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七實三虛:《三國演義》中改變歷史人物死亡的幾種情況

眾所周知,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鴻篇巨著。《三國演義》絕大部分的故事情節都是以史書記載為依據的,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評價。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文學小說,

相比較史書的記載還是有不少虛構的。

老話說“生死事大”,不過出於各種因素的考慮,《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小說中改變了很多歷史人物的死亡情況。下面本鬼就簡單地概括一下小說《三國演義》中改變歷史人物死亡的幾種情況,

供各位讀者一觀

第一種:成為主要人物的經驗值

這種情況的代表人物為麹義。根據史書記載,麹義精通羌族的戰法,統帥精銳,在與公孫瓚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是袁紹初期麾下的頭號大將。後來居功自傲的麹義被外寬內忌的袁紹所殺,整個袁紹集團的軍事實力遭到了很大打擊。

但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麹義之死是:“麴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麴義引軍直沖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槍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槍刺麴義于馬下。”完全成為趙雲初次登場的經驗值。

第二種:照顧讀者的感情

代表人物就是害死關羽、張飛的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等人。根據史書的記載,這些人都是因病而死,其中潘璋更是活到了孫權稱帝后。但是以蜀漢為主角的《三國演義》為了照顧讀者的感情,讓這些人都死在蜀漢復仇者的手中。

第三種:出於作者立場的傾向

代表人物就是王朗王司徒。根據史書記載,王朗是在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前因病而死。但《三國演義》看不慣王朗這種“二臣賊子”,讓其死于諸葛武侯的痛駡之下。類似的還有張遼、徐晃,在史書中都是善終的,但在小說裡都是戰死的。

第四種:為充實人物而延長壽命

代表人物就是太史慈、黃忠、馬超等人。根據史書記載,太史慈在赤壁之戰前就因病去世,但小說將太史慈的死亡時間改在赤壁之戰後的合肥之戰。黃忠在劉備稱帝前就因病去世,小說則把黃忠改成在征伐東吳的時候戰死於疆場之上。

最有意思的是馬超。根據史書記載,在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章武二年(222年),馬超因病去世。可是羅貫中覺得蜀漢人才實在太過凋零了,總得給諸葛亮留個重要幫手。因此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超活到了七擒孟獲之後。

最有意思的是馬超。根據史書記載,在劉備稱帝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章武二年(222年),馬超因病去世。可是羅貫中覺得蜀漢人才實在太過凋零了,總得給諸葛亮留個重要幫手。因此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馬超活到了七擒孟獲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