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鋼鐵煤炭進入“中場”專家建議完善去產能配套政策

一些受訪企業負責人、基層幹部、行業專家表示,鋼鐵、煤炭當前已進入“中場”階段。去年以來工作成績斐然,但隨著鋼鐵、煤炭價格上漲,去產能觀望情緒加劇,意味著去產能進入“啃骨頭”全面攻堅期。

建議從三方面入手,增強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主動轉型升級的積極性,豐富地方政府調控、處置的工作抓手。

隨著去產能成效逐步顯現,今年以來鋼鐵、煤炭價格漲勢迅猛,被戲稱為“鋼鐵俠”“煤超瘋”。一些煤炭和鋼鐵企業表示,鋼鐵煤炭市場行情看好,讓後續去產能涉及企業觀望情緒加劇。

某鋼鐵企業自2015年至2017年,累計壓減產能煉鋼53萬噸,煉鐵106萬噸。企業負責人說,

國家化解過剩產能是大勢所趨,但眼下噸鋼利潤大幅上漲,行業內對未來一段時間預期不錯。

此外,某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省內過剩產能穩步退出、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後續工作落實到位,但由於當地鋼鐵行業多數是民營企業,且均為合規產能,

基本上沒有退出產能的意願。加之鋼材市場價格持續高位運行,鋼鐵企業效益水準進一步趨好,致使鋼鐵企業普遍存在不願退、不肯退的現象。即便是已承諾退出產能的企業,也有少數抱著觀望態度。

對於上述情況,業內建議從三方面入手,增強企業化解過剩產能、主動轉型升級的積極性,豐富地方政府調控、處置的工作抓手。

首先,完善鋼鐵煤炭去產能配套政策。

針對當前企業普遍持有的去產能“機會成本”太高,想方設法保產能等情況,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強對企業債務化解、轉型升級的激勵機制;結合市場實際,適當提高鋼鐵行業淘汰落後標準,強化對鋼鐵、煤炭生產的環保、能耗檢查,引導市場行業集中度提升;搭建國家統一公共服務平臺,搭建產能置換指標資訊與交易平臺,明確減量重組、減量置換等實施細則,解除企業去產能的後顧之憂。

鞍鋼集團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林垚說,近期出現的廢鋼出口量大幅激增現象也需引起關注。經測算,我國全部“地條鋼”鋼廠停產後,將會釋放4000萬噸至5000萬噸的廢鋼市場空間,其中厚度偏厚的重型廢鋼適合轉爐與電弧爐,因此市場價格堅挺,但適宜中頻爐生產的矽鋼片、輕薄料、鋼筋壓塊、鐵屑等料型廢鋼價格大幅下滑,甚至出現滯銷現象。因此需研究相應鼓勵政策,

支持相關類型廢鋼的再利用,既從源頭壓縮“地條鋼”生產的原料空間,也避免廢鋼出口進一步增加。

其次,適度擴大獎補資金使用範圍。一些基層幹部建議,國家在明確去產能專項獎補資金使用範圍時,應結合去產能企業實際困難,賦予地方在分配獎補資金適度自由調配許可權。即在妥善安置職工前提下,允許專項資金可以用於企業償還欠繳稅款,轉型升級等方面,促進去產能後續工作平穩推進。

河北省部分鋼鐵企業認為,國家應該提高獎補資金額度,除了妥善安置職工外,還要考慮企業轉型的啟動資金,通過企業安置職工。同時儘量縮短獎補資金到位時間,建議從封存或拆除裝備開始時就發放獎補資金。

第三,建立完善去產能長效機制。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家千萬噸級煤礦礦長說,煤炭領域應穩定當前的產能調控政策,增強政策前瞻性、靈活性。特別是供暖季來臨前,有關部門要提前制訂政策釋放產能,保障市場供應平衡和煤價平穩,防止出現短期內供應緊缺和價格大起大落現象。

還有一些基層幹部建議,目前打擊“地條鋼”生產職能主要由各地化解過剩產能辦公室負責,但這並非一個常設機構。需要質監、環保、安監、工商、電力等部門形成長效打擊機制,從各自職能處罰打擊 “地條鋼”,尤其是電力部門應從用電線上監察方面,從企業用電異常中摸排線索;同時將打擊“地條鋼”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壓實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責任,切實建立起打擊“地條鋼”生產的長效機制。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加強環保監督與補償機制,是在去產能的同時實現產業優化、優勝劣汰的兩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要在市場景氣週期內加強環保督查,發揮環保的“准入門檻”作用;而在市場下行期間,加強企業退出的補償力度,可以降低“僵屍企業”的退出難度。這也是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疏堵結合促進產能退出的有效手段。

地方政府協助本地鋼鐵產業提高競爭力,除了做到合理佈局、產能出清外,還要做好產品升級這門功課,特別是在市場景氣週期內做好產業升級,才能讓本地鋼鐵產業有能力抵禦未來的市場波動。

即在妥善安置職工前提下,允許專項資金可以用於企業償還欠繳稅款,轉型升級等方面,促進去產能後續工作平穩推進。

河北省部分鋼鐵企業認為,國家應該提高獎補資金額度,除了妥善安置職工外,還要考慮企業轉型的啟動資金,通過企業安置職工。同時儘量縮短獎補資金到位時間,建議從封存或拆除裝備開始時就發放獎補資金。

第三,建立完善去產能長效機制。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家千萬噸級煤礦礦長說,煤炭領域應穩定當前的產能調控政策,增強政策前瞻性、靈活性。特別是供暖季來臨前,有關部門要提前制訂政策釋放產能,保障市場供應平衡和煤價平穩,防止出現短期內供應緊缺和價格大起大落現象。

還有一些基層幹部建議,目前打擊“地條鋼”生產職能主要由各地化解過剩產能辦公室負責,但這並非一個常設機構。需要質監、環保、安監、工商、電力等部門形成長效打擊機制,從各自職能處罰打擊 “地條鋼”,尤其是電力部門應從用電線上監察方面,從企業用電異常中摸排線索;同時將打擊“地條鋼”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壓實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責任,切實建立起打擊“地條鋼”生產的長效機制。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建議,加強環保監督與補償機制,是在去產能的同時實現產業優化、優勝劣汰的兩個重要手段。一般來說,要在市場景氣週期內加強環保督查,發揮環保的“准入門檻”作用;而在市場下行期間,加強企業退出的補償力度,可以降低“僵屍企業”的退出難度。這也是發揮市場倒逼機制作用,疏堵結合促進產能退出的有效手段。

地方政府協助本地鋼鐵產業提高競爭力,除了做到合理佈局、產能出清外,還要做好產品升級這門功課,特別是在市場景氣週期內做好產業升級,才能讓本地鋼鐵產業有能力抵禦未來的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