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最勢利的交友之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閒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華說

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一個帖子,

有些忍俊不禁。帖子的內容,是說那些的流傳於世的古訓格言警句之類,往往彼此矛盾,令人無所適從。用活潑的網路語言來說,便是“這到底是鬧那樣!”且引其中的幾則罷:

“俗話說: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可俗話又說: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可俗話又說:人靠衣裳馬靠鞍!

俗話說:後生可畏;可俗話又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可俗話又說:不蒸饅頭蒸(爭)口氣!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可俗話又說: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可俗話又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可俗話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俗話說:量小非君子;可俗話又說:無毒不丈夫!

……”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類似這樣的教人接物處世的箴言實在多,乍聽之下無一不是道理,

可真要將這些做人的寶訓放在一起,如上述帖子所做的那樣,大抵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因為前後矛盾,肯定了甲,便要否定乙,肯定了乙,便要否定甲,恰如韓非子所言:“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分開來看,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合在一起看,便輕易地露了餡。這樣看,這世上唯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便是根本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然則這些古訓格言警句闡述的道理錯了麼?其實不是的。其錯處,是沒有指明這些古訓格言警句實施的具體條件具體情境,即所謂“彼一時,此一時也。”大節面前,“男子漢大丈夫,寧死不屈!”,細微之處,則不妨“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時候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蒸饅頭蒸(爭)口氣!”,有時候則必須克制,因為“小不忍則亂大謀”……一言以蔽之,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縱觀這些年來的輿論“論戰”,

架勢上塵土飛揚,但結果往往是一地雞毛。最終收穫的,不是“真理越辯越明”,而是“越辯越糊塗”,離真理越遠。這其中的關鍵,以愚觀之,正是因為辯論的雙方有意無意地忽略具體的事件和情境,站在各自的立場,以抽象的教條你來我往,以致演變為意氣之爭,淪為一場“罵戰”,不歡而散。

不管上下左右,罔顧前因後果,沒有指明前提條件或者局限條件,在國內,這樣橫空出世的“理論”實在多。

於是這邊張揚“市場”,批判“政府”,那邊高舉“政府”,反對“市場”;這邊以“競爭”為是以“互助”為非,那邊則以“互助”為是而以“競爭”為非。淩空蹈虛的結果,是根本無從驗證。沒有指明具體情境和局限條件,如何證實和證偽其“理論”正確與否?!這是一個缺乏科學傳統的國度的思維慣性。大張旗鼓呼籲引進“賽先生”已近百年,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仍有待上下而求索。

言歸正傳。上述所提的古訓格言警句雖然被吐槽不能放在一起推敲,但分開來看,就其本身而言,尚能自圓其說,在邏輯上不存在問題。還有一些所謂的古訓格言警句,則連邏輯也不能自洽。舉一例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經常為人們所引用的,大抵算得上是在“家喻戶曉”之列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是交友之道,話裡話外其實透著勢利。勢利不論,單從邏輯上說,倘若人人按此原則來交友,則這世界上不會有朋友出現。道理簡單不過:假設有甲乙丙三人,甲最優秀,乙次之,丙再次之。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擇友標準,丙自然願意與甲乙交朋友,但問題是,在甲乙眼中,丙是“墨者”, 近墨者黑,不能交。對乙而言,甲是“朱者”, 近朱者赤,值得交,然而在甲眼中,乙是“墨者”, 近墨者黑,不能交。如此一來,甲乙丙三人根本無法成為朋友。擴展到整個社會,也是如此。因為每一個人既是“朱者”又同時是“墨者”,墨者想與你交朋友而你不屑,你想與朱者交朋友而人家不搭理你。

忽然想到,從經濟學上看,這其實是一個“外部效應”的問題。一家工廠的建立,會給鄰近的居民帶來污染,但也帶來了就業——被工廠所雇傭,以及商機——將自家的房子租給工人收取租金。污染是害,就業和商機是利,兩者同時出現,我們不能只要就業和商機而不要污染。工廠是留還是去,要利與害一併考量和權衡,利大於害則工廠的建設是值得的。

人與人之間何嘗又不是如此。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別人,有些有利,有些有害。交朋友,朋友會帶給你的影響,有利有害,你帶給朋友的影響,同樣有利有害。只求其利而不要其害,你根本交不到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堪之處,正在於只要利、不要害。

如此看來,還是孔老夫子智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氣象和格局,比之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出何止“八千里路雲和月”!

上述所提的古訓格言警句雖然被吐槽不能放在一起推敲,但分開來看,就其本身而言,尚能自圓其說,在邏輯上不存在問題。還有一些所謂的古訓格言警句,則連邏輯也不能自洽。舉一例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是經常為人們所引用的,大抵算得上是在“家喻戶曉”之列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是交友之道,話裡話外其實透著勢利。勢利不論,單從邏輯上說,倘若人人按此原則來交友,則這世界上不會有朋友出現。道理簡單不過:假設有甲乙丙三人,甲最優秀,乙次之,丙再次之。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擇友標準,丙自然願意與甲乙交朋友,但問題是,在甲乙眼中,丙是“墨者”, 近墨者黑,不能交。對乙而言,甲是“朱者”, 近朱者赤,值得交,然而在甲眼中,乙是“墨者”, 近墨者黑,不能交。如此一來,甲乙丙三人根本無法成為朋友。擴展到整個社會,也是如此。因為每一個人既是“朱者”又同時是“墨者”,墨者想與你交朋友而你不屑,你想與朱者交朋友而人家不搭理你。

忽然想到,從經濟學上看,這其實是一個“外部效應”的問題。一家工廠的建立,會給鄰近的居民帶來污染,但也帶來了就業——被工廠所雇傭,以及商機——將自家的房子租給工人收取租金。污染是害,就業和商機是利,兩者同時出現,我們不能只要就業和商機而不要污染。工廠是留還是去,要利與害一併考量和權衡,利大於害則工廠的建設是值得的。

人與人之間何嘗又不是如此。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別人,有些有利,有些有害。交朋友,朋友會帶給你的影響,有利有害,你帶給朋友的影響,同樣有利有害。只求其利而不要其害,你根本交不到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堪之處,正在於只要利、不要害。

如此看來,還是孔老夫子智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氣象和格局,比之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出何止“八千里路雲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