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佛智真相:最高境界的五個等級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判教:通達佛智之路

上篇《吃佛藥,更要解佛毒》說到,佛家經典中充滿了各種相互矛盾,甚至每種觀點都能在佛經中找到相反的觀點,於是中國佛教史上才有了“判教”運動。參與判教的高僧大德眾多,而且很多都是祖師級人物,可見這件事情的嚴肅性和分量之大。

在我看來,中國佛教最偉大的兩大奠基性工作,就是譯經和判教。譯經是把經典盡可能多地傳介給我們,判教則是將這些經典分門別類、正本清源。

它們一個有如開天闢地,為中國人展現了一個全新天地的廣袤無盡;一個則有如立于天地正中的司南,為有緣人和有心人指引著光明普照的方向。玄奘當年西行取經的動機,其實也正是源於對當時各派不同說法的莫衷一是,而欲了明真正的佛說。

自南北朝以降,光是流傳下來的判教就有二十多種,各有不同。為什麼會有不同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要想做到準確的判教,

需要對整個佛法系統有著全面深入的瞭解體察,並具備深刻、卓絕的見地,這也是為什麼判教者多為祖師大德。說白了,不是誰都能勝任的,能勝任的也會受制於當時的經典數量、自身能力和維護自己宗派之意等因素。

所以判教是為了讓我們對佛法和經典具備更有條理和層次的認識,這判教本身則也是需要判的,並同樣需要具備一定的認知和判斷能力。

我也只能試著對整體的判教歷程做一個簡單梳理,並結合諸種判教的影響力——歷代先賢已經進行過的判斷的加持,指出我以為最高明的那個。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判教的歷史本身,就是遵循天道生化法則的。並且最終最為成熟圓滿的那個,還為我們指明了終極境界的五個層級——人之實質性提升的五個階次。

佛智真相與天道法則

縱觀整個判教歷史,在將佛之教法判為幾種上,有著明顯的由少到多的層次。

比如大譯經家鳩摩羅什和菩提流支,均將佛之所有教化視為一教,所有的差別都來自我調整眾生不同根機的方便。有的判為二教,主張最多的是頓教和漸教,其他分法多為這一說法的同義異名。

有的判為三教,有在頓教、漸教之後又立一圓教的,有將其表述為本教、末教、攝末歸本教的,最深刻的則是玄奘所判的有教、空教、中道教,可以說直指根本,也與歷史上的大乘兩大派般若中觀之空宗和法相唯識之有宗相對應。還有判為四教、五教、六教的,具體不必詳知,只需要知道是個更具體化的過程。這由少到多雖不完全依照時間順序,卻整體呈現越往前越少、越往後越多的趨勢。

而不論判為多少種,貫穿所有判教家所說的一點,恰恰是一教之判時即提出的“適應眾生不同根機之方便”,為了這種方便而有了對不同人的不同說法、不同時期的不同說法。一與多,是一含多、多歸一的關係。比如有教、空教、中道教,便是佛初傳法時先從四諦、十二因緣等有處入,看到眾生執著有便又說《金剛經》等主打破相顯空、一法不立的般若系經典,後來眾生又執空、以及有前兩個教法在先的因緣成熟,便又說究竟的非空非有的中道。中觀和唯識的核心爭論其實並不在真空還是妙有,而是誰才是真正的中道,兩大派皆以中道為究竟。所以他們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有入處的不同,就像佛的不同言說也沒有矛盾,只有對機的不同。

而這些:內以中道、外以方便、終歸於圓,就是佛智之真相所在。有人會問,既然有些教法是方便說、不究竟,為什麼有人會因此成就?比如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開悟。這是因為六祖只是從這個方便進入,然後憑自己的利根在自己身上完成了最後的中道圓融。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差別,並不是高下正邪,而是一個需要學人自己完成缺失的部分、方便法只是領進門,一個則本身就是圓融究竟的。這點要特別注意。佛之方便,其實只是傾向上,實際上每一教法都是以中道圓融打底的,只看聽者能否體貼到。

這就像佛家和道家的哲學,很多人都覺得玄,理解不了。這玄的部分往往都有著中道圓融的特質,需要你同樣以圓通辯證的智慧去把握。如果把握不了,就只能先從某一個方面與你說,分說透徹之後再合說,這分說便是方便。比如中道實相為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很多人肯定要暈了,便只能把有和空的道理先分別說透徹了。六祖這種,則是對空教有著更強的感應,他的自性本身則是有教式的,於是藉由方便而實現了陰陽交融,而說依無相得自性起用之道。人之本性的傾向無非兩種,內有外空或內空外有,中觀是前者、唯識是後者,各有其感應之道的方便。

判教由少到多卻宗旨不變並歸之於三種的演變歷程,不禁讓人想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何其一致。道便是中道,三便是有、空、中。再加上判教是將眾生根器的空間分佈和覺知開發的時間演化同時包含在內的,時空便是天地,這些合之:天地之間依中道而運化,便是那個天道法則之所在。

何為圓滿究竟的教法

判教的三生萬物又體現在哪裡?就在最為成熟和圓滿的判教,恰恰在三教分法之後——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最為人接受的判教,是天臺宗四祖智顗的“五時八教”說,和賢首宗三祖法藏的“五教十宗”說。大乘佛教有三大最高經典,《法華經》、《華嚴經》和《楞嚴經》,尤以前兩者為殊勝,天臺宗正是以法華為本經、又稱法華宗,賢首宗正是以華嚴為本經、又稱華嚴宗。

這又讓人想到《周易》的宇宙生成論:始于“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終於“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八卦的每一卦,正是由三爻構成。

這兩種判教中,華嚴宗的五教十宗很大程度上承襲自法華宗的五時八教,但更加圓滿,因法華宗的判教作出時,禪宗這一中華佛教第一大宗派尚未成氣候,還不被重視,對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經典《大乘起信論》也尚未譯出,而這兩者很難在五時八教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在百年後方出的五教十宗中則就有顯而易見的確定位置。不僅如此,華嚴宗的判教也更為簡明直暢、更接近我們通常的認知。所以我以為中國佛教史上居於最高位置的判教,便是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五教便是小、始、終、頓、圓,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既是時間線上的發展歷程也是空間軸上的層次列布。其中頓教之前的三教,又屬於漸教,都主張遵循經教、漸次修行成佛。

小乘教就是四部《阿含經》所說的佛陀原始教法,緣起、苦、解脫等最為人熟知的佛教觀念都出自此教。大乘始教就是中觀派和唯識派,一個為空始教一個為相始教,共成空相一體,所以又稱分教。大乘終教便是真如、如來藏一系教法,中道完備,直本法性,而說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又稱實教,《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楞伽經》等便是此教經典。大乘頓教便是不假文字、漸修而直見真性的頓悟教法,禪宗便立於此處,主張“即身成佛”的密宗也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維摩詰經》正是此教經典。大乘圓教又稱一乘圓教,即一乘的完全教法,圓即圓滿究竟,乃佛真正不有所藏、直暢本懷的圓融周遍教法,《法華經》和《華嚴經》同屬圓教,但法華是會通三乘於一佛乘因而是同教一乘,華嚴則是唯說圓融不思議、淩超於三乘而為別教一乘,為最高的圓教經典。

至於十宗,便是對五教宗旨的具體歸納,這從十宗的名稱上便能明白看到: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前六宗為小乘,後四宗為大乘。十宗的歷程可以說就是一部佛教史,可以看到這部史是圍繞著空與有的關係而展開的,空有問題實為佛法的大根大本所在,中道則為唯一正見。佛門之外,容易知有而不容易知空;佛門之內,容易知空卻不容易知有;所以佛經中說成佛是在色界天,正覺是要在色中成就的,很多人都沒看懂這個偉大的寓言。《華嚴經》的背景,也正是等同於天地宇宙的宏大無盡的法界。

總之,佛的一切教法,佛家的一切經典,都可歸於這五教十宗中。五教之中,從小乘到大乘是一次質變,從漸教到頓教又是一次質變,從別教到圓教是最終的質變。五教的層級,正是終極境界的五個層級、人之實質性提升的五個階次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法華宗的五時判教中,《華嚴經》則是佛第一時的說法,原因倒不是說它有問題,而是說這是佛大徹大悟後初說之法,乃是對大菩薩根器的弟子直接說自己實證的境界,根器不足的弟子則如聾似啞。因此法華宗認為此經不能普被眾生,如日照高山而不能照低谷,也雜有別教的方便說,因此列為圓頓教,不如純為圓教的《法華經》更圓滿殊勝。這當然是兩個宗派為了推重自家的各自標榜,真實或許只是華嚴為理之圓、法華為事之圓,而理事本是一體,根子上必是貫通的。沒有疑問的是兩家都將華嚴和法華列入圓教之內,足以說明兩部經典的分量。

我說這點有意思,是因為法華宗將華嚴列為初時,華嚴宗則列為終時,初時是有經典記載的根據的,確確實實是時間意義上的,終時則可能只是空間意義上法理層級上的,但不覺得這正合時空一體、首尾相接的圓通之意麼?

至於佛最初所說法是阿含教還是華嚴教,它們或許一個是歷史意義上的,一個是宗教意義上的。

佛家至境

從判教的歷史上看,對於圓教“得票”最多的也的確是《華嚴經》和《法華經》,特別是華嚴,早在華嚴宗之前就有高僧將其列為圓教,後來更是成為不疑的公論。

法華境界我已在《<妙法蓮華經>的天人實相和如來道種,打開你的佛知見》中嘗試說過,華嚴還不曾說。實際上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講,我的確更能從華嚴中體會到那種圓融廣大的境界。在我看來,最能體現圓之至境的經典,首推《易經》和《華嚴經》,兩部經典的圓境則異曲而同工,所以才有了後來棗柏大士李通玄將華嚴與易相會通的努力。

華嚴所展現出來的,毫不誇張的說是一種最頂層的智慧、最高深的境界,乃最真徹的佛智與佛覺所在。這種智慧為何,這種境界何象,且待下回分解。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而不論判為多少種,貫穿所有判教家所說的一點,恰恰是一教之判時即提出的“適應眾生不同根機之方便”,為了這種方便而有了對不同人的不同說法、不同時期的不同說法。一與多,是一含多、多歸一的關係。比如有教、空教、中道教,便是佛初傳法時先從四諦、十二因緣等有處入,看到眾生執著有便又說《金剛經》等主打破相顯空、一法不立的般若系經典,後來眾生又執空、以及有前兩個教法在先的因緣成熟,便又說究竟的非空非有的中道。中觀和唯識的核心爭論其實並不在真空還是妙有,而是誰才是真正的中道,兩大派皆以中道為究竟。所以他們沒有根本的不同,只有入處的不同,就像佛的不同言說也沒有矛盾,只有對機的不同。

而這些:內以中道、外以方便、終歸於圓,就是佛智之真相所在。有人會問,既然有些教法是方便說、不究竟,為什麼有人會因此成就?比如六祖就是因《金剛經》而開悟。這是因為六祖只是從這個方便進入,然後憑自己的利根在自己身上完成了最後的中道圓融。方便法與究竟法的差別,並不是高下正邪,而是一個需要學人自己完成缺失的部分、方便法只是領進門,一個則本身就是圓融究竟的。這點要特別注意。佛之方便,其實只是傾向上,實際上每一教法都是以中道圓融打底的,只看聽者能否體貼到。

這就像佛家和道家的哲學,很多人都覺得玄,理解不了。這玄的部分往往都有著中道圓融的特質,需要你同樣以圓通辯證的智慧去把握。如果把握不了,就只能先從某一個方面與你說,分說透徹之後再合說,這分說便是方便。比如中道實相為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很多人肯定要暈了,便只能把有和空的道理先分別說透徹了。六祖這種,則是對空教有著更強的感應,他的自性本身則是有教式的,於是藉由方便而實現了陰陽交融,而說依無相得自性起用之道。人之本性的傾向無非兩種,內有外空或內空外有,中觀是前者、唯識是後者,各有其感應之道的方便。

判教由少到多卻宗旨不變並歸之於三種的演變歷程,不禁讓人想到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論,何其一致。道便是中道,三便是有、空、中。再加上判教是將眾生根器的空間分佈和覺知開發的時間演化同時包含在內的,時空便是天地,這些合之:天地之間依中道而運化,便是那個天道法則之所在。

何為圓滿究竟的教法

判教的三生萬物又體現在哪裡?就在最為成熟和圓滿的判教,恰恰在三教分法之後——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最為人接受的判教,是天臺宗四祖智顗的“五時八教”說,和賢首宗三祖法藏的“五教十宗”說。大乘佛教有三大最高經典,《法華經》、《華嚴經》和《楞嚴經》,尤以前兩者為殊勝,天臺宗正是以法華為本經、又稱法華宗,賢首宗正是以華嚴為本經、又稱華嚴宗。

這又讓人想到《周易》的宇宙生成論:始于“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終於“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八卦的每一卦,正是由三爻構成。

這兩種判教中,華嚴宗的五教十宗很大程度上承襲自法華宗的五時八教,但更加圓滿,因法華宗的判教作出時,禪宗這一中華佛教第一大宗派尚未成氣候,還不被重視,對大乘佛教極為重要的經典《大乘起信論》也尚未譯出,而這兩者很難在五時八教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在百年後方出的五教十宗中則就有顯而易見的確定位置。不僅如此,華嚴宗的判教也更為簡明直暢、更接近我們通常的認知。所以我以為中國佛教史上居於最高位置的判教,便是華嚴宗的五教十宗。

五教十宗,五教便是小、始、終、頓、圓,即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既是時間線上的發展歷程也是空間軸上的層次列布。其中頓教之前的三教,又屬於漸教,都主張遵循經教、漸次修行成佛。

小乘教就是四部《阿含經》所說的佛陀原始教法,緣起、苦、解脫等最為人熟知的佛教觀念都出自此教。大乘始教就是中觀派和唯識派,一個為空始教一個為相始教,共成空相一體,所以又稱分教。大乘終教便是真如、如來藏一系教法,中道完備,直本法性,而說眾生皆可成佛,所以又稱實教,《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楞伽經》等便是此教經典。大乘頓教便是不假文字、漸修而直見真性的頓悟教法,禪宗便立於此處,主張“即身成佛”的密宗也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極深的《維摩詰經》正是此教經典。大乘圓教又稱一乘圓教,即一乘的完全教法,圓即圓滿究竟,乃佛真正不有所藏、直暢本懷的圓融周遍教法,《法華經》和《華嚴經》同屬圓教,但法華是會通三乘於一佛乘因而是同教一乘,華嚴則是唯說圓融不思議、淩超於三乘而為別教一乘,為最高的圓教經典。

至於十宗,便是對五教宗旨的具體歸納,這從十宗的名稱上便能明白看到: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前六宗為小乘,後四宗為大乘。十宗的歷程可以說就是一部佛教史,可以看到這部史是圍繞著空與有的關係而展開的,空有問題實為佛法的大根大本所在,中道則為唯一正見。佛門之外,容易知有而不容易知空;佛門之內,容易知空卻不容易知有;所以佛經中說成佛是在色界天,正覺是要在色中成就的,很多人都沒看懂這個偉大的寓言。《華嚴經》的背景,也正是等同於天地宇宙的宏大無盡的法界。

總之,佛的一切教法,佛家的一切經典,都可歸於這五教十宗中。五教之中,從小乘到大乘是一次質變,從漸教到頓教又是一次質變,從別教到圓教是最終的質變。五教的層級,正是終極境界的五個層級、人之實質性提升的五個階次所在。

有意思的是,在法華宗的五時判教中,《華嚴經》則是佛第一時的說法,原因倒不是說它有問題,而是說這是佛大徹大悟後初說之法,乃是對大菩薩根器的弟子直接說自己實證的境界,根器不足的弟子則如聾似啞。因此法華宗認為此經不能普被眾生,如日照高山而不能照低谷,也雜有別教的方便說,因此列為圓頓教,不如純為圓教的《法華經》更圓滿殊勝。這當然是兩個宗派為了推重自家的各自標榜,真實或許只是華嚴為理之圓、法華為事之圓,而理事本是一體,根子上必是貫通的。沒有疑問的是兩家都將華嚴和法華列入圓教之內,足以說明兩部經典的分量。

我說這點有意思,是因為法華宗將華嚴列為初時,華嚴宗則列為終時,初時是有經典記載的根據的,確確實實是時間意義上的,終時則可能只是空間意義上法理層級上的,但不覺得這正合時空一體、首尾相接的圓通之意麼?

至於佛最初所說法是阿含教還是華嚴教,它們或許一個是歷史意義上的,一個是宗教意義上的。

佛家至境

從判教的歷史上看,對於圓教“得票”最多的也的確是《華嚴經》和《法華經》,特別是華嚴,早在華嚴宗之前就有高僧將其列為圓教,後來更是成為不疑的公論。

法華境界我已在《<妙法蓮華經>的天人實相和如來道種,打開你的佛知見》中嘗試說過,華嚴還不曾說。實際上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講,我的確更能從華嚴中體會到那種圓融廣大的境界。在我看來,最能體現圓之至境的經典,首推《易經》和《華嚴經》,兩部經典的圓境則異曲而同工,所以才有了後來棗柏大士李通玄將華嚴與易相會通的努力。

華嚴所展現出來的,毫不誇張的說是一種最頂層的智慧、最高深的境界,乃最真徹的佛智與佛覺所在。這種智慧為何,這種境界何象,且待下回分解。

作者:大陰陽論/專注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