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周新書推薦】九本新書治癒你的節後綜合征

《撒旦探戈》

“片長七小時卻每一分鐘皆雷霆萬鈞,引人入勝。

但願在我有生之年,年年都重看一遍。”在談到貝拉·塔爾執導的、長達七個小時的電影《撒旦探戈》時,蘇珊·桑塔格曾給出上述評價。這部經典電影改編自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的同名小說。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一個個令人喘不過氣的長鏡頭,這其實與小說原著的風格十分契合。用中譯本譯者余澤民的話來說,《撒旦探戈》從頭到尾都是“黏稠、纏繞、似火山熔漿湧流的句子,

而且部分段落讓人讀得喘不過氣”。

《撒旦探戈》中的時空並不複雜,全書的時間跨度不過幾天,空間也僅限於一個破敗的小村莊,其中有十幾個無所事事的村民在陰雨連綿的秋天上演酗酒、通☆禁☆姦、偷窺、背叛等戲碼。之後兩個騙子出現,帶領著村民邁著死亡舞步,走向想像中光明的未來。全書分為兩部分,共十二章,前六章序號為順序,後六章則倒序,

靈感來源於六步向前踏、六步向後退的探戈舞。而撒旦則意味著人類歷史的周而復始,以及難以逃脫的撒旦怪圈。

如果你想有一次接近極限的瘋狂閱讀體驗,不妨試試《撒旦探戈》。

《三個彩色故事:若熱·亞馬多的三個短篇》

若熱·亞馬多是巴西現代主義小說家,

也是巴西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巴西東北部巴伊利州的伊利烏斯市,父親為當地有名的可哥莊園主。這一段在莊園度過的童年經歷,成為他日後文學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受所處社會環境和個人生活經歷影響,若熱·亞馬多作品的關注點多為城市中黑人以及混血族群的生活,比如出版於1933年的以種植園農民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可哥》。

當然,影響若熱·亞馬多創作的不僅僅是苦難、壓迫與反抗,

還有熱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氛圍,比如無窮無盡的色彩。這一點在這本《三個彩色故事:若熱·亞馬多的三個短篇》裡也得到了體現。書中收錄了若熱·亞馬多的三篇短篇小說《混血兒波爾西翁庫拉如何放下死者》《群鳥的奇跡》和《羅薩琳娜的死亡與勝利》。三部作品短小精悍,結合了巴西民間故事和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若熱·亞馬多用富於變化的語言、循環往復的結構以及自身迸發的無限熱情,
為讀者帶來五彩斑斕的閱讀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插圖均由巴西藝術家完成,配合若熱·亞馬多的文字,無論是文本還是視覺都非常巴西范兒。

《人生拼圖版》

法國籍波蘭猶太裔作家喬治·佩雷克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先鋒小說家。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他的父親去世,三年後他的母親在納粹集中營去世,佩雷克曾說過:“我的童年沒有記憶。”他於1975年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W或童年記憶》是這句話的絕佳佐證。佩雷克的作品多變、新穎,他總是在探索新的形式和文學的邊界。1965年他發表了首部小說《物:六十年代紀事》,通過描寫繁複的消費品和物質世界,展現出對於消費和資本主義的警惕。1969年他曾出版小說《消失》,全書沒有出現一次字母“e”。1978年,被卡爾維諾稱為“繁複小說”代表作的長篇作品《人生拼圖版》出版。

《人生拼圖版》真的是一部像拼圖一樣的書,你可以將其任意拆卸、重組,按照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故事發生在一幢公寓樓中,講的是其中三十多個單元中各個房客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同的物質景觀。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各不相同,職業、身份與背景各異,像是許許多多不同的社會標本,被聚集起來,集中進行展示。從一個細節宕開到另一個細節,《人生拼圖版》像是無窮衍生的波紋,又或者是像紡織品上局部的紋路,細細密密。直到最後一章,才回到一種群像描寫,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拼圖的全貌,所有的景觀、人物、物件都在最後一章定格。這一形式也呼應了佩雷克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同時追求永恆和瞬間。”

《坦言》

格哈德·施羅德1944年生於德國一個工人家庭。1958年進入一家瓷器店當學徒,3年後在一家五金店當學徒。1963年他加入社會民主黨,1976年通過國家考試獲得律師資格。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擔任過社民党青年團主席、聯邦議員、州長等職務。1998年9月27日,施羅德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執政16年的科爾總理,成為德國總理。2005年在與基民盟候選人默克爾競選總理時失敗,從此退出政壇。

《坦言》是施羅德與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彙報》記者梅克的訪談錄。書中收錄了施羅德對於德國政治、外交、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看法,同時也涉及他執政期間對於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回顧,以及德國與歐盟之間關係的闡釋。更進一步,他也從個人視角談到了對於政治本質的認識、從政心得等等。

《精英的黃昏:後精英時代的美國》

2012年,在經過大量的訪談、調查和走訪後,美國記者克里斯多夫·海耶斯完成了《精英的黃昏》一書。在書中,他回顧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裡美國精英政治體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種種敗績:從次貸危機到華爾街醜聞,從房地產泡沫破裂到天主教會被爆利用制度漏洞庇護強☆禁☆姦兒童慣犯。2000-2010年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行進在錯誤的軌道上”,不僅政治上腐敗無能,而且幾乎所有支柱性體制都出現了問題。

為了寫作此書,海耶斯採訪了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的美國人,他的足跡遍佈制度失效最嚴重的地方。他在書中寫到:“毫無疑問,美國經濟受損最嚴重地區的人們感覺自己生活在剃刀邊緣。”這句話放在去年美國大選的語境中也一樣合適。去年大選的結果——精英意見領袖與精英媒體所營造的幻象,在最後的選票結果前不堪一擊,進而讓人們開始反思美國社會中精英和底層令人驚異的分裂程度——便是一種證明。

在書的結尾,海耶斯提出,恰恰是美國人對於精英政治近乎宗教式的虔誠讓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人們沒有認真考慮過它造成的不平等所引發的後果。對此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讓美國變得更公平。那麼,如今的問題是,特朗普時代的美國能否變得更加公平了呢?

《雙面蓬皮杜》

你也許曾經聽說過或者去到過大名鼎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但對於它的來歷可能並不清楚。1969年,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了紀念帶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不幸的是,未能等到這座博物館完工,蓬皮杜總統便於1974年因癌症在任期內逝世。1977年1月31日完工啟用後,這座博物館被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紀念喬治·蓬皮杜。

《雙面蓬皮杜》講述的便是這位曾經的法國總統的故事。顧名思義,這位總統有其兩面性。一方面,他1962-1968年間擔任法國內閣總統,1969-1974年間擔任總統,在任期間他推動了歐共體的進程,也曾出訪中國。而另一方面,他在文學和藝術上有著獨特的造詣,他熱愛詩歌與文學,曾花費大量時間選編《法蘭西詩選》,同時也癡迷於博物館、戲劇及當代藝術,與作家莫迪亞克、安德列·瑪律羅均有往來通信。該書收錄了大量蓬皮杜個人的記錄、回憶以及私人信件,由蓬皮杜之子阿蘭·蓬皮杜和曾為戴高樂·莫内等人作傳的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和歷史學者埃裡克·魯塞爾整理。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

從古至今,中國有許多和“淡”相關的表達。《老子》有雲:“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中庸》寫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厭。”即便是在成語中,也有很多與“淡”有關的表達:淡泊名利、人淡如菊、輕描淡寫等等。“淡”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佔據著何種位置,透過“淡”又能窺得中國文化的哪一個側面以及中國美學體系中的何種內涵呢?法國哲學家朱利安的這本《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或許能為上述問題提供解答。

憑藉淵博的學識和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熟悉,朱利安從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多個領域中挑選出了“淡”這個主題,並將其作為一個審美和哲思概念加以闡釋。朱利安認為,淡的特點無法被任何一種特殊的決定因素固定,這造就了“淡”的無窮變化。這正因如此,與“淡”相關的主題在中國文化中得以不斷更新,儒釋道三教使其豐富,音樂、繪畫、詩詞等多種藝術手段也使得“淡”這一共同理想的表達有了多種多樣的形式。

《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

談起日本飲食,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是紀錄片《壽司之神》裡那位小野二郎,他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隱藏在東京辦公大樓的地下室,曾連續兩年榮獲《米其林指南》三星評鑒。也許是著名日劇《深夜食堂》,在那個小小的店鋪裡,都市人卸下一天的疲憊,品美食,談心事。如果說上述影視作品讓我們瞭解了日本當代的飲食文化,那麼《料理的故事》將帶我們回溯歷史,看看日本如今的飲食格局是如何在歷史上慢慢形成的。

故事從日本島在地理上的形成歷史開始,講到自古以來日本本土的食材。接著,作者寫到了日本飲食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比如筷子的引進、遊牧民族食物進入日本、砂糖和蠶豆的傳入等等。到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中東人和荷蘭人帶來的食物極大豐富了日本的飲食結構。而在江戶時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區頻繁的文化交流又進一步增強了日本飲食的多樣性。如今,在一個日益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咖喱、漢堡、香腸、沙拉等食物不斷湧入日本,在為人們就餐提供新選擇的同時,也體現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

棗椰樹,海參,鮑魚,水母,龍蝦……你是否思考過,人類與這些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除了潛在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關係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某種聯結?

在《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一書中,你或許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案例,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自然界的動植物如何啟發從古至今的發明家、工程師、建築師和科學家,以及這些想法又如何推動了仿生學的發展。

書中包含大量的高清標本照片以及手繪原理圖,即便是對於仿生學沒有瞭解的讀者,也能夠輕鬆閱讀。也許,通過瞭解人們從自然界中汲取的靈感,作為人類的我們可以卸下一些自身的傲慢,可以慢慢意識到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並嘗試熱愛自然,而非破壞自然。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

1940年德國入侵法國,他的父親去世,三年後他的母親在納粹集中營去世,佩雷克曾說過:“我的童年沒有記憶。”他於1975年寫的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W或童年記憶》是這句話的絕佳佐證。佩雷克的作品多變、新穎,他總是在探索新的形式和文學的邊界。1965年他發表了首部小說《物:六十年代紀事》,通過描寫繁複的消費品和物質世界,展現出對於消費和資本主義的警惕。1969年他曾出版小說《消失》,全書沒有出現一次字母“e”。1978年,被卡爾維諾稱為“繁複小說”代表作的長篇作品《人生拼圖版》出版。

《人生拼圖版》真的是一部像拼圖一樣的書,你可以將其任意拆卸、重組,按照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閱讀。故事發生在一幢公寓樓中,講的是其中三十多個單元中各個房客的日常生活以及不同的物質景觀。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各不相同,職業、身份與背景各異,像是許許多多不同的社會標本,被聚集起來,集中進行展示。從一個細節宕開到另一個細節,《人生拼圖版》像是無窮衍生的波紋,又或者是像紡織品上局部的紋路,細細密密。直到最後一章,才回到一種群像描寫,為讀者提供了一個拼圖的全貌,所有的景觀、人物、物件都在最後一章定格。這一形式也呼應了佩雷克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同時追求永恆和瞬間。”

《坦言》

格哈德·施羅德1944年生於德國一個工人家庭。1958年進入一家瓷器店當學徒,3年後在一家五金店當學徒。1963年他加入社會民主黨,1976年通過國家考試獲得律師資格。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擔任過社民党青年團主席、聯邦議員、州長等職務。1998年9月27日,施羅德在德國第14屆聯邦議院選舉中擊敗執政16年的科爾總理,成為德國總理。2005年在與基民盟候選人默克爾競選總理時失敗,從此退出政壇。

《坦言》是施羅德與德國媒體《法蘭克福彙報》記者梅克的訪談錄。書中收錄了施羅德對於德國政治、外交、社會生活等領域的看法,同時也涉及他執政期間對於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回顧,以及德國與歐盟之間關係的闡釋。更進一步,他也從個人視角談到了對於政治本質的認識、從政心得等等。

《精英的黃昏:後精英時代的美國》

2012年,在經過大量的訪談、調查和走訪後,美國記者克里斯多夫·海耶斯完成了《精英的黃昏》一書。在書中,他回顧了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裡美國精英政治體制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種種敗績:從次貸危機到華爾街醜聞,從房地產泡沫破裂到天主教會被爆利用制度漏洞庇護強☆禁☆姦兒童慣犯。2000-2010年的民調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自己的國家“行進在錯誤的軌道上”,不僅政治上腐敗無能,而且幾乎所有支柱性體制都出現了問題。

為了寫作此書,海耶斯採訪了全國各地數以百計的美國人,他的足跡遍佈制度失效最嚴重的地方。他在書中寫到:“毫無疑問,美國經濟受損最嚴重地區的人們感覺自己生活在剃刀邊緣。”這句話放在去年美國大選的語境中也一樣合適。去年大選的結果——精英意見領袖與精英媒體所營造的幻象,在最後的選票結果前不堪一擊,進而讓人們開始反思美國社會中精英和底層令人驚異的分裂程度——便是一種證明。

在書的結尾,海耶斯提出,恰恰是美國人對於精英政治近乎宗教式的虔誠讓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因為人們沒有認真考慮過它造成的不平等所引發的後果。對此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讓美國變得更公平。那麼,如今的問題是,特朗普時代的美國能否變得更加公平了呢?

《雙面蓬皮杜》

你也許曾經聽說過或者去到過大名鼎鼎的蓬皮杜藝術中心,但對於它的來歷可能並不清楚。1969年,時任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了紀念帶領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不幸的是,未能等到這座博物館完工,蓬皮杜總統便於1974年因癌症在任期內逝世。1977年1月31日完工啟用後,這座博物館被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紀念喬治·蓬皮杜。

《雙面蓬皮杜》講述的便是這位曾經的法國總統的故事。顧名思義,這位總統有其兩面性。一方面,他1962-1968年間擔任法國內閣總統,1969-1974年間擔任總統,在任期間他推動了歐共體的進程,也曾出訪中國。而另一方面,他在文學和藝術上有著獨特的造詣,他熱愛詩歌與文學,曾花費大量時間選編《法蘭西詩選》,同時也癡迷於博物館、戲劇及當代藝術,與作家莫迪亞克、安德列·瑪律羅均有往來通信。該書收錄了大量蓬皮杜個人的記錄、回憶以及私人信件,由蓬皮杜之子阿蘭·蓬皮杜和曾為戴高樂·莫内等人作傳的法國著名傳記作家和歷史學者埃裡克·魯塞爾整理。

《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

從古至今,中國有許多和“淡”相關的表達。《老子》有雲:“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中庸》寫道:“君子之道,淡而不厭。”即便是在成語中,也有很多與“淡”有關的表達:淡泊名利、人淡如菊、輕描淡寫等等。“淡”在中國文化語境中佔據著何種位置,透過“淡”又能窺得中國文化的哪一個側面以及中國美學體系中的何種內涵呢?法國哲學家朱利安的這本《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或許能為上述問題提供解答。

憑藉淵博的學識和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熟悉,朱利安從中國思想和文化的多個領域中挑選出了“淡”這個主題,並將其作為一個審美和哲思概念加以闡釋。朱利安認為,淡的特點無法被任何一種特殊的決定因素固定,這造就了“淡”的無窮變化。這正因如此,與“淡”相關的主題在中國文化中得以不斷更新,儒釋道三教使其豐富,音樂、繪畫、詩詞等多種藝術手段也使得“淡”這一共同理想的表達有了多種多樣的形式。

《料理的故事:餐桌上的日本文化史》

談起日本飲食,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麼?也許是紀錄片《壽司之神》裡那位小野二郎,他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隱藏在東京辦公大樓的地下室,曾連續兩年榮獲《米其林指南》三星評鑒。也許是著名日劇《深夜食堂》,在那個小小的店鋪裡,都市人卸下一天的疲憊,品美食,談心事。如果說上述影視作品讓我們瞭解了日本當代的飲食文化,那麼《料理的故事》將帶我們回溯歷史,看看日本如今的飲食格局是如何在歷史上慢慢形成的。

故事從日本島在地理上的形成歷史開始,講到自古以來日本本土的食材。接著,作者寫到了日本飲食在中國唐朝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比如筷子的引進、遊牧民族食物進入日本、砂糖和蠶豆的傳入等等。到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中東人和荷蘭人帶來的食物極大豐富了日本的飲食結構。而在江戶時代,日本本土不同地區頻繁的文化交流又進一步增強了日本飲食的多樣性。如今,在一個日益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咖喱、漢堡、香腸、沙拉等食物不斷湧入日本,在為人們就餐提供新選擇的同時,也體現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

棗椰樹,海參,鮑魚,水母,龍蝦……你是否思考過,人類與這些自然界的植物和動物,除了潛在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關係之外,還存在著其他某種聯結?

在《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一書中,你或許能找到意想不到的答案。通過一個個有趣的案例,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自然界的動植物如何啟發從古至今的發明家、工程師、建築師和科學家,以及這些想法又如何推動了仿生學的發展。

書中包含大量的高清標本照片以及手繪原理圖,即便是對於仿生學沒有瞭解的讀者,也能夠輕鬆閱讀。也許,通過瞭解人們從自然界中汲取的靈感,作為人類的我們可以卸下一些自身的傲慢,可以慢慢意識到自然給予我們的饋贈,並嘗試熱愛自然,而非破壞自然。

……………………………………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