典籍,為亂世中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馮道顯然不是有著“忠烈”品性的典型君子,卻也不是什麼毫無廉恥的“小人”,他是個複雜的人物。而在那個儒家價值觀崩塌,武人專政,信奉“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血腥的大分裂年代,以後世和平統一時代的忠君理想來要求他,不顯得太過了嗎?

然而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對馮道持一種理解的態度,歷經二朝的範質則說馮道“ “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 言語中透露出對馮道苦衷的理解。 到了現代很多講五代史的人對於馮道也越來越表示理解甚至認為馮道有其光輝的一面。

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東京皇宮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中京。這次,馮道又得到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賞識

劉知遠在晉陽稱帝,諸鎮和後晉舊將多起兵回應。廣大百姓也群起反抗,攻破州縣城,殺死契丹任命的官吏。耶律德光很害怕得準備逃走,任命蕭翰為宣武軍節度使,留守東京。

耶律德光則帶著後晉降官數千人,宮女、宦官數百人以及晉府庫所有財物,離開封北行。不過耶律德光不久後死在了途中,隨行的馮道滯留在了鎮州。不久後,鎮州被後漢高祖劉知遠收復,馮道也隨軍歸附後漢。

劉知遠病逝後,後漢隱帝劉承佑繼位。西元950年,郭威上演初版的“陳橋兵變”,代漢自立,是為後周太祖。郭威病逝後,他的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此時的馮道,依然是朝中的股肱之臣。

西元954年,馮道病逝,周世宗還為他廢朝三日,追封他為瀛王,諡文懿。六年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馮道在五代十國中,處於鐵打不動的重臣位置。無論朝代如何更換,馮道都像是一個雷打不動的菩薩,堪稱是亂世中的不倒翁。

馮道, 曆仕後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五朝十二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所以忠臣孝子皆罵他“:卑躬屈膝,無君無父。其次,馮道不僅不忠與一朝的君王,而且還投降了契丹。這不符合古代“忠臣不事二主”的價值觀,當年呂布換了三個領導就被罵做“三姓家奴”,馮道在這方面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耶律德光攻入汴梁的時候,馮道沒有殉節,而是再次更換門庭,這在道學家看來,可不是數典忘祖,不知廉恥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北宋以後,馮道遭到了一眾的口誅筆伐。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也罵他是無恥之尤,近代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更是直接說他是奴才的奴才。

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提出了疑問,他說:

“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

事實上也是這樣,馮道雖然在五代亂世中,屢次變節改事他主,可能“大德有虧”,但他私德卻是非常的好。他不貪財,不好色,清廉自給,身在高位,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統治者無休止的殺戮欲望,極力維護一個國家的穩定。更重要的是,他還大量刊印各種典籍,為亂世中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巨大貢獻。

馮道顯然不是有著“忠烈”品性的典型君子,卻也不是什麼毫無廉恥的“小人”,他是個複雜的人物。而在那個儒家價值觀崩塌,武人專政,信奉“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的血腥的大分裂年代,以後世和平統一時代的忠君理想來要求他,不顯得太過了嗎?

然而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對馮道持一種理解的態度,歷經二朝的範質則說馮道“ “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 言語中透露出對馮道苦衷的理解。 到了現代很多講五代史的人對於馮道也越來越表示理解甚至認為馮道有其光輝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