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年來,這家餐廳開了654間店;現在,創始人要進行大變革

呷哺,這詞啥意思?

不翻字典,還真不知道是啥意思。

不過,很多人都知道“呷哺呷哺”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火鍋店,年輕人坐在高腳凳上吃著一人份的小火鍋,已經成了都市的時尚和風景。

19年前,賀光啟把小火鍋帶到中國大陸,創辦了呷哺呷哺。“呷”在閩南語裡有一口一口吃的意思,“哺”則有進補的含義。“呷”“哺”兩個字合起來就是食用滋補、食用健康的意思。“陽光空氣水,加上呷哺呷哺,這是人們生存的必須因素。”賀光啟半開玩笑地說。

他的目標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呷哺呷哺。”

在中餐的譜系裡,火鍋是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它看上去很“重”,一口冒著熱氣的大鍋,幾個朋友圍著吃很愜意。但呷哺呷哺改變了人們對火鍋的傳統印象,引領了中國火鍋速食化的風潮——一個小鍋,一個人吃也沒問題,就像吃速食一樣方便,因此備受年輕人喜愛。

自呷哺呷哺成立以來,憑藉其速食化的模式、極高的性價比和翻台率,

成就了其行業公認的“快火鍋之王”地位。截至今年九月份,呷哺呷哺集團在國內66個城市擁有654間呷哺呷哺餐廳,亦於北京及深圳擁有7家湊湊餐廳,已然是中國最大的連鎖餐飲企業之一。

但賀光啟不準備躺在成功的功勞簿上。在最近一年半,呷哺呷哺正在進行史上最大的變革。“一個品牌可以長大,但是不可以老化。呷哺呷哺這一年半以來的改變,要超過過去十八年的改變。

”賀光啟說。

過去的一年半以來,呷哺呷哺啟動了一系列品牌升級行動。logo升級、菜品種類升級、“一人一鍋”的小火鍋形式也開始轉向“輕正餐”方向,店面環境隨之變為更加優雅、更有格調的中式禪風。與此同時,呷哺呷哺的子品牌湊湊餐廳開啟了“火鍋+茶飲”的新模式,目前已有超過30家呷哺門店引入了茶鋪,賀光啟自豪地說:“喝咖啡就去星巴克,喝手搖茶就來呷哺呷哺”。

“輕正餐”

創業19年,

賀光啟一直很拼,他是典型的“空中飛人”。在國航的會員機制中,賀光啟即將晉升為終身白金卡——晉升終身白金卡的最低標準為飛夠10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25圈。

接受我們採訪那天,賀光啟淩晨五點鐘飛回下機,十點鐘在公司接受採訪,卻未見絲毫疲態。談起呷哺為什麼要改變,賀光啟語重心長地說:“消費者的需求不同了,他們需要更多的東西。”

消費升級的趨勢是機遇,

也是挑戰。“單純講快速已經不太符合這個時代了,在正餐、簡餐、速食之間我們殺了一條血路出來,我們把它叫做‘輕正餐’。”賀光啟對呷哺不再滿足於“快火鍋之王”的稱號,“輕正餐”是呷哺呷哺的新定位。

“輕正餐”下可涵蓋速食、簡餐的消費群體,上可瞄準正餐的消費群體,賀光啟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大網捕不了小魚,小網捕不了大魚,但是有一種網是可以大魚小魚通吃的。呷哺的輕正餐就是將兩種消費群體吸引在一起。”

很顯然,“輕正餐”對比速食多了幾分隆重,對比正餐又多了一些靈動。體現在店面上,除了更有格調的裝修風格之外,也在原有的U型吧台基礎上增加了散台率,滿足雙人、多人的用餐需求。在調料方面,呷哺也為顧客提供了更多選擇,顧客可以通過自助調料台自行調製。用呷哺市場副總裁李意雯的話來說,“呷哺正在從‘獨樂樂’向‘眾樂樂’進化。”

“輕正餐”的打造離不開食材和口味的升級。賀光啟極有自信,“一百個人講到呷哺呷哺,也不一定能清晰說出它的缺點,即便是說出幾點,也絕對不會說口味不好。”食材關係到口味,也關係到食品安全,在這件重要的事情上賀光啟一直親自在抓。

賀光啟表示,呷哺的蔬菜從採摘到配送至門店,過程不超過24小時。“比方說明天中午要去呷哺呷哺吃飯,要吃的蔬菜現在還在田裡。”在呷哺呷哺,每種蔬菜都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其標準細化到品種、種植天數、施肥種類等等,李意雯操著一口濃重的臺灣腔,笑著說:“你也許會注意到,呷哺門店裡的蒿子杆都是25公分。”

此外,呷哺呷哺集團食材的採購範圍是“全世界”,拿海鮮來說,白蝦來自厄瓜多爾、紅蝦來自阿根廷、青口貝來自紐西蘭、巴沙魚來自越南……賀光啟說:“我們的採購不先考慮價格,而是先考慮品質,我最近正在考慮推出阿拉斯加的鱈魚和帝王蟹。”呷哺食材的全球採購全部由賀光啟親力親為,他接近100萬公里的飛行里程就是這樣來的。

更為年輕化也是升級版呷哺呷哺的特色,在呷哺呷哺門店的餐桌上,現在正鋪著輕鬆熊形象的紙質“桌布”,顧客可通過掃碼參與優惠活動。借助王者榮耀、熊本熊、輕鬆熊等大型IP,呷哺呷哺致力於打造更為年輕的品牌形象,“這都是我們互聯網思維的一部分,我們要用顧客的語言進行宣傳。”

說起升級之後的呷哺呷哺,賀光啟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不會割掉大眾、剛需的DNA,人均仍然在五六十元左右,但我們要讓顧客感受到兩百元以上的待遇。”

跳出紅海

餐飲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紅海,再也找不到一個行業像餐飲行業那樣競爭激烈。因此,很多餐飲公司發展壯大之後開始多品牌發展,以佔領更多的細分市場,同時保持品牌的新鮮度。

在多品牌發展的浪潮裡,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是最有創新力的品牌之一。“湊湊”是呷哺呷哺集團的中高端子品牌,它的特色是除了火鍋,還有茶飲。臺式手搖茶是湊湊的招牌茶飲,經由印度、錫蘭、中國臺灣與大陸等地遴選原葉好茶,通過創新的配方,調製中西合璧的口味。

湊湊CEO張振緯曾說:“火鍋界的同質化競爭激烈,我們希望借助一種混合業態實現差異化,跳出紅海。”張振緯被賀光啟稱為“天才CEO”,“火鍋+茶飲”確實一個需要腦洞的想法。在湊湊,“茶飲”並非配角,而是與火鍋同等地位的主角,呷哺呷哺集團的規劃是要將茶飲打造成利潤的主要貢獻者。

“湊湊”這個名字也很“呷哺”,聽起來略怪,但很容易激起受眾的探知欲。在《說文》中,“湊”的本意是“水上人所會也”,顧名思義,在湊湊的餐廳裡,既要有“水”也要有“聚會”。臺式茶飲代表著“水”,精製火鍋則代表著“聚會”,二者結合便是湊湊最大的特色。呷哺呷哺集團中高端火鍋有湊湊,中往下有呷哺呷哺,這樣就把50元到200元的火鍋市場全部覆蓋了。

“去完我們店,你一定會感受到‘天才’兩個字,現在的餐飲,誰能把火鍋和茶飲跨界組合?”說起這種獨創的模式,賀光啟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大部分的餐飲門店午飯後到晚飯前,有長達三四個小時的“靜默期”。茶飲的加入彌補了火鍋店非用餐時段的客流空白。賀光啟說:“去湊湊不一定要吃火鍋,喝一杯臺式手搖茶、吃點臺式小點心也非常好。”火鍋解決了親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飲則滿足了休閒聚會的需求,“這兩種業態嫁接在一起,將會發揮出1+1>2的效應。”賀光啟說。

湊湊與呷哺呷哺的不同不僅體現在“茶飲”上。定位高端消費的湊湊,在環境上、產品上、價格上、服務上都與呷哺呷哺有明顯不同。

湊湊的火鍋是臺式聚會火鍋,受眾是消費能力較強的白領群體,食材相對高端,顏值也十分養眼,這也有品牌傳播上的“小心思”。呷哺呷哺集團首席財務官趙怡曾說:“吃火鍋的消費者中,女性占55%,餐廳的選擇權也大部分在女性手裡,湊湊的產品設計運用了大量消費者心理學,例如海鮮馬卡龍、海鮮棒棒糖都是針對女性設計的,女士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她看到以後自然就會拍照傳播。”

此外,呷哺呷哺的服務是“微笑服務”,湊湊的服務是“暖心服務”(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湊湊的面積要求在800平米左右,而且必須24小時經營,呷哺呷哺則相對靈活一些;湊湊的餐具3個月就要更換一次,呷哺呷哺可能要稍長一點;湊湊為顧客提供了“史上最強”的排風排味系統,不會讓食客滿身火鍋味兒……

賀光啟說:“就像酒店一樣,四星、五星看起來差不多,但很多細節不同,而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文章來源於:中國企業家雜誌摘編)

很顯然,“輕正餐”對比速食多了幾分隆重,對比正餐又多了一些靈動。體現在店面上,除了更有格調的裝修風格之外,也在原有的U型吧台基礎上增加了散台率,滿足雙人、多人的用餐需求。在調料方面,呷哺也為顧客提供了更多選擇,顧客可以通過自助調料台自行調製。用呷哺市場副總裁李意雯的話來說,“呷哺正在從‘獨樂樂’向‘眾樂樂’進化。”

“輕正餐”的打造離不開食材和口味的升級。賀光啟極有自信,“一百個人講到呷哺呷哺,也不一定能清晰說出它的缺點,即便是說出幾點,也絕對不會說口味不好。”食材關係到口味,也關係到食品安全,在這件重要的事情上賀光啟一直親自在抓。

賀光啟表示,呷哺的蔬菜從採摘到配送至門店,過程不超過24小時。“比方說明天中午要去呷哺呷哺吃飯,要吃的蔬菜現在還在田裡。”在呷哺呷哺,每種蔬菜都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其標準細化到品種、種植天數、施肥種類等等,李意雯操著一口濃重的臺灣腔,笑著說:“你也許會注意到,呷哺門店裡的蒿子杆都是25公分。”

此外,呷哺呷哺集團食材的採購範圍是“全世界”,拿海鮮來說,白蝦來自厄瓜多爾、紅蝦來自阿根廷、青口貝來自紐西蘭、巴沙魚來自越南……賀光啟說:“我們的採購不先考慮價格,而是先考慮品質,我最近正在考慮推出阿拉斯加的鱈魚和帝王蟹。”呷哺食材的全球採購全部由賀光啟親力親為,他接近100萬公里的飛行里程就是這樣來的。

更為年輕化也是升級版呷哺呷哺的特色,在呷哺呷哺門店的餐桌上,現在正鋪著輕鬆熊形象的紙質“桌布”,顧客可通過掃碼參與優惠活動。借助王者榮耀、熊本熊、輕鬆熊等大型IP,呷哺呷哺致力於打造更為年輕的品牌形象,“這都是我們互聯網思維的一部分,我們要用顧客的語言進行宣傳。”

說起升級之後的呷哺呷哺,賀光啟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不會割掉大眾、剛需的DNA,人均仍然在五六十元左右,但我們要讓顧客感受到兩百元以上的待遇。”

跳出紅海

餐飲行業是一個充分競爭的紅海,再也找不到一個行業像餐飲行業那樣競爭激烈。因此,很多餐飲公司發展壯大之後開始多品牌發展,以佔領更多的細分市場,同時保持品牌的新鮮度。

在多品牌發展的浪潮裡,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是最有創新力的品牌之一。“湊湊”是呷哺呷哺集團的中高端子品牌,它的特色是除了火鍋,還有茶飲。臺式手搖茶是湊湊的招牌茶飲,經由印度、錫蘭、中國臺灣與大陸等地遴選原葉好茶,通過創新的配方,調製中西合璧的口味。

湊湊CEO張振緯曾說:“火鍋界的同質化競爭激烈,我們希望借助一種混合業態實現差異化,跳出紅海。”張振緯被賀光啟稱為“天才CEO”,“火鍋+茶飲”確實一個需要腦洞的想法。在湊湊,“茶飲”並非配角,而是與火鍋同等地位的主角,呷哺呷哺集團的規劃是要將茶飲打造成利潤的主要貢獻者。

“湊湊”這個名字也很“呷哺”,聽起來略怪,但很容易激起受眾的探知欲。在《說文》中,“湊”的本意是“水上人所會也”,顧名思義,在湊湊的餐廳裡,既要有“水”也要有“聚會”。臺式茶飲代表著“水”,精製火鍋則代表著“聚會”,二者結合便是湊湊最大的特色。呷哺呷哺集團中高端火鍋有湊湊,中往下有呷哺呷哺,這樣就把50元到200元的火鍋市場全部覆蓋了。

“去完我們店,你一定會感受到‘天才’兩個字,現在的餐飲,誰能把火鍋和茶飲跨界組合?”說起這種獨創的模式,賀光啟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大部分的餐飲門店午飯後到晚飯前,有長達三四個小時的“靜默期”。茶飲的加入彌補了火鍋店非用餐時段的客流空白。賀光啟說:“去湊湊不一定要吃火鍋,喝一杯臺式手搖茶、吃點臺式小點心也非常好。”火鍋解決了親朋好友聚餐的需求,茶飲則滿足了休閒聚會的需求,“這兩種業態嫁接在一起,將會發揮出1+1>2的效應。”賀光啟說。

湊湊與呷哺呷哺的不同不僅體現在“茶飲”上。定位高端消費的湊湊,在環境上、產品上、價格上、服務上都與呷哺呷哺有明顯不同。

湊湊的火鍋是臺式聚會火鍋,受眾是消費能力較強的白領群體,食材相對高端,顏值也十分養眼,這也有品牌傳播上的“小心思”。呷哺呷哺集團首席財務官趙怡曾說:“吃火鍋的消費者中,女性占55%,餐廳的選擇權也大部分在女性手裡,湊湊的產品設計運用了大量消費者心理學,例如海鮮馬卡龍、海鮮棒棒糖都是針對女性設計的,女士喜歡可愛浪漫的東西,她看到以後自然就會拍照傳播。”

此外,呷哺呷哺的服務是“微笑服務”,湊湊的服務是“暖心服務”(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于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湊湊的面積要求在800平米左右,而且必須24小時經營,呷哺呷哺則相對靈活一些;湊湊的餐具3個月就要更換一次,呷哺呷哺可能要稍長一點;湊湊為顧客提供了“史上最強”的排風排味系統,不會讓食客滿身火鍋味兒……

賀光啟說:“就像酒店一樣,四星、五星看起來差不多,但很多細節不同,而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文章來源於:中國企業家雜誌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