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濱湖老地名全集!各種犄角旮旯全齊了!

濱湖的這些老地名

你都認得嗎?

周新鎮

原名東絳(土字旁),

明朝時因這裡地勢較高,又在西絳之東,故稱東絳。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無錫工商先驅周舜卿新建街鎮,取名“周新鎮”。 1929年即建鎮。解放後將周新鎮改名為東絳鎮。現為太湖街道。

南方泉

現名南泉,因鎮內有一方泉而得名。1929年即建鎮。為與北方泉區別,又在方泉前加“南”字。

河埒口

在古城西郊。宋朝有蔣姓沿梁溪河築埂埒地養魚而得名。1929年始有河埒鄉,後為鎮,現併入榮巷街道。

榮巷

因明代正統年間,榮氏在此聚族而居始得名。分上榮、中榮和下榮。1929年即建鎮。現為榮巷街道。

胡埭

宋代原名湖埭,因毗鄰太湖而得名。

古竹

位於馬山冠嶂峰北側。因生長著大量的竹子,後人便將此地稱為古竹。是馬山島上最大的一個集鎮。

太湖

古稱震澤。《史記正義》載:縱廣三百八十三裡,周回三萬六千頃。或謂之震澤。《禹貢》謂之具區。《山海經》謂之笠澤。《史記正義》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也,皆大湖東岸五灣。《左傳》《職方》《越語》:謂之五湖。其中相傳吳王種菱處名菱湖。

五裡湖

又名蠡湖。舊時又稱漆湖,

亦稱小五湖,系太湖(梅梁湖)伸入無錫城區的內湖。相傳2500多年前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功成身退,偕西施泛舟於此,故又名蠡湖。

馬跡山

因西北狹窄,東北寬廣,狀如駿馬,因而得名。傳說當年秦始皇東巡會稽,乘騎踏浪途經太湖留下馬蹄印,遂現一座湖中仙島,故名。馬跡山及周圍部分湖面,面積約116平方公里。自然景觀以龍頭渚、仙鶴嘴、冠嶂峰等為主,近年來依託小靈山和祥符寺所建“靈山勝境”而聞名遐邇。

長廣溪吳塘門

全長約15公里,水面最寬處約300米。取“溪闊水長”之意。吳塘門在長廣溪南入太湖之口。因位於吳塘山附近而得名吳塘門。

蠡園

由王禹卿始建於1927年,1936年其子王亢元作擴建。因園主為“三槐堂”王氏後裔,據說原擬名“槐園”,後正式命名為“蠡園”並沿用至今。園名出典據園主身前見諸傳媒的文字資料及口述資料而有兩個版本:一是慨慕范蠡為人,

園以湖名;另一是“以蠡測海”(用瓢測量海水)、“管窺蠡測”表示謙虛。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向西續建長廊與陳梅芳始建於1930年的“漁莊”相聯,漁莊併入蠡園,後老蠡園大部份劃入賓館(今湖濱飯店),上世紀80年代初和2004年蠡園分別作東擴西延。2002年“蠡園及漁莊”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蠡園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高子水居

明東林黨人高攀龍始建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裡湖水上別墅,故名。原址在東蠡湖東北角“魚池頭”(今湖濱區東降(土字旁)鎮境內)遺址現已淹沒水中,2005-2006年在遺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紀念。

梅園

1912年榮德生在無錫西郊的東山購地植梅為梅園起點,數年間購山糧地150畝,植梅三千株,於1922年後園址擴大至滸山,成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一。1955年,榮毅仁根據父親榮德生遺願將梅園除“樂農別墅”留作紀念先父外贈獻政府,當時梅園遊覽面積為81畝,此即“榮氏梅園”範圍,或稱“老梅園”。鑒於該由名人用名花構築的名園,在歷史轉型期引領生態園林建設的風氣之先,又開私園為社會公益之先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2006年國務院公佈“榮氏梅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園在1959年征地50公頃,向東拓展至橫山,2009年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黿頭渚

前身為1916年購地、1918年始建於黿頭渚沿湖山地上的橫雲山莊,1944年易名橫雲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更名為黿頭渚公園。1958年,原“太湖別墅”7棟建築併入公園,後陳家花園(若圃)、三山島、鄭園部分舊址、原郊區河埒公社黿頭渚大隊相繼併入公園,遂於1993年1月命名為“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但黿頭渚公園名稱並未廢除。其範圍包括面積3平方公里的黿頭渚半島和面積0.12平方公里的三山島。該景區於2002年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黿頭渚”因南犢山(充山)伸入太湖的餘脈狀如黿頭而得名。明末,王永積《錫山景物略》稱:“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為黿頭狀,因呼為黿頭渚。

犢山

又稱獨山、中犢山。位居太湖與五裡湖交匯處。

金城灣

位於蠡湖東端,蠡湖兩個重要源頭——馬蠡港、梁塘河在此匯合形成湖灣。

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

曾為南唐屯兵之處,故又名軍(山字旁)將山。金匱縣誌載“軍(山字旁)將山一名軍帳,在縣西南四十裡,濱太湖南”,後名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龍寺),在軍(山字旁)嶂山麓龍湫旁,始建於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開禧二年(1206)獲賜“孚澤”額。

雪浪山

宋代山頂建有雪浪庵而得名。為軍(山字旁)嶂山東延橫脈,故又名橫山,山東麓建有橫山寺。

無錫濱湖發佈

Live in Binhu

長按二維碼,每天發現濱湖新鮮事

高子水居

明東林黨人高攀龍始建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的五裡湖水上別墅,故名。原址在東蠡湖東北角“魚池頭”(今湖濱區東降(土字旁)鎮境內)遺址現已淹沒水中,2005-2006年在遺址附近建“水居苑”以志紀念。

梅園

1912年榮德生在無錫西郊的東山購地植梅為梅園起點,數年間購山糧地150畝,植梅三千株,於1922年後園址擴大至滸山,成為江南三大賞梅勝地之一。1955年,榮毅仁根據父親榮德生遺願將梅園除“樂農別墅”留作紀念先父外贈獻政府,當時梅園遊覽面積為81畝,此即“榮氏梅園”範圍,或稱“老梅園”。鑒於該由名人用名花構築的名園,在歷史轉型期引領生態園林建設的風氣之先,又開私園為社會公益之先河,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藝術價值,2006年國務院公佈“榮氏梅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園在1959年征地50公頃,向東拓展至橫山,2009年列為AAAA級旅遊景區。

黿頭渚

前身為1916年購地、1918年始建於黿頭渚沿湖山地上的橫雲山莊,1944年易名橫雲公園。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更名為黿頭渚公園。1958年,原“太湖別墅”7棟建築併入公園,後陳家花園(若圃)、三山島、鄭園部分舊址、原郊區河埒公社黿頭渚大隊相繼併入公園,遂於1993年1月命名為“太湖黿頭渚風景區”,但黿頭渚公園名稱並未廢除。其範圍包括面積3平方公里的黿頭渚半島和面積0.12平方公里的三山島。該景區於2002年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6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而“黿頭渚”因南犢山(充山)伸入太湖的餘脈狀如黿頭而得名。明末,王永積《錫山景物略》稱:“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為黿頭狀,因呼為黿頭渚。

犢山

又稱獨山、中犢山。位居太湖與五裡湖交匯處。

金城灣

位於蠡湖東端,蠡湖兩個重要源頭——馬蠡港、梁塘河在此匯合形成湖灣。

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

曾為南唐屯兵之處,故又名軍(山字旁)將山。金匱縣誌載“軍(山字旁)將山一名軍帳,在縣西南四十裡,濱太湖南”,後名軍(山字旁)嶂山。成性寺(龍寺),在軍(山字旁)嶂山麓龍湫旁,始建於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開禧二年(1206)獲賜“孚澤”額。

雪浪山

宋代山頂建有雪浪庵而得名。為軍(山字旁)嶂山東延橫脈,故又名橫山,山東麓建有橫山寺。

無錫濱湖發佈

Live in Binhu

長按二維碼,每天發現濱湖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