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三鏡張思漫:什麼是固態發酵工藝?

固態法小曲酒所用原料有大米、玉米、高梁及穀殼等,大多以純種培養的根黴(散曲、濃縮甜酒藥、糠曲等)為糖化劑,液態或固態自培酵母為發能劑,其生產工藝是在箱內(或水泥地上)固態培菌糖化後,

再配糖入池進行固態發酵。此種方法主要分佈在四川、雲南、貴州和湖北等地。在我國年產量為600~700t小曲酒中,四川省約占50%。

四川小曲酒歷史悠久,是小曲酒中的傑出代表,因此固態法小曲白酒又稱川法小曲酒。以川法為代表的固態小曲酒,

是以整粒糧食為原料,以固態形式貫穿蒸煮、培菌糖化、發酵、蒸餾整個工藝流程。

一、原料的糊化

由於原料品種和產地不同,其澱粉、蛋白質、纖維等含量不同,構成的組織緊密程度也不相同,故需結合實際“定時定溫”糊化糧食。熟糧的成熟度是以熟糧重與感官相結合的辦法作為檢驗標準的。

(一)浸泡

泡糧要求做到吸水均勻、透心、適量,目的是要使原料吸足水分,在澱粉粒間的空隙被水充滿,

使澱粉逐漸膨脹。為在蒸糧中蒸透心,使澱粉粒的細胞膜破裂,達到澱粉粒碎裂率高的目的。一般情況下高梁(糯高梁)以沸水浸泡,玉米以放出的悶糧水浸泡8~10h,小麥以冷凝器放出的40~60℃的熱水浸泡4~6h。糧食淹水後翻動刮平,水位淹過糧面20~25cm,冬天加木蓋保溫。在浸泡中途不可攪動,以免產酸。到規定時間後放去泡糧水,在泡糧池中潤糧。待初蒸時剖開糧粒檢查,透心率在95%以上為合適。

(二)初蒸

待甑底鍋水燒開後,將糧裝甑初蒸,裝糧要輕倒勻撤,逐層裝甑,使蒸汽均勻上升。裝調甑後。為了避免蒸糧時冷凝水滴入甑邊的熟糧中,需用木刀將糧食從甑內壁劃寬2.5cm、深約1.5cm的小溝,並刮平糧面,使全甑穿氣均勻。然後加蓋初蒸,

要求火力大而均勻,使糧食驟然膨脹,促進澱粉的細胞膜破烈,在悶水時糧食吸足水分。一般從圓汽到加悶水止的初蒸時間為15~20min,要求經初蒸後原料的透心率95%左右。

(三)悶水

趁糧粒尚未大量破皮時悶水,保持一定水溫,形成與糧粒的溫差,使澱粉結構鬆弛並及時補充水分。在溫度差的作用下,糧粒皮外收縮,皮內澱粉粒受到擠壓,使澱粉粒細胞膜破裂。

先將甑旁悶水筒的木塞取出,

將冷凝器中的熱水放經悶水筒進人甑底內,悶水加至淹過糧層20~25cm。糯高梁、小麥敞蓋悶水20~40min;粳高梁敞蓋悶水50~55min:小麥悶水,用溫度錶插入甑內直到甑箅,水溫應升到70~72℃。應檢查糧籽的吸水柔熟狀況。用手輕壓即破,不頂手,裂口率達90%以上,大翻花少時,才開始放去悶水,在甑內“冷吊”。

玉米放足悶水淹過糧面20~25cm,蓋上尖蓋,尖蓋與甑口邊銜接處塞好麻布片。在尖蓋與甑口☆禁☆交接處選一個縫隙,將溫度計插入甑內1/2處,用大火燒到95℃,即閉火。悶糧時間為120~140min。感官檢查要求:熟糧裂口率95%以上,大翻花少。在糧的局面撤穀殼3kg,以保持糧面水分和溫度。隨即放出悶水,在甑內“冷吊”。

(四)複蒸

經悶水後的物料,可放置至次日淩晨複蒸。在“拔火”複蒸前,選用3個簸箕裝穀殼15kg(夠蒸300kg糧食),放於甑內糧面供出熟糧時墊簸箕及箱上培菌用。蓋上尖蓋,塞好麻布片,待全甑圓汽後計時,高梁、小麥複蒸60~70min,玉米複蒸100-120min。敞尖蓋再蒸10min,使糧面的“陽水”不斷蒸發而收汗。經複蒸的物料,含水分60%左右,100kg原糧可增重至215~230kg。

將溫度計插入甑內1/2處,用大火燒到95℃,即閉火。悶糧時間為120~140min。感官檢查要求:熟糧裂口率95%以上,大翻花少。在糧的局面撤穀殼3kg,以保持糧面水分和溫度。隨即放出悶水,在甑內“冷吊”。

(四)複蒸

經悶水後的物料,可放置至次日淩晨複蒸。在“拔火”複蒸前,選用3個簸箕裝穀殼15kg(夠蒸300kg糧食),放於甑內糧面供出熟糧時墊簸箕及箱上培菌用。蓋上尖蓋,塞好麻布片,待全甑圓汽後計時,高梁、小麥複蒸60~70min,玉米複蒸100-120min。敞尖蓋再蒸10min,使糧面的“陽水”不斷蒸發而收汗。經複蒸的物料,含水分60%左右,100kg原糧可增重至215~23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