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俗話說“春捂秋凍”,可捂是捂哪兒呢?

季適當進補,不僅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而且也是為冬季的來臨做好準備。

秋季進補宜先調理脾胃。在漫長的酷熱夏季,人們由於常食冷品,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如果大量進食補品,會驟然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亂,出現胸悶、腹脹、厭食、腹瀉等症。所以,秋季進補之前要給脾胃一個調整適應的時期,可先補食一些既富有營養又易於消化的食物,以調理脾胃功能。如魚、禽蛋以及山藥、蓮子、薏苡仁等。

此外,乳製品、豆類及新鮮蔬菜、水果,均宜適量多食。藥食兼優的芡實也是調養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物質,且有滋補強壯、補中益氣、開胃止渴、固腎養精等功能。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

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

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可“秋凍”並非人人適宜,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病患者、慢性腎臟病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不宜“凍”,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凍”得適度。


秋後三個地方別凍著:

中醫學有一種養生理論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捂秋凍”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不過,“春捂秋凍”是相對而論的,是有條件的,年輕人、身強力壯之人,添加衣物的時候可以晚點、強度都可以稍大些;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特別是心腦血管功能不健康的老年人,則要注意分寸,甚至要春捂秋也捂。

因為深秋季節氣溫變化大,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會使人的皮膚、皮下組織血管收縮,

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也會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即使正常的秋凍,有三個“禁地”——頭、肚臍、腳也是要嚴加保護的。

入秋後外出的時候最好戴帽子,洗頭時用水要比平時熱一點,額頭上出汗水時不能見風。這是因為頭作為人體“諸陽之會”,是全身陽氣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體內陽氣會散失大部。

患有心腦血管病的人、四肢血管病的人,以及四肢不溫的人和易感風寒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肚臍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採取經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寒助陽。

腳是人體各個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而腳又彙集了全身的諸多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足部寒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腳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立秋過後,早晚溫差變化較大,關節、頸椎、腰椎有病變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酸背痛等症狀,不少人青睞於用拔罐來抽出體內的寒氣,緩解這些不適的症狀。但拔罐時,尤其是使用空氣罐時,抽出的空氣使皮膚的毛孔舒張,雖能拔出寒氣,但拔罐的過程中,毛孔處在開放中,很容易使陽氣外瀉,同時使外界環境中外邪入侵,特別是體質比較虛弱的人或老年人,更要謹慎使用。祛寒氣可以選擇用艾灸或拔火罐,使皮膚的毛孔處在局部溫熱的環境中,從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感風寒。

以及四肢不溫的人和易感風寒的人,尤其要在這方面提高警惕。

肚臍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機體陽氣,特別是一些脾胃虛弱,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還可以採取經常在肚臍熱敷的方法,驅寒助陽。

腳是人體各個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經的路程也最長,而腳又彙集了全身的諸多經脈,所以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足部寒冷,機體抵抗力就會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秋季睡前泡泡腳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立秋過後,早晚溫差變化較大,關節、頸椎、腰椎有病變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酸背痛等症狀,不少人青睞於用拔罐來抽出體內的寒氣,緩解這些不適的症狀。但拔罐時,尤其是使用空氣罐時,抽出的空氣使皮膚的毛孔舒張,雖能拔出寒氣,但拔罐的過程中,毛孔處在開放中,很容易使陽氣外瀉,同時使外界環境中外邪入侵,特別是體質比較虛弱的人或老年人,更要謹慎使用。祛寒氣可以選擇用艾灸或拔火罐,使皮膚的毛孔處在局部溫熱的環境中,從一定程度上防止外感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