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身邊好醫生張紅:教學式講解 釋患者疑憂

本期專家:張 紅[個人檔案]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擔任廣東省醫學會血管外科學分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血管病學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協會介入醫師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大血管疾病醫師分會委員。開展及擅長:腔鏡下內臟血管瘤切除術;下肢動脈閉塞症腔內與開放雜交手術;肢曲張靜脈泡沫硬化與腔內硬化雜交手術;DSA引導下的體表血管瘤硬化治療;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開放式大血管(胸腹主動脈)疾病治療;■動脈瘤切除術等。

記 者 蔡衛楊

通訊員 張燦城 王 雪

診室故事教學式門診消除病人疑惑

眾所周知,時下醫院病人數量龐大,醫生每天在門診要面對不計其數、各色各樣的病人,很多時候在診治時很難向病人過多解釋疾病問題。但是,性格爽朗的張紅卻樂於向病人解釋疾病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這是一個有趣而必須的過程。

68歲的張阿姨因為腿疼痛,需要長期理療。一次偶然的機會,張阿姨來到張紅處就診,被診斷為下肢血管動脈硬化,但她仍是半信半疑。“張阿姨那會兒還將隨身帶著的X光片拿出來,說是不是腰椎問題比較嚴重,於是我拿出了我教學生的那一套給她‘授課’,從兩個病的原理、表現,到檢查的CT、B超該如何看,一步一步地消除張阿姨的疑問。”張紅回憶道。

消除了疑問的張阿姨也在第一時間接受了治療,

避免了腿部出現潰爛,甚至需要截肢的危險。教學式的講解讓張紅在病人群體中口碑甚佳,為此門診上也消耗了他大量的時間。“20分鐘一個病人才能勉強讓病人接受診斷的結果,但是這是值得的。”張紅說。

病案分析
舊法新用“通血管”,減少腎損傷

下肢動脈血管閉塞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目前一般醫院都會採用DSA造影對血管進行檢查定位,但這也導致一個問題——造影劑對腎功能造成損害。

74歲的張伯患有下肢的髂動脈閉塞,需要手術開通血管才能保住下肢,但是高齡的他同時還患有高血壓性腎病,腎功能不好,如果使用造影劑勢必會進一步損傷到腎功能。“張伯就診時已經出現間歇性跛行,腎功能也存在問題,如果此時使用造影劑進行檢查,在開通髂動脈後,後續還要進行腎透析治療,甚至可能出現腎衰竭。

”張紅說。

在發現這些問題後,張紅及其治療團隊決定使用磁共振代替同樣需要使用造影的CT檢查,初步確診髂動脈閉塞,後續使用小劑量的造影劑通過DSA確定了狹窄的部位後,改用血管內超聲技術,通過導絲使用支架為張伯開通了血管。開通血管的張伯幾天後就能下床走路,更重要的是,免去了後續需要做腎透析的困擾,很快地康復出院。

“血管內超聲不僅能判別血管狹窄的位置、程度,發現很多在DSA造影下無法發現的血管情況,而且在放支架期間,如果支架的貼合情況不理想,也能及時發現,在第一時間給予調整。”張紅解釋。

其實,血管內超聲目前多是應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為何張紅會想到應用到下肢動脈疾病的治療呢?原來,在一次到日本醫院參觀學習的時候,張紅發現日本醫院在治療腎動脈狹窄的時候也在儘量減少使用造影劑。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血管內超聲技術的應用,通過探索發現確實可行,這個技術可以將DSA造影需要使用的造影劑的量從200毫升降到20~30毫升,甚至不需使用,極大降低了對腎功能的損害,可以說是舊法新用,讓腎功能介於臨界值而又患有下肢動脈疾病的病人免去了腎透析之苦,這讓我非常開心。”張紅稱。

腿痛要找因 保腿才放心

老年人出現腿部不適,往往會認為是年紀大了關節退化,而一些“久病成醫”的老年人,會選擇中藥、理療等方法改善不適,或求助於骨科醫生。“其實,下肢動脈硬化同樣可以引起腿部不適,這類疾病引起的不適與我們常見的腰腿痛不適相似,通過中藥、理療或者泡腳等方法,可能會有所緩解,但是這些方式會慢慢地放任血管的硬化加重,導致血管閉塞,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出現皮膚潰爛,甚至有截肢的危險。”張紅表示。

吳叔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多年,除了服用醫生開具的一些藥物,一直都喜歡自己泡腳改善腿部的酸痛不適。但是,在今年年初發現皮膚瘙癢難忍,吳叔便找了點皮膚藥擦了擦,但沒見多大效果。過了幾個星期發現小腿出現了潰爛,吳叔只好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表示可能是血管問題,建議到大醫院檢查治療。經人介紹,吳叔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與血管科。經過檢查,吳叔存在下肢動脈硬化,幸好早發現,通過手術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如果早期治療,治癒率可達95%,若下肢動脈硬化非常嚴重,就需要面臨截肢的風險了,治療上就要‘保肢’了。我們團隊目前可以達到50%的‘保肢率’,而‘保肢’是強調保護肢體的功能,並不是保留肢體的外形,有時也需要截除腿的某些部位,如腳趾等。”張紅表示。

協同作戰 微創疏通高齡老人血管

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手術都存在排斥心理,怕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為高齡老人疏通下肢血管的病例其實不在少數,我接觸的手術病人年齡普遍在70歲左右,年齡最大的有93歲。對於高齡老人需要關注的,是手術前後需要精准評估,做好細緻的準備,因為高齡老人多數有心臟、腎功能問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又或者做過其他支架治療等問題。”張紅稱,這就需要專科醫生配合其他科室醫生的專業評估,協同作戰,保證手術順利完成,最大程度減少對身體的損耗。

張紅表示,對於老人所擔心的手術創傷問題,其實並不需要擔心,目前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能讓微創手術的創傷程度降到微乎其微,所以高齡老人也不需要擔憂。

手術中的張紅

幫你問醫生哪些人不適合泡腳?

泡腳,作為一種緩解疲勞、調養身體的方式,不僅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在年輕人群體當中也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寒冷的秋冬季節,睡前泡個腳可以說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呢?

張紅表示,泡腳對於正常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放鬆方式。但是血管存在問題,特別是對於下肢動脈存在硬化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這類人也以老人居多。泡腳時機體耗氧多,硬化的血管無法擴張,血液流通不暢,提供的氧就無法滿足需求,出現腳癢、皮膚潰爛,甚至發紫都是可能的。

發現很多在DSA造影下無法發現的血管情況,而且在放支架期間,如果支架的貼合情況不理想,也能及時發現,在第一時間給予調整。”張紅解釋。

其實,血管內超聲目前多是應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為何張紅會想到應用到下肢動脈疾病的治療呢?原來,在一次到日本醫院參觀學習的時候,張紅發現日本醫院在治療腎動脈狹窄的時候也在儘量減少使用造影劑。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血管內超聲技術的應用,通過探索發現確實可行,這個技術可以將DSA造影需要使用的造影劑的量從200毫升降到20~30毫升,甚至不需使用,極大降低了對腎功能的損害,可以說是舊法新用,讓腎功能介於臨界值而又患有下肢動脈疾病的病人免去了腎透析之苦,這讓我非常開心。”張紅稱。

腿痛要找因 保腿才放心

老年人出現腿部不適,往往會認為是年紀大了關節退化,而一些“久病成醫”的老年人,會選擇中藥、理療等方法改善不適,或求助於骨科醫生。“其實,下肢動脈硬化同樣可以引起腿部不適,這類疾病引起的不適與我們常見的腰腿痛不適相似,通過中藥、理療或者泡腳等方法,可能會有所緩解,但是這些方式會慢慢地放任血管的硬化加重,導致血管閉塞,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出現皮膚潰爛,甚至有截肢的危險。”張紅表示。

吳叔患有類風濕關節炎多年,除了服用醫生開具的一些藥物,一直都喜歡自己泡腳改善腿部的酸痛不適。但是,在今年年初發現皮膚瘙癢難忍,吳叔便找了點皮膚藥擦了擦,但沒見多大效果。過了幾個星期發現小腿出現了潰爛,吳叔只好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表示可能是血管問題,建議到大醫院檢查治療。經人介紹,吳叔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與血管科。經過檢查,吳叔存在下肢動脈硬化,幸好早發現,通過手術很快就恢復了正常。

“如果早期治療,治癒率可達95%,若下肢動脈硬化非常嚴重,就需要面臨截肢的風險了,治療上就要‘保肢’了。我們團隊目前可以達到50%的‘保肢率’,而‘保肢’是強調保護肢體的功能,並不是保留肢體的外形,有時也需要截除腿的某些部位,如腳趾等。”張紅表示。

協同作戰 微創疏通高齡老人血管

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對於手術都存在排斥心理,怕年紀大了身體吃不消。“為高齡老人疏通下肢血管的病例其實不在少數,我接觸的手術病人年齡普遍在70歲左右,年齡最大的有93歲。對於高齡老人需要關注的,是手術前後需要精准評估,做好細緻的準備,因為高齡老人多數有心臟、腎功能問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又或者做過其他支架治療等問題。”張紅稱,這就需要專科醫生配合其他科室醫生的專業評估,協同作戰,保證手術順利完成,最大程度減少對身體的損耗。

張紅表示,對於老人所擔心的手術創傷問題,其實並不需要擔心,目前科學技術的進步,已經能讓微創手術的創傷程度降到微乎其微,所以高齡老人也不需要擔憂。

手術中的張紅

幫你問醫生哪些人不適合泡腳?

泡腳,作為一種緩解疲勞、調養身體的方式,不僅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在年輕人群體當中也很受歡迎,特別是在寒冷的秋冬季節,睡前泡個腳可以說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但是,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呢?

張紅表示,泡腳對於正常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放鬆方式。但是血管存在問題,特別是對於下肢動脈存在硬化的人來說是不適合的,這類人也以老人居多。泡腳時機體耗氧多,硬化的血管無法擴張,血液流通不暢,提供的氧就無法滿足需求,出現腳癢、皮膚潰爛,甚至發紫都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