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怎麼說,孩子才會聽

(一)

女兒非常喜歡聽《繪本英語》,早上聽《Abc》歌的時候,我發現,這首歌是由一個低沉的男聲和一個清亮的女聲合唱的,在兩個人當中,女孩子的聲音比較響。

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媽媽:這首歌很好聽哦

女兒:我最喜歡聽了

媽媽:你聽得出裡面有幾個人在唱麼

女兒:兩個

媽媽:他們的唱的一樣響麼

女兒:嗯,女孩子的聲音大點,男的聲音小點

媽媽:你有沒有覺得唱的響的更好聽一點,唱的輕的不好聽呢

女兒:都好聽的。

媽媽:你覺得,

兩個人合唱的時候,一個人聲音輕一點,會不會影響到歌曲的表達效果

女兒:不會。而且我覺得他們配合的非常好,合唱中,每個人都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不是唱的越響的那個人,聲音就是越好聽的,我們也要聽聽別人的聲音,這樣子才能把歌曲美美的唱出來。

我沒有繼續說,以淺淺的微笑表示對姑娘的贊許。這段小小對話的背後,有我的小心機,只是今天早上剛剛找到了契機。

女兒是一個自信且表現欲望強烈的姑娘,所以她常常會通過拉高自己的嗓門來突出自己,從而引起他人的注意。我並不否認大聲表達,“說”是表達自己,讓別人聽明白,因此,我們要善於表達;但是,很多的時候,優點處理的不恰當,便會成為缺點,甚至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學會傾聽”也便成了人必備的素質之一,甚至比“說”更重要。因為只要是人都會有想被他人瞭解的欲望,

而好的傾聽,恰恰能滿足說話者的欲望,讓他們既有被尊重的感覺,又能將心中之感覺暢快的表達出來。就好比今天《繪本英語》中的兩個聲部,男女合唱只是形式,他們通過個體的合作得以實現,而演繹這首歌曲的真正的目的是達到歌聲的抑揚頓挫。

我通過“隱喻”,而不是直接說出我想告訴孩子的道理,諸如“聽”和“說”同樣重要,“說要大膽,聽要專心”等等,而是讓孩子自己思考,

進而自己得出答案。

(二)

現實生活中,會出現不管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是聽不進去,還老跟自己對著幹的情形,叛逆期的孩子更加明顯。

其實,父母和孩子們說的話,孩子未必是聽不進去,但是孩子為什麼不聽,還要跟你作對呢?很有可能,是父母在溝通中犯了以下三個類型的錯誤。

一、.用命令脅迫而不關注孩子需要

我們來看看,這樣的場景大家是否熟悉?

“你不吃完飯,

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再不睡覺,我要打你屁股了。”

說這個話的家長看起來是威風凜凜,可是他們往往收穫到的是以下幾個果子:

一種是,邊哭邊鬧的孩子,還一個勁的喊“壞爸爸”“壞媽媽”;

第二種好一點的是,一臉不開心,臉頰還掛著淚珠,然後很不情願的應付了事,至於是否能達到父母想要的效果,那就另當別論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壓根不搭理你,依然自顧自的玩耍,任家長在一邊幹跺腳,孩子卻淡定自如。

這幾種情況都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吧,但是似乎每天都在重複上演。

其實,在這裡隱藏著嚴重的家庭設定問題,家長們可能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聽我的話,就損壞了我的尊嚴,父母的權威,小的時候這樣,那長大了還了得”,其實這在無形中就危害到了孩子的自主權。每當人們感到自己不能選擇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抗拒來。這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

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你們想像中的困難,只要能在家長和孩子的需要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了。

比方說,你希望孩子不要亂丟東西,用完東西後可以自主收拾,我們可以嘗試編一個故事,把想要告訴孩子的道理用隱喻的方式呈現在裡面,比方說個老婆婆,很喜歡吃糖,可是經常忘記把糖罐蓋上,突然有一天,她發現,滿滿的糖罐一夜之間就變得空空的了,原來螞蟻把老婆婆糖罐裡裡外外搬了個遍。從此以後,老婆婆就再也不會忘記蓋蓋子了。故事到此就可以結束,不需BALABALA問孩子懂得了什麼道理,也不要把道理說破,相信孩子,孩子自己是可以辨識出來的。當下一次,孩子因為丟三落四而上學遲到的時候,他可能會想到,如果我晚上整理好了,早上就不會浪費時間了。這樣,孩子不是因為家長的命令,而是出於自己的需要,自然會心甘情願的去整理了。

二、用非道德評判而不關注個體需求

看過一的心理諮詢的真實案例,一個看上去非常民主的家庭裡,出現了一個乖孩子,這個在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學習主動,成績好,還聽老師家長的話,待人接物又特別有得體。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孩子突然翹課了,而且無論家長老師怎麼勸說,這個孩子都不願意再參加高考。

我在觀察孩子和諮詢師的溝通過程中發現,這個孩子出生在一個看似和諧的家庭,女孩的家裡人給人的感覺非常有耐心,很講道理。比方說,他外公看到外孫女喜歡獨自呆在房間,他會和她說“要多和外面的朋友來往一下,學習重要,朋友也重要的”;小女孩的爸爸會說“你去讀書,我們全家都支持你,只要你讀的好,我們砸鍋賣鐵都行”;看到孩子哭,他們會說“都這麼大了,不要哭啦,做人要堅強一些,勇敢面對困難”諸如此類。

事實上,當你直接把對錯好壞告訴孩子的時候,就等於說是在進行道德評判,這個和講道理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很多孩子會說“道理我們都懂…”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道德評判轉換為基於請求的語言表達。比方說當你看到孩子在哭的時候,我們比方說“你看起來很難受,我可以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麼?”或者當你看到孩子一個人獨處但是你又不得不去上前搭訕的時候,我們不妨說“我看到你一個人在房間,你需要我陪你來做會麼?”諸如此類。

我們來對比一下,服從道德評判的孩子,會感到委屈困惑,而滿足你請求的孩子,可能一時間無法理解,但是孩子會感到被尊重,被看到。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受的是道德評判性的教育,就是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突然用請求式的語言,好像顯得由此做作。可是這種做作,恰恰是你幫助孩子表達情感和需求的第一步。

三、把孩子看成所有物而非獨立個體

我覺得這個是所有溝通中最致命的一個錯誤,把孩子當成了沒有個人意識的永遠長不大的嬰兒,是你的所有物,而不是一個人。

五年前,我女兒剛剛上幼稚園那會,有一本書叫《非暴力溝通》非常流行,這也是我學習溝通語言的啟蒙書。作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搜集了很多衝突情景下的對話,他發現,很多被訪者在溝通中對孩子的同情和尊重遠遠少於對自己的鄰居。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一直是小孩,而阻礙了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真正正正的人,這可能就是父母和孩子溝通不順暢的真正的根源。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了一天,疲憊的回到家裡,孩子看到你無精打采的躺在沙發上,關心的問:“媽媽,你怎麼了?”很多家長可能會回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你別管。”或者“說了你也不知道”。而同樣的問題,如果放在回復鄰居身上,你的回復可能是“我的工作上遇到一些麻煩,謝謝你的關心”。大家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別吧。再打個比方,孩子會經常確認父母是否愛他,他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爸爸,你喜歡我麼”?家長在心情好些的時候可能會回答“當然了”,但是也有家長會附帶上條件,“你聽話我就喜歡”。當然也有些不靠譜的家長,和孩子調侃道:“你如果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這些話都是極度傷害到孩子的,這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不被接納,然後這樣的情緒會在孩子的潛意識深深紮根。父母只有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實現和孩子真正友好的溝通,也是幫助孩子構建獨立人格的第一步。

至於是否能達到父母想要的效果,那就另當別論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壓根不搭理你,依然自顧自的玩耍,任家長在一邊幹跺腳,孩子卻淡定自如。

這幾種情況都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吧,但是似乎每天都在重複上演。

其實,在這裡隱藏著嚴重的家庭設定問題,家長們可能會覺得,“如果孩子不聽我的話,就損壞了我的尊嚴,父母的權威,小的時候這樣,那長大了還了得”,其實這在無形中就危害到了孩子的自主權。每當人們感到自己不能選擇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會表現出抗拒來。這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

事實上,解決這個問題也沒有你們想像中的困難,只要能在家長和孩子的需要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就好了。

比方說,你希望孩子不要亂丟東西,用完東西後可以自主收拾,我們可以嘗試編一個故事,把想要告訴孩子的道理用隱喻的方式呈現在裡面,比方說個老婆婆,很喜歡吃糖,可是經常忘記把糖罐蓋上,突然有一天,她發現,滿滿的糖罐一夜之間就變得空空的了,原來螞蟻把老婆婆糖罐裡裡外外搬了個遍。從此以後,老婆婆就再也不會忘記蓋蓋子了。故事到此就可以結束,不需BALABALA問孩子懂得了什麼道理,也不要把道理說破,相信孩子,孩子自己是可以辨識出來的。當下一次,孩子因為丟三落四而上學遲到的時候,他可能會想到,如果我晚上整理好了,早上就不會浪費時間了。這樣,孩子不是因為家長的命令,而是出於自己的需要,自然會心甘情願的去整理了。

二、用非道德評判而不關注個體需求

看過一的心理諮詢的真實案例,一個看上去非常民主的家庭裡,出現了一個乖孩子,這個在別人眼中的乖孩子,學習主動,成績好,還聽老師家長的話,待人接物又特別有得體。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孩子突然翹課了,而且無論家長老師怎麼勸說,這個孩子都不願意再參加高考。

我在觀察孩子和諮詢師的溝通過程中發現,這個孩子出生在一個看似和諧的家庭,女孩的家裡人給人的感覺非常有耐心,很講道理。比方說,他外公看到外孫女喜歡獨自呆在房間,他會和她說“要多和外面的朋友來往一下,學習重要,朋友也重要的”;小女孩的爸爸會說“你去讀書,我們全家都支持你,只要你讀的好,我們砸鍋賣鐵都行”;看到孩子哭,他們會說“都這麼大了,不要哭啦,做人要堅強一些,勇敢面對困難”諸如此類。

事實上,當你直接把對錯好壞告訴孩子的時候,就等於說是在進行道德評判,這個和講道理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很多孩子會說“道理我們都懂…”

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把道德評判轉換為基於請求的語言表達。比方說當你看到孩子在哭的時候,我們比方說“你看起來很難受,我可以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事麼?”或者當你看到孩子一個人獨處但是你又不得不去上前搭訕的時候,我們不妨說“我看到你一個人在房間,你需要我陪你來做會麼?”諸如此類。

我們來對比一下,服從道德評判的孩子,會感到委屈困惑,而滿足你請求的孩子,可能一時間無法理解,但是孩子會感到被尊重,被看到。我們大部分人從小受的是道德評判性的教育,就是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突然用請求式的語言,好像顯得由此做作。可是這種做作,恰恰是你幫助孩子表達情感和需求的第一步。

三、把孩子看成所有物而非獨立個體

我覺得這個是所有溝通中最致命的一個錯誤,把孩子當成了沒有個人意識的永遠長不大的嬰兒,是你的所有物,而不是一個人。

五年前,我女兒剛剛上幼稚園那會,有一本書叫《非暴力溝通》非常流行,這也是我學習溝通語言的啟蒙書。作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搜集了很多衝突情景下的對話,他發現,很多被訪者在溝通中對孩子的同情和尊重遠遠少於對自己的鄰居。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一直是小孩,而阻礙了他們把孩子看成一個真正正正的人,這可能就是父母和孩子溝通不順暢的真正的根源。

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了一天,疲憊的回到家裡,孩子看到你無精打采的躺在沙發上,關心的問:“媽媽,你怎麼了?”很多家長可能會回一句“大人的事,小孩你別管。”或者“說了你也不知道”。而同樣的問題,如果放在回復鄰居身上,你的回復可能是“我的工作上遇到一些麻煩,謝謝你的關心”。大家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別吧。再打個比方,孩子會經常確認父母是否愛他,他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爸爸,你喜歡我麼”?家長在心情好些的時候可能會回答“當然了”,但是也有家長會附帶上條件,“你聽話我就喜歡”。當然也有些不靠譜的家長,和孩子調侃道:“你如果不聽話,我就把你送人”。這些話都是極度傷害到孩子的,這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全,不被接納,然後這樣的情緒會在孩子的潛意識深深紮根。父母只有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把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實現和孩子真正友好的溝通,也是幫助孩子構建獨立人格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