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悟《老子》千古名句,何謂“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不出於門,目的在於認知天下。不窺於窗,目的在於認知天道。人們出去的越遠,認知的越少。所以,聖人不出行卻能有所認知,不觀察卻能有所通明,不作為卻能有所成就。

===============

這段話似乎有違【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一般理念,讓我們認真感悟一下: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

天下之大,就算是行萬里路,也不能得天下之全貌。

所謂不謀天下者,

不足以謀一域。所以,聖人要為天下計,不出於門,為的是要先認知天下。

如何認識天下?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

所以,要認識天下,必須先瞭解天下的歷史,總結天下的規律,觀察天下的變化,這樣才能知道天下的現狀與天下的未來。

簡單的說,就是聖人需要先建立關於天下的整體理論。有了自己關於天下的整體理論,才能去認知和檢驗天下的具體問題。

【不窺於牖,以知天道】

天道變化,就算是讀萬卷書,也不能得天道之全數。

所謂井底之蛙,坐井觀天,是不可能認知天道的。所以,聖人摒除私見,不窺於窗,為的就是要先認知天道。

如何認識天道?以心觀天道。明心見性,方能悟道。

簡單的說,就是聖人需要先摒棄私心雜念,脫離環境的局限性,才能保持本心,才能去感悟天道的本真。領悟了天道的本真,才能去認知和順應天道的變化。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歧路亡羊,路在我們的腳下,但方向卻各不相同,每一條路都會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結果。這些不同的經歷,只會增加我們的迷惑,每一個方向我們都可以說出一些東西,但都支離破碎,不成體系,只能稱之為見識,而不能稱之為知識。

如果沒有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將這些繁複而相互矛盾的見識整合為一體,這些東西不僅無法指導你的行動,還會干擾你的決策,破壞你的認識。

所以,這叫做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所以,聖人雖然不出行,但因為有著自己關於天下的整體理論,所以能不斷的增長對具體事物的認知。

聖人雖然不觀察,但因為領悟了天道的本真,所以能不斷的通明具體事物的道理。

聖人雖然不作為,但聖人既有理論,又知天道,所以能根據天下和自己的情況順應天道,順應天道當然能有所成就!

===========================

全文完

===========================

推薦文章:

悟《老子》千古之秘,何謂:道?何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正《論語》千古本意!孔子為何感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

疏《老子》千古之義!何謂“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