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再“裸泳” 醫生創業的春天已經來臨?

前段時間,在醫生們的朋友圈流傳著這樣一條消息: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年輕醫生,為補貼家用,在上班空閒之餘就兼職送外賣、跑滴滴。這條新聞被北京阜外醫院副主任醫師孫宏濤發到網上後,

迅速引發大家對醫生尤其年輕醫生收入低等問題的廣泛共鳴。

“與付出不對等的收入,超長的工作時間,掏空的精力,這些是大多數普通醫生的真實生活……”在近日的中國中醫藥資訊研究會青年醫師分會成立大會上,孫宏濤再度感慨。

現狀需要改變。隨著創業潮的來襲,很多醫生早已經躁動起來,他們希望通過創業來追求更好的發展——不過,是跳出體制擁抱自由市場,

還是堅守初心繼續在體制內輾轉騰挪?這是一個問題。

試水“體制外”

事實上,一方面得益于國家大力扶持社會化辦醫,另一方面在體制內醫生對自我價值的普遍困惑之下,越來越多被外人羡慕的工作穩定、收入不菲的頂尖醫院醫生們,已經開始嘗試走出體制。

杜昕就是其中一員,她在不久前加入了一家醫生集團。

在杜昕看來,醫生集團為醫生找到了一種不同于傳統醫院的執業模式。在醫生集團內,醫生的自我價值能夠更好、更快地展現。

“所謂的醫生集團,其實就是指以醫生為主導的醫療集團,不同以往意義上的醫院,在這裡醫生占絕對主導地位,而行政人員則是輔助醫生來完成工作。同時醫生還會配備專員,

這能夠讓醫生專注于臨床、專業。”杜昕介紹。

醫生辭職創業,加入到醫生集團,可以避免“單打獨鬥”,規避隨之而來執業風險。

杜昕說,在醫生集團剛剛成立時,也是由集團內部的醫生“單打獨鬥”,但“以個人的形式和各個醫院進行簽約、門診、手術等,一旦出現醫療事故,無法劃分責任。”

於是就有了如今的PHP模式(Physician Hospital Partnership)。

“PHP模式下,醫生以醫生集團成員的身份,作為獨立法人,和醫院建立平等合作夥伴關係,

而非雇傭關係。”杜昕介紹,在醫生團隊和醫院進行合作以後,一旦出現醫療責任事故,劃分起來就比較明確。

醫生集團的收費模式也尤其體現和尊重醫生的勞動價值。目前採用了國際公認的CPT-code收費模式,該收費模式的先進之處在於,它把每一塊收費都劃分得非常明確、細緻,同時注重人性化與公平性。

市場化的醫生集團也十分注重技術創新。杜昕說,

由於醫生集團對自身品牌的重視,“每一次技術創新的出發點一定是希望患者有更好的就醫體驗、更好的療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專注于醫療和患者體驗之外,醫生集團也十分關注醫生的個人教育發展。

“體制內”新平臺

作為國內首個體制內醫生集團——“大家醫聯”的創始人,孫宏濤對於醫生創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孫宏濤說,醫療行業尤其注重經驗、資源的積累,如果一個年輕醫生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貿然走出體制創業,會非常艱辛。

所以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對普通醫生而言,除了辭職“裸泳”,在體制內尋找機會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體制內的醫生集團是孫宏濤探索醫生創業發展的一種新路徑,既可以不讓醫生跳脫出體制之外失去難得的保障,又可以為醫生提供一個發展空間。

孫宏濤把它理解為“共用經濟”之下的共用醫療平臺。

“這是一種新的人才組織形式,創建類似於一種行業協會或者是現有的體系之外的一個新的路徑,為體制內醫生提供了一個出口、一個解決方案。”孫宏濤說。

醫生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可以通過醫生集團搭建的平臺,面向社會基層提供技術、診療服務;開展遠端會診,回答問題、諮詢,進行心電圖遠端診斷。不僅下沉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也使醫生自身獲得更多的機會。

孫宏濤說,在平臺上推行一對一導師制,讓集團內青年醫生成為導師,通過對基層醫生的幫、扶、教,自身也獲得更快成長。“三甲醫院醫生熬資歷現象比較嚴重,通過這樣的平臺,對年輕醫生的成長會更有效。”

此外,體制內醫生集團還可以幫助年輕醫生申請課題,年輕醫生在現有體系之外,獲得了新的機會;與海外頂尖醫學院合作,派出醫生出國學習,並面向基層年輕醫生開展網上培訓微課堂。

孫宏濤說,年輕醫生可以在體制內獲得更好的上升空間、教育機會,“應該好好打磨自己,不要輕易放棄。”

“平臺型”醫院構想

無論是留在體制內還是走向體制外,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醫生正在走出“安全地帶”,嘗試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如今中國醫改如火如荼,分級診療逐步推開、“以藥養醫”機制破除、智慧醫院大力發展……醫療服務模式正在迎來變革,醫生個人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原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認為,在醫改深入推進的當下,建立平臺型醫院是發展的趨勢,而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醫院的角色都會發生轉變,醫生的價值將會凸顯。

廖新波介紹,平臺型醫院是以醫生為核心,以患者為中心多學科、多場景、多工協同的工作平臺;通過高科技技術協助完成工作平臺建設,其核心是資料,從資料的採集到應用,基於統一的資料中心,形成智慧化的環境。此外平臺型醫院是以價值為導向,以醫生滿意度為目標的管理平臺,進而實現患者滿意度。

“平臺型醫院需要搭建符合醫學規律和醫生價值觀的醫院管理及服務平臺,建立尊重醫學價值、尊重並幫助醫生實現其價值的分享機制,打造能夠激勵醫生貢獻才能,並不斷提升其能力和價值的發展環境。”廖新波說。

“醫生與醫院更多的是一種互利的協作關係。”廖新波談到,門診服務可以由私人診所提供,複雜的檢查儀器和手術設備在醫院進行,有需要時,醫生就會推薦其到協作醫院檢查或手術。

作為一個平臺,醫院可以通過向病人提供儀器、結果分析服務等收取費用,或者收取醫生的手術場地和設備使用費。

對於醫生和平臺型醫院之間的利益問題,廖新波說,絕大多數醫生和醫院都是向病人的保險公司收取費用,除了疑難雜症需要特殊醫院的特殊設備外,通常醫生向患者推薦醫院都是本著就近原則,“因此也很少有所謂醫生和醫院的‘黑幕’。”

在廖新波看來,在平臺型醫院之下,醫生將成為醫療服務推動者、責任人、品牌締造者、法則守護者,真正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核心,實現醫生的自我價值。

貿然走出體制創業,會非常艱辛。

所以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對普通醫生而言,除了辭職“裸泳”,在體制內尋找機會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體制內的醫生集團是孫宏濤探索醫生創業發展的一種新路徑,既可以不讓醫生跳脫出體制之外失去難得的保障,又可以為醫生提供一個發展空間。

孫宏濤把它理解為“共用經濟”之下的共用醫療平臺。

“這是一種新的人才組織形式,創建類似於一種行業協會或者是現有的體系之外的一個新的路徑,為體制內醫生提供了一個出口、一個解決方案。”孫宏濤說。

醫生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可以通過醫生集團搭建的平臺,面向社會基層提供技術、診療服務;開展遠端會診,回答問題、諮詢,進行心電圖遠端診斷。不僅下沉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也使醫生自身獲得更多的機會。

孫宏濤說,在平臺上推行一對一導師制,讓集團內青年醫生成為導師,通過對基層醫生的幫、扶、教,自身也獲得更快成長。“三甲醫院醫生熬資歷現象比較嚴重,通過這樣的平臺,對年輕醫生的成長會更有效。”

此外,體制內醫生集團還可以幫助年輕醫生申請課題,年輕醫生在現有體系之外,獲得了新的機會;與海外頂尖醫學院合作,派出醫生出國學習,並面向基層年輕醫生開展網上培訓微課堂。

孫宏濤說,年輕醫生可以在體制內獲得更好的上升空間、教育機會,“應該好好打磨自己,不要輕易放棄。”

“平臺型”醫院構想

無論是留在體制內還是走向體制外,不可否認的是,越來越多的醫生正在走出“安全地帶”,嘗試更加多元化的選擇。

如今中國醫改如火如荼,分級診療逐步推開、“以藥養醫”機制破除、智慧醫院大力發展……醫療服務模式正在迎來變革,醫生個人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原廣東省衛計委副主任廖新波認為,在醫改深入推進的當下,建立平臺型醫院是發展的趨勢,而在這個過程中,醫生、醫院的角色都會發生轉變,醫生的價值將會凸顯。

廖新波介紹,平臺型醫院是以醫生為核心,以患者為中心多學科、多場景、多工協同的工作平臺;通過高科技技術協助完成工作平臺建設,其核心是資料,從資料的採集到應用,基於統一的資料中心,形成智慧化的環境。此外平臺型醫院是以價值為導向,以醫生滿意度為目標的管理平臺,進而實現患者滿意度。

“平臺型醫院需要搭建符合醫學規律和醫生價值觀的醫院管理及服務平臺,建立尊重醫學價值、尊重並幫助醫生實現其價值的分享機制,打造能夠激勵醫生貢獻才能,並不斷提升其能力和價值的發展環境。”廖新波說。

“醫生與醫院更多的是一種互利的協作關係。”廖新波談到,門診服務可以由私人診所提供,複雜的檢查儀器和手術設備在醫院進行,有需要時,醫生就會推薦其到協作醫院檢查或手術。

作為一個平臺,醫院可以通過向病人提供儀器、結果分析服務等收取費用,或者收取醫生的手術場地和設備使用費。

對於醫生和平臺型醫院之間的利益問題,廖新波說,絕大多數醫生和醫院都是向病人的保險公司收取費用,除了疑難雜症需要特殊醫院的特殊設備外,通常醫生向患者推薦醫院都是本著就近原則,“因此也很少有所謂醫生和醫院的‘黑幕’。”

在廖新波看來,在平臺型醫院之下,醫生將成為醫療服務推動者、責任人、品牌締造者、法則守護者,真正成為整個醫療體系的核心,實現醫生的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