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健身倉覓跑融資超億元 單車熱潮後能否扛起共用經濟大旗

易體網消息,共用健身倉覓跑近日宣佈完成7500萬元A輪融資,由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領投,上兩輪投資方經緯創投、合鯨資本和信中利資本全部跟投,截至目前覓跑總融資額達1億元人民幣。

覓跑成立於2017年6月,2017年5月就獲得經緯中國1000萬人民幣種子輪融資,2017年8月獲得信中利資本、獵鷹創投、合鯨資本、經緯中國的1500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其第一台跑步倉於今年3月份落地,截至目前在北京、上海兩地投放數量達100台,且在北京簽約社區1000家,

上海500家。下一步即將落戶深圳、廣州,年底開通全國十餘座城市,落地運動倉將達3000台,並且最新一代產品也即將上線。

互聯網+、智慧、24H、線上預約、掃碼開門……只能容納1-2人的迷你倉幾乎配備了當前最新穎便捷的消費方式,加之政策支援與大眾消費升級趨勢的加劇,備受資本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目前我國健身人口滲透率不到5%,而國外發達國家則超過了10%,這時出現的健身倉可謂生逢其時。

不過,健身倉較強的可複製性雖然有利於線下推廣和普及,但也存在著像共用單車一樣走入惡性競爭的隱患,除去覓跑和抖吧,目前已經有公園盒子、矮馬運動等品牌切入這一市場,如何快速落地推廣,攫取更多社區成了當前對各家品牌的最大考驗,按照共用單車的發展路徑,最先發力並佔據足夠市場份額,才能在後續的競爭中站穩腳。

眾所周知,健身做的是周圍3公里之內的生意,

地理位置幾乎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與健身房相比坐落在社區內的健身倉佔據著絕對優勢,並且價格也頗具誘惑力。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許多新型健身房也已盯上社區,精簡場地與人員後早已把提高覆蓋率提上日程。面積在300—500平的樂刻運動宣稱要做健身房中的“全家”,2018年店面數量達到1000家。易體網近日接觸到的“一號行動”更是打出了免費健身的旗號。

此外,就客戶體驗而言,面積狹小只能容納跑步機或動感單車的健身倉無法與健身房相比擬,且健身所包含的內容日漸豐繁複雜,不同人群需求不同。一開始從集中箱切入的超級猩猩目前也已將業務重點轉移到團課工作室,健身艙業務退卻成輔助。

消費較高的傳統健身房、機動靈活的新型健身房、勢頭正猛的健身倉目前構成了健身市場的三大階梯,並且相互交☆禁☆合的點越來越多。業內人士認為,雖然人流量較大的社區一直以來都是創業者眼中有待開墾的一塊“處☆禁☆女”地,也是一片藍海,但是想要切入這塊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社區流量入口,然後是商業模式匹配物業和業主的需求。

為此,易體網採訪到上海體育學院宋昱副教授。其實這類健身模式,最早源于兩個華為工程師的想法,在集裝箱裡進行健身,依靠指紋或刷卡即可出入,同時還配備了清潔人員。逐漸進入市場後,大眾對這種新穎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好奇和關注,一時間很多中高檔社區甚至免費提供此服務,不但沒有增加物業負擔反而提高了地產賣點。

但沒過多久,發現集裝箱24H、無人值守的特性對其線上管理有著更高的要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以APP和微信公眾號為主的社群成了必備,但消費者回饋的諸多問題卻無法線上溝通解決,於是繞了一圈又回到了線下門店。而後伴隨著競爭者湧入和新鮮感退卻,整個行業趨於冷靜。

而對於勢頭正猛的迷你健身倉,宋教授有著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很多新建社區都自帶健身房,即便沒有配備其周圍也一定會有,健身倉需求成疑問。其次,迷你健身倉以跑步機為主設備新意不足,頗有炒作概念之嫌。最後,以傳統健身房為例,提供個性化指導服務的私教是其盈利的重要來源,而健身倉則根本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對此,行業人士也表示,國民不斷攀升的健身意識,社區巨大的流量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讓健身倉專案迅速成為焦點也得到資本力捧,亦如共用單車剛上路時那般熱鬧。此外,健身倉准入門檻高於共用單車,也並非剛性需求,面對全民健身1.5萬億大市場,只怕是有心無力。(易體網/ 張婷婷)

為此,易體網採訪到上海體育學院宋昱副教授。其實這類健身模式,最早源于兩個華為工程師的想法,在集裝箱裡進行健身,依靠指紋或刷卡即可出入,同時還配備了清潔人員。逐漸進入市場後,大眾對這種新穎的模式有著極大的好奇和關注,一時間很多中高檔社區甚至免費提供此服務,不但沒有增加物業負擔反而提高了地產賣點。

但沒過多久,發現集裝箱24H、無人值守的特性對其線上管理有著更高的要求,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以APP和微信公眾號為主的社群成了必備,但消費者回饋的諸多問題卻無法線上溝通解決,於是繞了一圈又回到了線下門店。而後伴隨著競爭者湧入和新鮮感退卻,整個行業趨於冷靜。

而對於勢頭正猛的迷你健身倉,宋教授有著自己的看法。首先,他認為很多新建社區都自帶健身房,即便沒有配備其周圍也一定會有,健身倉需求成疑問。其次,迷你健身倉以跑步機為主設備新意不足,頗有炒作概念之嫌。最後,以傳統健身房為例,提供個性化指導服務的私教是其盈利的重要來源,而健身倉則根本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

對此,行業人士也表示,國民不斷攀升的健身意識,社區巨大的流量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讓健身倉專案迅速成為焦點也得到資本力捧,亦如共用單車剛上路時那般熱鬧。此外,健身倉准入門檻高於共用單車,也並非剛性需求,面對全民健身1.5萬億大市場,只怕是有心無力。(易體網/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