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享受當下的同時,也要懂得規劃未來

小普的省錢自白

最近身邊的小夥伴不是換了iPhone 8,就是在等iPhone X。小普默默地看著手中iPhone 6s,已經跟隨小普多年,但它依然頑強得讓小普沒有理由換了它。有小夥伴開玩笑說,小普“太摳”。

所有的幸福,

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替你受苦

據調查,2016年整年,全國居民人均月消費支出大約為1500多元,而大學生的月均消費就已接近這個平均水準。調查樣本中,超過30%的大學生表示每個月生活費接近兩千元,6%的大學生達到了2000元以上。

許多大學生都是在畢業找工作的那一刻才明白“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道理,天下從來不會有免費的午餐,連免費的米粒都沒有。等到自己赤身上陣,

四面碰壁後才明白生活的艱辛。也是那個時候才恍然大悟,當年那個鄙視“省錢”的自己有多可笑。

你所擁有的優越生活,是因為有人在背後替你受苦。父母掙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但是他們從來不會向你訴苦。在享受父母給你的一切的時候,更應該心懷感恩。

愛孩子,就讓TA受點苦

孩子對待金錢的觀念往往折射出一個家庭的教育觀念。中國式父母總是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生活的不如意總是自己承受著。孩子從小要什麼給什麼,逐漸養成了不良的消費觀。消費無度,不留後路。

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授之以漁”,培養孩子應對一切惡劣環境的技能,讓孩子們在貧困與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中可以自由切換。而不是一味地為孩子打造他們夢幻中的世界,

父母不是神,總有一天會老去。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並且學會應對複雜社會的各種技能。可以借鑒西方的消費觀,物盡其用、廢物利用,西方很多國家的二手市場尤其活躍,他們並不一味地追求最新款、最潮流。

明確“消費”與“浪費”

有的人總是義正言辭地為自己辯解:我買東西是來刺激消費增長的。小普當然同意消費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消費與浪費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如果你只有30塊錢,用了29元來買一杯咖啡,那有沒有想過剩下的日子你要如何生存下去?我們在消費的時候,應該量入為出,合理分配資源,將錢花得漂亮是本事。既能讓自己享受當下,

也能讓未來應對自如。

除了量入為出,同時應該把錢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去,不要固執地追逐一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小普認為投資未來是穩賺不賠的花錢方式,比如學習、健身等。

誰知盤中餐?

我們民族弘揚了幾千年的“節儉是美德”,總是有它的智慧所在的。縱使大千世界的科技再發達,建築再華美,我們的錢包再鼓,也不能忘記“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希望年輕的朋友們,每次的消費能夠更理智一點,多想想背後付出的父母。

縱使大千世界的科技再發達,建築再華美,我們的錢包再鼓,也不能忘記“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希望年輕的朋友們,每次的消費能夠更理智一點,多想想背後付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