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國演義》的“忠厚人”魯肅當年是如何單弓退追兵的?

《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以史書記載為基本框架,後世對其一直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評價。不過《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文學小說,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記載來創作。因此《三國演義》中有些人物與史書記載是存在差距的,

代表人物就是魯肅。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魯肅是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既是周瑜的至交,也與諸葛亮交情莫逆,為孫劉聯盟的結成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國演義》中的東吳人物大部分都不被讀者喜歡,

但魯肅卻是其中少有的例外。

不過歷史上的魯肅雖然確實是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與周瑜和諸葛亮的友誼也確實都非常深厚。但歷史上的魯肅並非什麼簡單的“忠厚長者”,而是文武雙全的英豪,甚至有過單騎退追兵的傳奇經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魯肅是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成人。漢末天下大亂,魯肅召集家鄉的青壯年習武練兵,囤積糧草,以備不測。但同時魯肅還是一位仗義疏財之人,深得家鄉人的敬重。因此魯肅在東城頗有威望,儼然是一方豪傑。

周瑜在當居巢長的時候曾經向魯肅借糧,魯肅當即將自己一半的糧食(約一囷米)送給周瑜。周瑜因此認識到魯肅乃是國士,兩人從此成為了最好的朋友。過了一段時間後,當時東城的控制者袁術也聽說了魯肅的聲名,想任命魯肅為東城長。

魯肅認為袁術此人不能成大事,因此拒絕為袁術效力。而且魯肅知道袁術心胸狹隘,一定會報復自己。於是魯肅便率領全部族人私屬約百餘人離開東城,南遷到居巢投奔周瑜。在南遷的路上,魯肅讓老弱婦孺走在前面,自己率精銳的青壯年斷後。

正如魯肅所料,袁術果然派來了追兵。於是魯肅便讓青壯年手執弓箭、一線排開,自己則上前說道:“卿等丈夫,當解大數。今日天下兵亂,有功弗賞,不追無罰,何為相逼乎?”說完之後,魯肅讓人把盾牌立在遠處,自己用弓箭射向盾牌。

結果魯肅每一箭都將堅固的盾牌射穿,讓袁術的追兵是驚訝不已。這些追兵本來就覺得魯肅說的話有些道理,而且看到魯肅如此武藝,自己這些人恐怕也沒能力把魯肅追回去,便退兵而去。魯肅安全到達居巢,後來跟隨周瑜投奔孫吳。

讓袁術的追兵是驚訝不已。這些追兵本來就覺得魯肅說的話有些道理,而且看到魯肅如此武藝,自己這些人恐怕也沒能力把魯肅追回去,便退兵而去。魯肅安全到達居巢,後來跟隨周瑜投奔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