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不是有“中國菜刀”,這新聞我根本不看!

“中國菜刀”遇上先進的F-35隱形戰機?

編者按

當“中國菜刀”遇上先進的F-35隱形戰機會發生什麼?別誤會,這裡的“中國菜刀”可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切菜刀,而是一款駭客工具。這兩天在澳大利亞輿論場,

“中國菜刀”便與F-35擦出了不少火花。澳大利亞國防情報官員口中的故事是這樣的:代號為“阿爾夫”的駭客,利用名為“中國菜刀”的駭客軟體,成功侵入澳大利亞一家國防承包商,竊取了包括F-35隱形戰機、P-8偵察機以及海軍艦艇在內大量資料資訊,直到數月後,澳國防情報部門才發覺……名詞很新鮮,故事其實有點老套。這些年來,有關“中國駭客竊取商業和軍事機密”的炒作被西方割韭菜般割了一茬又一茬。
不過這次澳官方挺“克制”,表示不知道“阿爾夫”是誰,來自哪國,唯一給出的“線索”是:“中國菜刀”據稱是中國駭客廣泛使用的工具。

今年3月兩架F-35戰機亮相澳大利亞阿瓦隆航展。

澳國防企業敲響警鐘

澳大利亞多家媒體12日報導了“中國菜刀”竊取F-35資料資料的消息。

按照澳國防部下屬情報部門澳大利亞信號局應急回應部門負責人克拉克的說法,去年7月,澳一家從事航空航太業務的小型國防承包商受到駭客攻擊,造成大約30GB的“敏感性資料”失竊。這些敏感性資料涉及價值140億美元的美澳聯合研製最新一代F-35隱形戰鬥機項目、先進的P-8反潛偵察機項目以及智慧炸彈、海軍艦艇等項目。

“有大量資料被盜……而且大部分數據都是與國防有關的”,

克拉克舉例說,失竊資料中有一張海軍新型艦艇的圖表,將圖表放大後艦長座椅清晰可見,離導航員座椅有一米遠。

克拉克沒有透露這家國防承包商的名字。他說,駭客使用了一款名為“中國菜刀”的工具,據安全專家介紹,這款工具被中國駭客廣泛使用。在事發3個多月後,也就是去年11月,負責網路安全的澳大利亞信號局才發現這次駭客攻擊。

評估人員根據澳大利亞肥皂劇《聚散離合》中一個角色的名字,將發動這次攻擊的駭客稱為“阿爾夫”,並將澳安全部門沒有覺察到的這3個月時間稱為“阿爾夫的神秘快樂時光”。

《悉尼先驅晨報》稱,這家擁有約50名雇員的小型航空航太工程公司有許多國防專案合同,但只有一名IT工作人員,剛上崗9個月。克拉克說,這是“草率”之舉,“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

駭客“完全不受限制地進入”系統,並閱讀了首席工程師、財務官和一名承包工程師的電子郵件。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稱,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林的網路安全顧問麥克吉本表示,這些資料在商業上是敏感的,但不屬於國家安全資訊。他說,這次駭客攻擊表明澳大利亞有必要增加其網路安全,“對於政府和所有行業而言,這都是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受到國家行為體和犯罪集團的關注,即便我們持有的資訊不是國家安全資訊”。澳國防工業部部長佩恩稱,這一事件為澳大利亞4000家國防工業企業敲響了警鐘。

有人扯上中國

聽起來像是一筆糊塗賬,但因為有了“中國菜刀”的“線索”,難免令有些西方媒體“蠢蠢欲動、想入非非”。法新社在報導中強調了“中國菜刀”的說法後稱,長期以來,西方政府一直指責中國駭客竊取工業、企業和軍事機密。幾天前,澳大利亞網路安全助理部長丹·特漢表示,過去12個月澳大利亞遭遇4.7萬次“網路事故”,比前一年增加15%。特漢稱,非常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段時間裡,有734次攻擊瞄準了私營部門中的國家利益和關鍵基礎設施供應商。去年,澳政府的網路安全中心透露,外國間諜在國家氣象局系統中安插惡意軟體,竊取了數量不明的檔。

《悉尼先驅晨報》報導截圖

或許是對澳政府未能明確“點名”失望,《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網路安全專家的話稱,澳大利亞應該“點名和羞辱”那些支援駭客行為的國家,以加強國際社會對這種做法的壓力。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國際網路政策中心負責人弗格斯福爾斯·漢森說,澳大利亞“有點羞於”點出支援駭客行為的國家,“我們需要考慮點名和羞辱,否則你不能真正地在國際上對商業網絡間諜活動施加壓力”。漢森還特別強調,在美國對商業網絡間諜行為進行公開點名後,中國已與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

有人往中國身上引並不奇怪,澳大利亞國內此前沒少炒作所謂“遭受中國駭客攻擊”以及“被中國滲透”等說法。比如去年8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等媒體曾炒作稱,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和國防部的精英研究部門國防科學技術集團在過去5年裡均遭到“中國境內駭客的嚴重滲透”。

中國網路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對環環(ID:huanqiu-com)表示,並不清楚駭客為何給網路攻擊工具起“中國菜刀”這個名字,但憑這麼個名字無法斷定駭客是誰。這些年西方倒是一直將“網路間諜”作為抹黑中國的藉口,是有一批人見不得中國的崛起。秦安認為,這次澳方的說法埋了一個“雷”,因為在國與國之間,進行軍事情報的偵察,無論是在網路空間還是實體空間都是無可厚非的。澳方把這個駭客行為往商業方面強調,重點還是炒作“竊取商業機密”。

一名在澳多年的中國學者對環環(ID:huanqiu-com)說,近年來,澳大利亞一有點兒風吹草動、負面新聞,媒體都會努力與中國扯上關係。不過,此次事件畢竟官方沒有證據,澳媒的炒作也只能是點到為止。其實,中澳兩國同為駭客攻擊的受害國,兩國在2016年3月就達成網路安全協定,兩國均承諾不會從事或支持竊取對方智慧財產權或商業秘密的行為。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次中澳高級別安全對話上,雙方還確認將建立打擊和防範網路犯罪資訊分享的機制。

不安全感的根源

“澳大利亞雄心勃勃推造艦計畫背後有美中因素”,“美國之音”日前以此為題稱,澳大利亞政府今年5月公佈一項價值890億澳元的軍艦建造計畫。這項耗資巨大的國防計畫在澳大利亞兩大政黨中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整個國家對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和前景的憂慮。

澳大利亞工党議員大衛·菲尼說:“在南海正在加劇的軍事化和摩擦中,在孤立的朝鮮變本加厲的好戰行為中,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日益不友好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安全威脅。”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任格雷厄姆稱,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增強了澳大利亞爭取國防自主的意願和緊迫感。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費晟對環環(ID:huanqiu-com)表示,澳大利亞人口較少,國土較大,而且是一個鄰近亞洲的歐洲移民後裔國家,從文化上相對孤立,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安全感。澳大利亞擔心任何它認為有威脅的國家,這不奇怪。而且,澳大利亞所擔心的國家遠遠不止中國,對美國、日本、印尼等國都會有防備。至於為什麼這兩年針對中國的不安全感在增加,並不一定是“討厭中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在崛起,澳大利亞認為中國的強大對其既有安全體系造成了衝擊。澳大利亞的安全體系是建立在二戰以後以美國為核心的盟國基礎上的,這個體系一直以來給澳大利亞的安全提供了一種最可靠、最容易的解決辦法。一旦美國的核心地位乃至這個體系被動搖,無論是誰造成了這種變化,澳大利亞都會感到不習慣,其外在表現上就是“緊張”“神經過敏”。

執筆:環球時報 李鋒 范淩志 魏輝

本期精彩回顧

拖欠5億美元不交,美國正式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這真是今天聽到最.....的話了!

即便我們持有的資訊不是國家安全資訊”。澳國防工業部部長佩恩稱,這一事件為澳大利亞4000家國防工業企業敲響了警鐘。

有人扯上中國

聽起來像是一筆糊塗賬,但因為有了“中國菜刀”的“線索”,難免令有些西方媒體“蠢蠢欲動、想入非非”。法新社在報導中強調了“中國菜刀”的說法後稱,長期以來,西方政府一直指責中國駭客竊取工業、企業和軍事機密。幾天前,澳大利亞網路安全助理部長丹·特漢表示,過去12個月澳大利亞遭遇4.7萬次“網路事故”,比前一年增加15%。特漢稱,非常令人擔憂的是,在這段時間裡,有734次攻擊瞄準了私營部門中的國家利益和關鍵基礎設施供應商。去年,澳政府的網路安全中心透露,外國間諜在國家氣象局系統中安插惡意軟體,竊取了數量不明的檔。

《悉尼先驅晨報》報導截圖

或許是對澳政府未能明確“點名”失望,《悉尼先驅晨報》援引網路安全專家的話稱,澳大利亞應該“點名和羞辱”那些支援駭客行為的國家,以加強國際社會對這種做法的壓力。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國際網路政策中心負責人弗格斯福爾斯·漢森說,澳大利亞“有點羞於”點出支援駭客行為的國家,“我們需要考慮點名和羞辱,否則你不能真正地在國際上對商業網絡間諜活動施加壓力”。漢森還特別強調,在美國對商業網絡間諜行為進行公開點名後,中國已與包括澳大利亞在內的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

有人往中國身上引並不奇怪,澳大利亞國內此前沒少炒作所謂“遭受中國駭客攻擊”以及“被中國滲透”等說法。比如去年8月,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等媒體曾炒作稱,澳大利亞貿易委員會和國防部的精英研究部門國防科學技術集團在過去5年裡均遭到“中國境內駭客的嚴重滲透”。

中國網路空間戰略研究所所長秦安對環環(ID:huanqiu-com)表示,並不清楚駭客為何給網路攻擊工具起“中國菜刀”這個名字,但憑這麼個名字無法斷定駭客是誰。這些年西方倒是一直將“網路間諜”作為抹黑中國的藉口,是有一批人見不得中國的崛起。秦安認為,這次澳方的說法埋了一個“雷”,因為在國與國之間,進行軍事情報的偵察,無論是在網路空間還是實體空間都是無可厚非的。澳方把這個駭客行為往商業方面強調,重點還是炒作“竊取商業機密”。

一名在澳多年的中國學者對環環(ID:huanqiu-com)說,近年來,澳大利亞一有點兒風吹草動、負面新聞,媒體都會努力與中國扯上關係。不過,此次事件畢竟官方沒有證據,澳媒的炒作也只能是點到為止。其實,中澳兩國同為駭客攻擊的受害國,兩國在2016年3月就達成網路安全協定,兩國均承諾不會從事或支持竊取對方智慧財產權或商業秘密的行為。在今年4月舉行的首次中澳高級別安全對話上,雙方還確認將建立打擊和防範網路犯罪資訊分享的機制。

不安全感的根源

“澳大利亞雄心勃勃推造艦計畫背後有美中因素”,“美國之音”日前以此為題稱,澳大利亞政府今年5月公佈一項價值890億澳元的軍艦建造計畫。這項耗資巨大的國防計畫在澳大利亞兩大政黨中得到廣泛支持,反映了整個國家對亞太地區安全形勢和前景的憂慮。

澳大利亞工党議員大衛·菲尼說:“在南海正在加劇的軍事化和摩擦中,在孤立的朝鮮變本加厲的好戰行為中,在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日益不友好的關係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安全威脅。”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項目主任格雷厄姆稱,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增強了澳大利亞爭取國防自主的意願和緊迫感。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費晟對環環(ID:huanqiu-com)表示,澳大利亞人口較少,國土較大,而且是一個鄰近亞洲的歐洲移民後裔國家,從文化上相對孤立,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安全感。澳大利亞擔心任何它認為有威脅的國家,這不奇怪。而且,澳大利亞所擔心的國家遠遠不止中國,對美國、日本、印尼等國都會有防備。至於為什麼這兩年針對中國的不安全感在增加,並不一定是“討厭中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在崛起,澳大利亞認為中國的強大對其既有安全體系造成了衝擊。澳大利亞的安全體系是建立在二戰以後以美國為核心的盟國基礎上的,這個體系一直以來給澳大利亞的安全提供了一種最可靠、最容易的解決辦法。一旦美國的核心地位乃至這個體系被動搖,無論是誰造成了這種變化,澳大利亞都會感到不習慣,其外在表現上就是“緊張”“神經過敏”。

執筆:環球時報 李鋒 范淩志 魏輝

本期精彩回顧

拖欠5億美元不交,美國正式宣佈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

這真是今天聽到最.....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