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漢代到民國,這個軍事長官在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還與周瑜有關

都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在中國古代軍事首長的花名冊中。

設置之初是作為監督軍隊之官,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初年,在軍隊征伐四方時暫時設置督軍禦史以監督諸軍,事成回師後則罷官,帶有一定皇帝耳目的性質。漢末三國時形成的軍事職稱,比如在《三國演義》中經常會聽到的孫吳的人稱呼周瑜為“大都督”。

漢末三國時期

都督成為了沒落的東漢朝廷籠絡諸侯的手段,比如在董卓之亂後,加封袁紹,督冀青幽並四州,

成為了最早的都督。曹操督兗州事。

三國鼎立,各自設置許多都督區,比如,曹魏有揚州都督區,淮北都督區、青徐都督區等等;孫吳都督區更是非常多,有信陵督、西陵督、樂鄉督等等,周瑜的大都督意思也就很明白了,就是總督孫吳兵馬;蜀漢有漢中都督,關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等等。

兩晉南北朝時期

晉時,分都督為三等,都督諸軍事為上,監諸軍事次之,督諸軍事為下(比較拗口,主要是第一個字不一樣)。

東魏時置六州流民都督及京畿大都督﹐以統率鮮卑軍人。北齊時﹐京畿大都督以宗王或皇子擔任﹐開府置佐﹐權力極重﹐是特殊的制度。這種設置法,充分說明當時民族融合的趨勢在加強,戰亂對生活的破壞比較嚴重。

北周時期,都督一職地位下降,大都督、帥督、都督成為了府兵制下的中下層軍官。

隋唐時期

隋朝至唐初,軍事長官一般被成為了行軍總管,李世民在出征時李淵就以總管之名加之,後總管府改為都督府,到了唐代中後期,都督開始充任節度使,成為了最高地方軍事長官。

宋元明清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分化軍權,加強皇權,改大都督府為左右前後中五軍都督府,並各設左右都督一名,進一步分化軍權,明中期以後,都督成為虛弦。

清初,沿襲明制,以左右都督﹑都督等為提督和總兵官的加銜。乾隆十八年(1753)廢止。

辛亥革命,起義各省多置都督,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袁世凱上臺後改稱某某將軍督理某省軍務。1916年袁死後改稱督軍,1922年又稱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