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民論壇」睫在眼前應常見

《韓非子·喻老》中說:“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杜牧亦有詩言:“睫在眼前猶不見。”這兩句話都揭示出這樣一個悖論:近在眼前的事,本應很容易看見,往往反而被忽略漠視了。

這樣的情狀,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並不鮮見。比如,有的同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關心的都是時政大事,對身邊群眾的柴米油鹽卻一問三不知;有的幹部熱衷於追求“詩與遠方”,熱心於“翻番”“跨越”之類的顯績,卻看不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雜草生長;還有的對他人“馬列主義”,

對自己“馬虎主義”,對別人的錯誤洞隱燭微,對自己的缺點卻視若不見。

近在眼前的東西不重要嗎?以睫毛來說,一個人明眸善睞,同樣有睫毛的一份功勞。雙眼離開了睫毛,誰來為“心靈的窗戶”阻擋灰塵?被忽略的事物,往往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人說:“目所不見,非無色也;耳所不聞,非無聲也。”睫在眼前猶不見,警示我們不要好高騖遠,光看到遠方卻忘記了身旁,

光擘畫宏圖卻忽視了細節。不識民間疾苦,時事形勢懂得再多,也不過是脫離生活的空中樓閣;不能腳踏實地,提出的目標再好,發展的步伐也難以跟上;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不足,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難免會在前進的路上跌跟頭。

所謂“行者必先近而後遠”,立足當前才能把握未來,築牢根基才能行穩致遠。這是辯證法,也是方法論。一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個人偏好蓋過了科學認知,要求他人替代了管好自己,不僅鬧出本末倒置的笑話,工作付出也常常是白張羅、空忙活。看清眼前之睫,牽准牛鼻子,抓住扼要處,我們才能像古人所說的,“以近知遠,以一知萬,以微知明”。

睫在眼前猶不見,也與自我認知能力有限、聽不到批評聲音有很大關係。人無完人,總有一些自己發現不了的短板和硬傷。這就需要繃緊意識之弦緊盯不放,自己的笤帚清掃不到的地方,

不妨借助外力來清潔。對領導幹部而言,常做換位思考,常懷“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民情懷,自然不難克服脫離群眾的弊病。常以黨章黨紀對鏡自照,常聽聽批評的聲音,便能消弭許多犯糊塗的風險。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

站起來看不見螞蟻,一蹲下又到處都是螞蟻。實踐告訴我們,想得到較為全面的結果,就必須綜合各種不同的視角和方式觀察事物。由此而言,洞悉事理離不開三副眼鏡:望遠鏡、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用來看遠,把握大勢運籌帷幄;放大鏡用來看細,俯察周遭埋頭看路;顯微鏡用來看透,洞悉人性通達事理。用好這三副眼鏡,我們就可以“眼大心雄知所以”,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

看見眼睛能看見的地方靠視力,看見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靠的是智慧和眼光。看清眼前之睫,意味著看清長遠和當下、表像和根本、自我和外在,對為人處世、為政做事定會大有裨益。

看見眼睛能看見的地方靠視力,看見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靠的是智慧和眼光。看清眼前之睫,意味著看清長遠和當下、表像和根本、自我和外在,對為人處世、為政做事定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