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歐洲四大防線,

在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上存在著四條龐大的防線,它們為戰爭而存在,當戰爭消失後,它們也就名聲不再。但是其龐大的身軀一直存在這個世界中,時時訴說著那曾經的慘烈。

法國:馬其諾防線

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其目的是防止德軍從法國的東北邊境入侵。以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命名。

馬奇諾防線全長大約390公里,連接了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境和貝爾福築壘地域。

但是由於比利時的抗議,法國沒有在阿登山區修建防線,這段地帶只是依靠英法聯軍和加拿大軍隊進行防禦。

馬奇諾防線縱深大致為4~14公里,防線主體有數百公里,主要部份在法國東部的蒂永維爾。建築主要以鋼筋和混凝土、水泥構築,十分堅固,但是造價昂貴。

防線內部擁有各式大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電車通道。

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達3.5米

德國:齊格菲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納粹德國開始修建齊格菲防線,防線對面即是法國馬其諾防線。

齊格菲防線是希特勒的屯兵場所,並且配備重炮,

可以給予火力支援和反擊。1939 年齊格菲防線基本建成。防線從荷蘭邊境修起,沿著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的邊境一直修到了瑞士邊境,全長達到630公里。

齊格菲防線縱深 35~75千米。障礙地帶遍佈地雷、鐵絲網、坦克壕溝等。防線工事較多,但是防禦比馬奇諾防線要弱。其使用水泥的數量是馬奇諾的2.5倍,鋼鐵使用量是馬奇諾的2.3倍。齊格菲防線實用意義有限,基本為發揮戰爭的應有作用,

更多的是以象徵的意義存在。

蘇聯:史達林防線

史達林防線是為防禦德國的進攻而修建的。蘇聯秘密修建了史達林防線,氣勢宏偉,壯觀巍峨,它全長1200公里,從卡累利阿一直修建到黑海南岸,貫穿了整個白俄羅斯西部。

史達林防線包含了4000多反而永備火力點,

工事厚1.5米,縱深達到1--6公里。火力點層層覆蓋,具有防空洞,觀察孔,地雷區,工程障礙等。

它比德國的齊格菲防線(630公里)、法國的馬其諾防線(390公里)、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135公里)和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160公里)都長得多

德國:大西洋壁壘

大西洋壁壘德國用來防禦西線的軍事設施,這條防禦線開始於挪威海岸北部,沿海一直穿越法國和西班牙邊界。長達2700公里。大西洋壁壘是為了阻止盟軍登陸。

大西洋壁壘在1940年開始修建,在法國投降後,為了防止英國部隊的登陸才慢慢修建。在德國開展巴巴羅薩計畫後,西部兵力短缺,德國才開始大力建造大西洋防線的。

隨著德國在東線的進攻失敗,德國在西線也感到了盟軍的進攻增強,所以希特勒派隆美爾組織負責修建大西洋防線,隆美爾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但是大西洋防線由於戰線太長,根本就無法進行全力防禦,最後盟軍還是在諾曼地登陸成功,打開了德國覆滅的大門。

這四條防線是二戰時期名聲最大,工程量也是最為巨大的防線,但是戰爭還是以人為最主要的因素,最強大的防線應當是血肉組成的鋼鐵長城。

這條防禦線開始於挪威海岸北部,沿海一直穿越法國和西班牙邊界。長達2700公里。大西洋壁壘是為了阻止盟軍登陸。

大西洋壁壘在1940年開始修建,在法國投降後,為了防止英國部隊的登陸才慢慢修建。在德國開展巴巴羅薩計畫後,西部兵力短缺,德國才開始大力建造大西洋防線的。

隨著德國在東線的進攻失敗,德國在西線也感到了盟軍的進攻增強,所以希特勒派隆美爾組織負責修建大西洋防線,隆美爾加緊建造進度和提高防禦工事的靈活性,將其防禦力大幅提升。但是大西洋防線由於戰線太長,根本就無法進行全力防禦,最後盟軍還是在諾曼地登陸成功,打開了德國覆滅的大門。

這四條防線是二戰時期名聲最大,工程量也是最為巨大的防線,但是戰爭還是以人為最主要的因素,最強大的防線應當是血肉組成的鋼鐵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