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守德:太極拳懂勁的鍛煉和運用

凡習練太極拳有一定時日的人,一般都會注意到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其原因是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被視為眾多古典太極拳論著中的經典。在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何謂懂勁﹖按照王宗嶽的說法就是要懂得陰陽互濟,即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得陰陽互為其根的道理,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要懂得矛盾運動的辯證法則,即矛盾的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轉化,而又相互統一。陰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概念,講起來比較抽象,萬物皆有陰陽,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氣以為和」,道理上我們好像明白,
仔細思考又不儘然,致使我們在習練太極拳的過程中才會出現「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錯誤,為了避免我們走彎路,所以王宗嶽告誡我們﹕「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陰陽須從身內求

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武術的流派之一,她雖講究攻守進退變化之道,但更強調對人體自身內在的心、神、意、氣的鍛煉。古典的太極拳理論在論述太極三要素﹕心、氣、身時,強調「以心行氣,務令沉 ,乃能收斂入骨。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氣遍身軀不稍滯」,以及「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等,這些論述無疑都強調了心、氣、身在內煉中的重要。

但如何用「心」﹖如何「以心行氣」﹖如何「以氣運身」﹖如何「氣斂入骨」﹖又如何達到 「氣遍身軀不稍滯」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習練太極拳者不但要明白拳法的陰陽變化之道,更強調我們首先要明白自己身體內部氣血運行的陰陽變化之道,

這就是知己之功,亦是「拳起于易而理存於醫」的道理。

中醫理論是基礎

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醫學──中醫的經絡學說、氣血流注、五運六氣等中醫理論為我們習練太極拳的內功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體上的經絡系統大都以陰陽來命名,表示陰陽兩者之間是相互聯繫的,並由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陽明、太陽、少陽。如手三陰☆禁☆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禁☆經和足三陽經,

這就是所謂十二正經,而這十二經脈是「內屬於府藏,外絡于支節」。據《黃帝內經》載,它們的循行是﹕「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足各經脈互相連接,說明氣血運行是表裡相通,「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此外,還有具有特殊作用的奇經八脈,對其餘經絡起統率、聯絡和調節氣血盛衰的作用。我們在瞭解人體氣血在經絡系統中運行規律的基礎上,

才能思考根據太極拳的特點來如何用「心」,也就是採用什麼樣的內功心法,以其特殊的思維方式,以意引領內氣運行方向,達到意領、氣行、身隨的目的。

拔拉三關練督脈

譬如,我們可以採用「拔拉後三關」(後三關,即尾閭關、夾脊關、玉枕關)的心法,使內勁在督脈上隨意運行。又如,張三豐的太極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完整一氣,正說明了身體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氣貫串,這一氣貫串的經脈運行路線正是內氣從足三陽經到手三陽經的逆向運行。如果所採用內功心法,其方法、要領不對,哪怕是差之毫釐,也不可能正確完成其內勁的走向。

中脈修定意深遠

再譬如,用什麼樣的內功心法來鍛煉中脈,即奇經八脈中的 脈,中脈的鍛煉是太極十三勢中,「定勢」最重要的練法。這個「定」不是不動,而是動而不動,不動而動。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表裡精粗無不到」,甚至「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的太極拳至高境界均與中脈的鍛煉有關。

除十二正經外,奇經八脈在太極內功心法的鍛煉中有 特殊的重要意義。奇經八脈除在《黃帝內經》中有些記載外,其它還散見於一些歷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除撰寫了馳名中外的《本草綱目》外,還專門考證了奇經八脈,寫下了著名的《奇經八脈考》,使經絡學說更加系統。他不但進行了歷史文獻的考證、醫療實踐的考證,還進行了「內視」,即「返觀內視」,內功修煉的實證,故說﹕ 「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太極內功心法的修煉與人體經脈、氣血運行有 密切關係,習練太極拳者應該有所瞭解,有所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鍛煉效果,誠如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懂勁解》所說﹕「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采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身證體悟求明理

太極內功心法的修煉講求一層功夫一層體悟,一層功夫明一層理。內功心法的運用在於使心氣合一,即意到、氣到、勁亦到。如果不能達到心、意、氣、勁的協調統一,這樣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種思想遊戲而已。所以,我們要求每一種內功心法的鍛煉除自己身有體會以外,還要通過與對手試勁、喂勁、揉手等手段和方法來檢驗、實證,通過這種內功心法的鍛煉之後,的確能達到太極拳所標榜的可以「以柔克剛」,「以小制大」。

總之,太極內功心法與人體經脈的鍛煉有 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積極瞭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複雜的過程。我們常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可是這「道」在我們體內精氣神、五臟六腑、內氣運轉之中如何體驗,這就是要求我們要明白身體內外之陰陽、臟腑之陰陽、經脈之陰陽、運氣之陰陽以及意分陰陽等,同時還要懂得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既濟而又相互轉化的規律,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說的「懂勁」標準。

太極內功心法與人體經脈的鍛煉,必須經過實修實證來檢驗,並非筆墨文字所能表達清楚的。

點擊“閱讀原文”線上搶購!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完整一氣,正說明了身體的上下完整而由一氣貫串,這一氣貫串的經脈運行路線正是內氣從足三陽經到手三陽經的逆向運行。如果所採用內功心法,其方法、要領不對,哪怕是差之毫釐,也不可能正確完成其內勁的走向。

中脈修定意深遠

再譬如,用什麼樣的內功心法來鍛煉中脈,即奇經八脈中的 脈,中脈的鍛煉是太極十三勢中,「定勢」最重要的練法。這個「定」不是不動,而是動而不動,不動而動。所謂「氣遍身軀不稍滯」,「表裡精粗無不到」,甚至「無形無象,全體透空」的太極拳至高境界均與中脈的鍛煉有關。

除十二正經外,奇經八脈在太極內功心法的鍛煉中有 特殊的重要意義。奇經八脈除在《黃帝內經》中有些記載外,其它還散見於一些歷史古籍中,直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除撰寫了馳名中外的《本草綱目》外,還專門考證了奇經八脈,寫下了著名的《奇經八脈考》,使經絡學說更加系統。他不但進行了歷史文獻的考證、醫療實踐的考證,還進行了「內視」,即「返觀內視」,內功修煉的實證,故說﹕ 「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太極內功心法的修煉與人體經脈、氣血運行有 密切關係,習練太極拳者應該有所瞭解,有所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鍛煉效果,誠如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懂勁解》所說﹕「自己懂勁,接及神明,為之文成,而後采戰身中之陰七十有二,無時不然,陽得其陰,水火既濟,乾坤交泰,性命葆真矣﹗」

身證體悟求明理

太極內功心法的修煉講求一層功夫一層體悟,一層功夫明一層理。內功心法的運用在於使心氣合一,即意到、氣到、勁亦到。如果不能達到心、意、氣、勁的協調統一,這樣的心法就是空想、妄想,一種思想遊戲而已。所以,我們要求每一種內功心法的鍛煉除自己身有體會以外,還要通過與對手試勁、喂勁、揉手等手段和方法來檢驗、實證,通過這種內功心法的鍛煉之後,的確能達到太極拳所標榜的可以「以柔克剛」,「以小制大」。

總之,太極內功心法與人體經脈的鍛煉有 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積極瞭解自我,分析自我,既精微而複雜的過程。我們常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可是這「道」在我們體內精氣神、五臟六腑、內氣運轉之中如何體驗,這就是要求我們要明白身體內外之陰陽、臟腑之陰陽、經脈之陰陽、運氣之陰陽以及意分陰陽等,同時還要懂得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既濟而又相互轉化的規律,這也就是王宗岳先生所說的「懂勁」標準。

太極內功心法與人體經脈的鍛煉,必須經過實修實證來檢驗,並非筆墨文字所能表達清楚的。

點擊“閱讀原文”線上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