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壯族傳統生育習俗:求花、安花、男人坐月子···

寶寶出生後,大多有一個迎接與祝福的儀式,就是誕生禮。一般情況下就是新生兒家人擺酒設宴,邀請親朋好友前來慶祝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然後分發喜糖喜餅等,賓客們也會送各種禮物,

一般是嬰幼兒用品及產婦營養品。但是,壯族的生育習俗(誕生禮)就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圖源網路,侵刪

求花與安花

先說說求花。壯族的創世之神姆六甲被稱為花婆或者花神,相傳每一個人類都是花婆手裡的一朵花。姆六甲賜給誰家花,

誰家就生孩子。賜紅花就生女兒,賜白花就生兒子。

當花婆將白花和紅花組合在一起,代表著人間將有一對男女要結為夫妻。

花婆借由花朵掌管著婚姻與生育,於是新婚夫婦要想求子,就要向花婆求花。

常見的求花習俗就是“架橋求花”。主要流行於靖西、德保、大新、天等等壯族民間。儀式如下:

用兩碗大米作為橋基、一匹長布作為橋樑,搭在兩碗米之間,旁邊擺上祭祀品、供品,

以及寫著夫妻雙方名字的紅紙和宗教剪紙圖案。另一邊,巫師唱誦咒詞,求花儀式開始。儀式結束後,巫師將剪紙圖案包好(意為“花包(苞)”)送到夫妻手中。

“花苞”拿到了,接下來就是供養。(不然怎麼能開花結果?)夫婦倆必須在每月初一、十五回娘家,拿回一小撮米,用來祭供“花苞”,直到懷孕為止。

慈眉善目的花婆形象

“安花”指立花婆神位,祭敬花婆,以求生育。安花適應的情景比較廣泛,新婚、不育、初產、三朝、滿月、百日、周歲都可以安花。

紅水河一帶,壯族小孩一生下,外婆家就要為小外孫請花婆,即請道公或者巫婆到野外摘一大束野花,插到產婦的床頭牆上,這就是“花王聖母”的神位了(好樸素的一個神位······)。以後要是孩子有個大病小災的,

都要給花婆燒香頂禮侍奉。

天等、憑祥壯族民間,產婦生育一胎嬰兒後的第二天到嬰兒滿月前,娘家送來一個用木板製成的形狀像小木箱蓋或者有底的木架,叫“窖花”或“花合”,並請道公誦經念詞後將其安置在產婦臥室的床邊牆上,這就是花婆神位了。神位中間放上香爐,前沿兩側各插一束金銀紙錫紙剪成的花朵,以後沒生育一胎就要插一朵花。

安花之後,逢年過節小孩生日時要按時供奉花婆。

除此之外,要是自家小孩有什麼不舒服的,母親也要祭祀花婆,直到孩子成年以後才能將神位撤掉。

產翁

產翁

產翁---產婦,產婦要幹嘛,當然是生孩子月子了。產翁呢?雖然不能生孩子,但是卻要坐月子。

這是壯族古代的生育習俗,現在基本沒有了。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瞭解一下的。產翁,又稱產公,俗稱男子坐月子。古時候,壯族婦女生下孩子後,丈夫就裝扮成產婦,躺在床上,抱著孩子,開始坐月子,妻子則照常幹活、做家務,並照顧臥床的丈夫飲食起居。想想古時候的壯族婦女真是可憐,本就“男逸女勞”,連生孩子都不能歇一會,男人呢,平時已經夠安逸的了,連“坐月子”這樣休養生息的事情也要來插一腳,負分,差評!

古時候的壯族人是怎麼想出產翁這樣“變態”的習俗呢?一說是丈夫通過模仿妻子生育和哺乳的姿態,可以達到確認與所生子女的血緣關係和鞏固夫權、父權的目的;一說是男子坐月子可以將專危害坐月子婦女的邪鬼吸引到自己身上,以免妻子受害不能哺育新生兒。

不過,再怎麼說,讓剛生完孩子的婦女下地幹活還要侍奉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對女人的身心傷害極大,幸好這個習俗現在已經被淘汰了。

過三朝和賣月

三朝流行於廣西各地壯族聚居區(侗族也有過三朝的習俗)。分娩後的第三天,喜得子的男人設宴邀請外家親戚和至親好友,慶賀得子。客人到了以後,先喝雞蛋甜酒,後擺上宴席,豐儉由人。

大新、那坡一帶,外婆家要送一擔糯米和幾十個染紅的雞鴨蛋。女婿將糯米飯、紅蛋擺在廳堂,邀請全寨子的小孩兒聚到門外向外人高喊:“約稍(女兒)或冒(男孩),來耕田咯!去種地咯!上山打柴咯!”,喊完,每個小孩都會得到一團糯米飯和一個紅蛋,以此祝福嬰兒。

賣月又稱脫月、解月。主要流行於天等、大新、扶綏、德保、白色、巴馬、田林、淩雲等壯族聚居地。孩子滿月後,丈夫提著酒、糯米飯、肉等,帶著媳婦和孩子回到娘家去賣月。主要是產婦坐月子時候比較污穢,將不潔之物出手,之後就可以下地勞動。回婆家的時候,外婆回送同樣的禮物和一隻小雞,意為避免孩子常流口水。

送背帶

滿月酒和送背帶

廣西柳江一帶壯族流行給新生兒擺滿月宴。當然其他地方的壯族也盛行擺滿月酒。滿月宴這天,外婆及外家一行人帶上老母雞、糯米飯等產後滋補營養品和小兒衣、帽、鞋、襪、圍兜等嬰兒生活用品,以及外婆親手製作的精美背帶來到女兒家中看望外孫。

壯族有外婆給新生兒送背帶的習俗,尤其是女兒的頭胎,外婆肯定要親手製作背帶送給外孫的。背帶被當成是長輩對晚輩的愛護,也是長輩對小輩的美好祝福。

還花願

主要流行於古時候廣西壯族部分地區。前面我們講了求花與安花,當花婆真的實現了新婚夫妻的願望,“賜給”了夫婦兒女,那麼在兒女滿周歲或是兒子長大結婚的前夜,都要舉行還願儀式,以酬謝花婆。儀式先由師公唱還花祝詞,讓求子的夫婦獻上花符以及用於酬神的各種剪紙圖案,師公將這些東西陳列於神台前,默念祈禱語,表示主人向諸神謝恩、還願。這時,眾人可以將祭祀品及供品焚化。在這個過程中,師公一直默念咒語,表示把到場的諸神一一送過求花時架的橋,然後再在空中畫一道符,表明橋已經折斷,人神之間的通道已經斷絕。

求花、安花、產翁、過三朝、滿月酒、送背帶、還花願,這些或有趣或“無理”的壯族生育習俗,雖然在現代已經簡化甚至消失了,但是其表達壯族人民對新生命到來的美好祝福、對世間生命及天道敬畏的初衷,依舊沒有改變。

現在基本沒有了。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瞭解一下的。產翁,又稱產公,俗稱男子坐月子。古時候,壯族婦女生下孩子後,丈夫就裝扮成產婦,躺在床上,抱著孩子,開始坐月子,妻子則照常幹活、做家務,並照顧臥床的丈夫飲食起居。想想古時候的壯族婦女真是可憐,本就“男逸女勞”,連生孩子都不能歇一會,男人呢,平時已經夠安逸的了,連“坐月子”這樣休養生息的事情也要來插一腳,負分,差評!

古時候的壯族人是怎麼想出產翁這樣“變態”的習俗呢?一說是丈夫通過模仿妻子生育和哺乳的姿態,可以達到確認與所生子女的血緣關係和鞏固夫權、父權的目的;一說是男子坐月子可以將專危害坐月子婦女的邪鬼吸引到自己身上,以免妻子受害不能哺育新生兒。

不過,再怎麼說,讓剛生完孩子的婦女下地幹活還要侍奉一家人的飲食起居,對女人的身心傷害極大,幸好這個習俗現在已經被淘汰了。

過三朝和賣月

三朝流行於廣西各地壯族聚居區(侗族也有過三朝的習俗)。分娩後的第三天,喜得子的男人設宴邀請外家親戚和至親好友,慶賀得子。客人到了以後,先喝雞蛋甜酒,後擺上宴席,豐儉由人。

大新、那坡一帶,外婆家要送一擔糯米和幾十個染紅的雞鴨蛋。女婿將糯米飯、紅蛋擺在廳堂,邀請全寨子的小孩兒聚到門外向外人高喊:“約稍(女兒)或冒(男孩),來耕田咯!去種地咯!上山打柴咯!”,喊完,每個小孩都會得到一團糯米飯和一個紅蛋,以此祝福嬰兒。

賣月又稱脫月、解月。主要流行於天等、大新、扶綏、德保、白色、巴馬、田林、淩雲等壯族聚居地。孩子滿月後,丈夫提著酒、糯米飯、肉等,帶著媳婦和孩子回到娘家去賣月。主要是產婦坐月子時候比較污穢,將不潔之物出手,之後就可以下地勞動。回婆家的時候,外婆回送同樣的禮物和一隻小雞,意為避免孩子常流口水。

送背帶

滿月酒和送背帶

廣西柳江一帶壯族流行給新生兒擺滿月宴。當然其他地方的壯族也盛行擺滿月酒。滿月宴這天,外婆及外家一行人帶上老母雞、糯米飯等產後滋補營養品和小兒衣、帽、鞋、襪、圍兜等嬰兒生活用品,以及外婆親手製作的精美背帶來到女兒家中看望外孫。

壯族有外婆給新生兒送背帶的習俗,尤其是女兒的頭胎,外婆肯定要親手製作背帶送給外孫的。背帶被當成是長輩對晚輩的愛護,也是長輩對小輩的美好祝福。

還花願

主要流行於古時候廣西壯族部分地區。前面我們講了求花與安花,當花婆真的實現了新婚夫妻的願望,“賜給”了夫婦兒女,那麼在兒女滿周歲或是兒子長大結婚的前夜,都要舉行還願儀式,以酬謝花婆。儀式先由師公唱還花祝詞,讓求子的夫婦獻上花符以及用於酬神的各種剪紙圖案,師公將這些東西陳列於神台前,默念祈禱語,表示主人向諸神謝恩、還願。這時,眾人可以將祭祀品及供品焚化。在這個過程中,師公一直默念咒語,表示把到場的諸神一一送過求花時架的橋,然後再在空中畫一道符,表明橋已經折斷,人神之間的通道已經斷絕。

求花、安花、產翁、過三朝、滿月酒、送背帶、還花願,這些或有趣或“無理”的壯族生育習俗,雖然在現代已經簡化甚至消失了,但是其表達壯族人民對新生命到來的美好祝福、對世間生命及天道敬畏的初衷,依舊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