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甲午戰爭時,日本最大的兩個優勢是什麼?一般人想不到

甲午戰爭是日本自有歷史以來,在被中華文明潤澤了上千年之後,第一次完全打敗了自己的師傅兼兄長。

為什麼?

這個問題從甲午戰敗之後就一直在被人研究著,得出的結論也是多種多樣,

比較主流的,是認為日本通過實行了明治維新,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所以戰勝了腐朽的清政府。

明治維新其實就是其實就是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最後薩摩、長州和天皇的聯盟取得了勝利。但是明治政府所做的其實和幕府差不多,

與清朝的洋務運動所做的也基本一樣,尤其在國防方面。

甲午戰爭中的武器裝備方面,雙方差距其實並不大,各有千秋,對於戰局的影響很小。北洋水師在噸位等方面還有優勢。

我認為,甲午戰爭日本之所以勝的最大的原因,有兩樣,一曰情報;二曰國民素質。

先說第一樣。

很不客氣地說,相當大的一部分中國人根本就不懂日本,甚至可以說是不知道日本,以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無論哪個時代的中國人,他對於日本的瞭解,多半僅限於數千年前就已經產生的印象:一個孤島上面住著一群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人,他們靠打漁為生。

數千年來,中國人從來都沒想到過要去正視自己的那位東鄰小弟,更別說深入瞭解,直到被已經強大無比的對方直接一把撂倒在地的時候,才猛然回過神來。

就如同這場甲午戰爭,清廷的眾大員們直至戰敗,

都以為日本不過是蕞爾小國,邊鄰小邦,而戰爭之後,一些所謂的“有識之士”終於開始了所謂的“覺醒”,將對日本的定位從原先的後輩徒兒變成了前輩師傅,發憤圖強要以日本為師,要將日本的那一套成功複製到大清身上,但卻也學得相當不得法。

反觀日本,從這個國家有歷史的那一年開始,就時時刻刻關注著西面的那龐大帝國,日本對於來自中華的情報,是從來都不曾有過一絲忽視的。

像這次甲午戰爭,日本早在開戰之前好幾年就把大清給摸了個底透,同時又派了無數間諜潛伏在清國各個地方源源不斷地獲取著各種情報,就連清廷賠款底線是多少這種超S級國家機密都探聽得一清二楚,還有北洋艦隊何時出港等。正所謂知己知彼而百戰不殆,能如此知曉一切,又豈有不勝的道理。

當我們對日本還一無所知的時候,日本卻已經把我們摸了個門清。

第二個因素:國民素質。

國民素質是決定一切國與國之間對決的最關鍵要素,甲午戰爭當然也是。

你不要覺得這話聽起來不靠譜,其實稍微想想就明白了,李鴻章再能耐,他上不了定遠號鏟煤,去不了致遠號開炮,也到不了平壤守城,將帥雖然只需運籌於帷幄之中,但真正去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實際上還是小兵。

開戰前,當日本的國民在給吉野號捐款,甚至連煙柳巷裡的姑娘都知道軍艦、海防等詞兒的時候,大清的國民仍不知日本為何物,海軍為何物;開戰時,平壤城內的一萬三四千手裡拿著19世紀最先進武器的大清國民,因吸食鴉☆禁☆片壞了身體,而慘敗于數量完全不如自己的日本國民,同樣還是開戰時,坐鎮在亞洲第一的艦隊上的大清國民們,愣是被日本國民給奪去了制海權;當日本國民組成的軍隊登上大清國土之後,仍是大清的國民,給他們做嚮導,做起了帶路黨。

這以上的種種,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常常講的國民素質整體體現,故而也可以說,甲午一戰,並非日本國戰勝大清國,而是日本人在國民素質方面,更勝我大清一籌。

那麼,這更勝一籌的原因又何在?

要知道,當年京都、大阪等城市,常住的總人口有七八十萬,東京的人口卻已經達到了一百五十萬,是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大都會。1872年,日本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查明當時日本人口是3300萬。

此外,人多還只是一個原因,關鍵是人口的素質。

在那會兒,東京的男性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其中,武士階層(東京男人中近一半是武士)的識字率是百分之百,而同時代的倫敦,不過百分之二十,巴黎則連百分之十都不到。在東京,就連農民都能作上一首和歌,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填詞作詩,東京之外的地方雖說沒那麼高,可也差不到哪兒去,總之一句話,就算說當時的日本是全世界識字率最高的國家,那也是基本沒錯的。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都要歸功於一樣東西——國民教育。

說到江戶時代的國民教育,那就必須提到寺子屋。所謂寺子屋其實就是私塾,當時整個日本有寺子屋15000多家,光東京一地,就有大小1000多家。私塾遍地使得日本人的識字率很高。

國民教育決定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決定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則決定了國運。

將帥雖然只需運籌於帷幄之中,但真正去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實際上還是小兵。

開戰前,當日本的國民在給吉野號捐款,甚至連煙柳巷裡的姑娘都知道軍艦、海防等詞兒的時候,大清的國民仍不知日本為何物,海軍為何物;開戰時,平壤城內的一萬三四千手裡拿著19世紀最先進武器的大清國民,因吸食鴉☆禁☆片壞了身體,而慘敗于數量完全不如自己的日本國民,同樣還是開戰時,坐鎮在亞洲第一的艦隊上的大清國民們,愣是被日本國民給奪去了制海權;當日本國民組成的軍隊登上大清國土之後,仍是大清的國民,給他們做嚮導,做起了帶路黨。

這以上的種種,其實也就是我們今天常常講的國民素質整體體現,故而也可以說,甲午一戰,並非日本國戰勝大清國,而是日本人在國民素質方面,更勝我大清一籌。

那麼,這更勝一籌的原因又何在?

要知道,當年京都、大阪等城市,常住的總人口有七八十萬,東京的人口卻已經達到了一百五十萬,是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大都會。1872年,日本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查明當時日本人口是3300萬。

此外,人多還只是一個原因,關鍵是人口的素質。

在那會兒,東京的男性識字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其中,武士階層(東京男人中近一半是武士)的識字率是百分之百,而同時代的倫敦,不過百分之二十,巴黎則連百分之十都不到。在東京,就連農民都能作上一首和歌,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填詞作詩,東京之外的地方雖說沒那麼高,可也差不到哪兒去,總之一句話,就算說當時的日本是全世界識字率最高的國家,那也是基本沒錯的。

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都要歸功於一樣東西——國民教育。

說到江戶時代的國民教育,那就必須提到寺子屋。所謂寺子屋其實就是私塾,當時整個日本有寺子屋15000多家,光東京一地,就有大小1000多家。私塾遍地使得日本人的識字率很高。

國民教育決定國民素質,國民素質決定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國民行為和國民心態,則決定了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