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環保風暴後就能安心養豬?更大的淘汰風波還在後頭……

近一個月以來各地關於環保拆遷的風聲漸漸弱了些,有豬友感歎環保終於過了,我終於可以安心養豬咯!今天暫且不談環保的勢頭是不是真的弱了,但淘汰風波真的過了嗎?環保風波後真的就能高枕無憂了嗎?

1.市場淘汰行為難以結束

規模化發展已成為主流這點毋庸置疑,而發展規模化必然要裁剪養豬人的數量,所以在小編看來當環保淘汰力度結束之後,勢必會通過競爭來淘汰產能。

那為什麼說規模化發展成主流?被淘汰的又會是誰?養豬人又該如何自救了?

2.規模化發展成主流

01、從大資料看。據資料統計今年上半年9家上市企業共出欄生豬1631.02萬頭,

各大企業還在擴大產能,僅8家大型企業的目標出欄量就有2.2億頭,今年前8個月,各大企業投入養豬業的資金超998億元,新增養殖規模超6340萬頭。

△表格來源於新牧網

就溫氏而言,據瞭解溫氏今年內將完成新養豬專案開工規模600萬頭,竣工規模450萬頭,

出欄量保持每年月10%的增長。

02、從國家政策看。各類國家扶持養豬政策的補貼包括良種工程項目與相關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與相關補貼、標準化養殖專案、生豬育種補助政策、生豬養殖保險政策、廢棄物綜合處理項目補貼等都對養殖規模有限制。有網友戲稱“我看養豬補貼最大的原則就是規模越大補貼越多!”我們看一組資料:生豬養殖規模3000頭以上的,補貼80萬元;生豬養殖規模2000頭到2999頭的,

補貼60萬元;生豬養殖規模1000頭到1999頭的,補貼40萬元;生豬養殖規模500頭到999頭的,補貼20萬元。事實也正如這位網友所說。

既然規模化已成為趨勢,那未來被淘汰的又會是誰了?

3.被淘汰的會是誰?

一位常德的養豬戶談到:我養的豬不是很多,去年行情好賺了幾十萬,想著今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就從河南買了一批豬,中間得了一場病,死了不少,哪曉得今年豬價這麼差,

虧死了,去年賺得十幾萬一下都沒了。

類似於這樣的案例很多,據當地的一位屠企老闆介紹,一般的散戶只要豬價一低於7塊絕對虧,今年很多小戶虧的很。大一點的6塊左右就能保本,今年也還算可以。

所以被淘汰的會是誰?在小編看來被淘汰的不是散戶,而是所有無法降低成本、控制成本的養殖戶!

4.養豬人該如何自救?

豬場降低成本最多的做法是用便宜的飼料,豬種自己留,便宜的藥物,便宜的疫苗,人工成本也用最低的,設備能湊合就湊合,豬到該賣的時候行情不好就壓斷時間再出欄,等等類似的做法。

然而,從表面看好像成本在降低,但是往往忽略了,降低這些成本的時候損失了多大利益。

用劣質飼料造成母豬淘汰率上升,商品豬生長速度緩慢,發病率高,料肉比高,等等不良影響。用便宜的疫苗,好多豬場以為只要疫苗做了就萬事大吉了,更別說定期測抗體了,只有等豬群出現大的傳染病請好多專家教授去也于事無補時才後悔莫及。用廉價的勞動力,低工資請來的養殖工人大多歲數比較大造成的勞動效率低,引起豬場成活率下降可以明顯看到,但造成的料肉比上升,發病率高造成的成本上升好多容易忽略。

在這種關鍵時刻,從這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降低養殖成本,保持豬場利潤:

01、選好種這是養殖場盈利的關鍵;

02、選好飼料,優質的飼料才能延長母豬使用年限,降低淘汰率,降低料肉比實現效益最大化;

03、選好疫苗,定期做抗體檢測,關注豬群健康度,豬群健康了想不掙錢都難;

04、用人成本合理控制,不是員工的工資越低成本就越低;五養殖設備及時更新,不能說都達到全自動化,條件有限不可能全做到,最少得有降溫和保暖措施。

商品豬生長速度緩慢,發病率高,料肉比高,等等不良影響。用便宜的疫苗,好多豬場以為只要疫苗做了就萬事大吉了,更別說定期測抗體了,只有等豬群出現大的傳染病請好多專家教授去也于事無補時才後悔莫及。用廉價的勞動力,低工資請來的養殖工人大多歲數比較大造成的勞動效率低,引起豬場成活率下降可以明顯看到,但造成的料肉比上升,發病率高造成的成本上升好多容易忽略。

在這種關鍵時刻,從這四方面入手才能真正降低養殖成本,保持豬場利潤:

01、選好種這是養殖場盈利的關鍵;

02、選好飼料,優質的飼料才能延長母豬使用年限,降低淘汰率,降低料肉比實現效益最大化;

03、選好疫苗,定期做抗體檢測,關注豬群健康度,豬群健康了想不掙錢都難;

04、用人成本合理控制,不是員工的工資越低成本就越低;五養殖設備及時更新,不能說都達到全自動化,條件有限不可能全做到,最少得有降溫和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