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些婦科問題的艾灸法,你一定用得上!

婦科疾病是女性常見病、多發病,但由於許多人缺乏對婦科疾病的認識,

加之各種不良生活習慣等,使生理健康每況愈下,導致疾病纏身,且久治不愈、反復發作,引起失眠多夢、煩躁不安、性冷淡 、內分泌失調、容顏憔悴,甚至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併發症,給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婦科病看起來難治,其實用艾灸調理效果很好,有很多婦科病案例,調理完最後都恢復了健康;下面是各種婦科病的灸療取穴和方法。

宮頸炎:

【艾灸選穴】艾灸關元、子宮、八髎穴和三陰☆禁☆交即可調理宮頸炎。

方法: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大面積移動艾灸,主要在小腹部和後腰部,每天艾灸時間不低於(前、後)1個小時。

乳腺增生:

【艾灸選穴】艾灸局部阿是穴和三陰☆禁☆交,每天艾灸1-2次,每次雙乳40分鐘以上。

痛經:

灸關元、中級、子宮穴、三陰☆禁☆交。

功能性子宮出血:

【艾灸選穴】隱白、 三陰☆禁☆交、 中極 、次髎、虛者加關元。

【灸法】:隱白最好用小艾狀灸7-10狀,其他穴位用艾灸盒或艾條懸灸每穴10分鐘。隱白為足太陰脾經穴位,為井木穴,可啟閉開竅,收斂止血。《針灸大成》中記載隱白治療“婦人月事過時不止”;《保命集》雲:“崩漏症宜灸隱白”。虛者配合艾灸關元穴,以補虛狀元,溫中止血。

子宮脫垂:

屬於亦屬陰挺、陰痔範圍內。

指婦女子宮下墜,甚至脫出陰☆禁☆道口外。症見子宮下垂或脫出陰☆禁☆道口外,甚則連同陰☆禁☆道壁或膀胱直腸一併膨出。多由氣虛下陷,帶脈失約,沖任虛損,或多產、難產、產時用力過度,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等,損傷胞絡及腎氣,而使子宮失於維繫所致。

【艾灸選穴】百會、神闕、維胞、子宮、三陰☆禁☆交等穴位。

【方法】百會可以隔薑灸,每次艾灸10分鐘,每天一次,每次用1.5*1.5左右的艾狀灸5狀左右。

其餘穴位可以用3-4眼艾灸盒在腹部來回懸灸,這樣治療就比較方便了。三陰☆禁☆交可以用單眼艾灸盒固定到三陰☆禁☆交的穴位上艾灸,開始可以每天一次,5天后,可以隔天一次。效果你自己去體會,如果方法得當,在10天內肯定有療效。

白帶陰部瘙癢:

【艾灸選穴】帶脈、氣海、三陰☆禁☆交、足三裡。肝膽濕熱者加太沖、行間、陰陵泉,脾虛濕盛者加豐隆、脾俞、中脘、小腸俞,陰虛濕熱者加腎俞、太溪、豐隆、行間。

【方法】艾條懸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7次為1個療。

帶下病:

灸帶脈和次髎有效果,若是濕熱下注則加中極和下髎。

月經不調:

月經不調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壓力、精神因素、心理因素、貪涼(要風度不要溫度)專家分析:女性經期受寒,會使盆腔內的血管收縮,導致卵巢功能紊亂,可引起月經量過少,甚至閉經。

血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艾灸選穴】膻中、關元、子宮、內關、湧泉。

【要求】關元子宮不得低於40分鐘,內關、湧泉各30分鐘。

腎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

【艾灸選穴】八髎穴、歸來、三陰☆禁☆交。

【要求】歸來不低於35分鐘;八髎穴、三陰☆禁☆交不低於45分鐘。

血寒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

【艾灸選穴】關元、八髎穴、三陰☆禁☆交、足三裡。

【要求】關元、八髎穴艾灸45分鐘,足三裡三陰☆禁☆交各40分鐘。

氣鬱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

【艾灸選穴】關元、命門、肩井、太沖。

【要求】關元、命門各30分鐘。肩井、太沖各20分鐘。

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鬱等引起。月經量過多、過少都不正常,都是因為內分泌不太好。

外☆禁☆陰瘙癢、白帶異常

【艾灸選穴】帶脈、氣海、三陰☆禁☆交、足三裡。

· 肝膽濕熱者加太沖、行間、陰陵泉;

· 脾虛濕盛者加豐隆、脾俞、中脘、小腸俞;

· 陰虛濕熱者加腎俞、太溪、豐隆、行間。

【方法】艾條懸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或者用艾灸儀灸療多穴同灸,每次30-50分鐘,每日灸治1次,7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調理身體一定要堅持,找准方法後就用心堅持下去,一定能看到好結果!

建議患者就診,辯證後才能配好穴,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自行在家治療,定期複查。

更多艾灸更多艾灸資訊及免費艾灸諮詢 請點我

血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清稀,伴有眩暈,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無力。

【艾灸選穴】膻中、關元、子宮、內關、湧泉。

【要求】關元子宮不得低於40分鐘,內關、湧泉各30分鐘。

腎虛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初潮較遲,經期延後,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質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脈沉。治宜補腎養血。

【艾灸選穴】八髎穴、歸來、三陰☆禁☆交。

【要求】歸來不低於35分鐘;八髎穴、三陰☆禁☆交不低於45分鐘。

血寒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或色淡質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溫喜按,得熱則減,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脈沉緊或沉遲無力。治宜溫經散寒調經。

【艾灸選穴】關元、八髎穴、三陰☆禁☆交、足三裡。

【要求】關元、八髎穴艾灸45分鐘,足三裡三陰☆禁☆交各40分鐘。

氣鬱型月經不調

症見月經後期,量少色暗有塊,排出不暢,伴有少腹脹痛,乳脹脅痛,精神抑鬱,舌正常或稍暗,脈弦澀。治宜行氣活血。

【艾灸選穴】關元、命門、肩井、太沖。

【要求】關元、命門各30分鐘。肩井、太沖各20分鐘。

月經過少,常由久病失血或產後耗傷精血,或脾虛營血虛少;或先天不足、多產房勞耗傷腎精,腎虛沖任未充;或月經過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為寒凝;精神抑鬱,情志不暢,氣滯血鬱等引起。月經量過多、過少都不正常,都是因為內分泌不太好。

外☆禁☆陰瘙癢、白帶異常

【艾灸選穴】帶脈、氣海、三陰☆禁☆交、足三裡。

· 肝膽濕熱者加太沖、行間、陰陵泉;

· 脾虛濕盛者加豐隆、脾俞、中脘、小腸俞;

· 陰虛濕熱者加腎俞、太溪、豐隆、行間。

【方法】艾條懸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鐘,或者用艾灸儀灸療多穴同灸,每次30-50分鐘,每日灸治1次,7次為一個療程。

艾灸調理身體一定要堅持,找准方法後就用心堅持下去,一定能看到好結果!

建議患者就診,辯證後才能配好穴,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自行在家治療,定期複查。

更多艾灸更多艾灸資訊及免費艾灸諮詢 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