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景、豔情與寄託——從秦觀《滿庭芳》看以寄託解詞的思路

春景、豔情與寄託

——從秦觀《滿庭芳》看以寄託解詞的思路

文丨於翠玲

北宋詞人秦觀以婉約詞著稱,這首《滿庭芳》是其代表作之一。詞中寫道:

曉色雲開,春隨人意,驟雨才過還晴。古台芳榭,飛燕蹴紅英。舞困榆錢自落,秋千外、綠水橋平。東風裡,朱門映柳,低按小秦箏。

多情,行樂處,珠鈿翠蓋,玉轡紅纓。漸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頭舊恨,十年夢、屈指堪驚。憑欄久,疏煙淡日,寂寞下蕪城。

這首詞的內容,就文字表面來看,不過是描寫春天之景、追憶男女之情。大約編於南宋中後期的選本《草堂詩餘》收錄這首詞,就根據上闋的寫景內容加上了“春景”的小題,視為一般即興應景之作。

在宋代婉約詞中,詞人描寫春景,不少是與豔情有關的。秦觀這首詞中“十年夢、屈指堪驚”句,化用了唐代詩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遣懷》)的詩句,

可以佐證這種解說。秦觀在其他詞中也曾化用這個典故,如《風流子》雲:“青門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裡揚州。”另一首《滿庭芳》亦雲:“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從這三首詞推測,秦觀確實有一段“渾似”杜牧的故事,令他多次追憶,無法忘懷。此外,這首詞中“豆蔻梢頭舊恨”句也脫胎于杜牧的詩歌《贈別》,顯然是在描寫詞人所鍾情的少女。而地點“蕪城”指揚州,
秦觀在元豐三年(1080)也到過揚州。沈祖棻《宋詞賞析》認為此詞是寫“汴京舊識,而非揚州新知。作者此時身在揚州,回思汴京前事,故用本地風光,來作比喻”。不管地點是確指揚州還是代指某地,這首詞所描寫的內容不過是詞人情感生活的一段經歷,並沒有什麼政治寓意。

江蘇高郵文游台秦觀塑像

然而,對這首看似描寫春景、追憶男女情思的詞,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解讀。清代乾隆年間,黃蘇在《蓼園詞選》中,為這首詞下增加了一段“小箋”“此必少遊謫後作。‘雨過還晴’,承恩未久也;‘燕蹴紅英’,喻小人之讒構也;‘榆錢’,自喻也;‘綠水平橋’,喻隨所適也;‘朱門’、‘秦箏’,彼得意者自得意也。前一闋,敘事也。後一闋則事後追憶之詞。‘行樂’三句,追從前也;‘酒空’二句,

言被謫也;‘豆蔻’三句,言為日已久也;‘憑欄’二句結。通首黯然自傷也。章法極綿密。”於是,這首詞的內容從寫“春景”和“豔情”提升到了有“寄託”的高度。

這段小箋基於注釋者預設的幾個前提: 其一,這首詞的寫作背景與詞人的身世有關。黃蘇首先斷定“此必少遊被謫後作”,這顯然出自“知人論世”的模式。秦觀遭遇黨爭而被貶謫的經歷,在《宋史》以及宋人筆記中都有記載。黃蘇根據秦觀被謫的遭遇來解讀這首《滿庭芳》,使詞中所揭示的物象寓意似乎有所依據。然而,究竟指秦觀“被謫”何處,黃蘇並沒有詳細考證。同樣,黃蘇解讀秦觀其它幾首詞也是如此思路,例如:《踏莎行.春旅》點明“少遊坐黨籍,安置彬州”,於是詞中的景物便順理成章解釋為“‘霧天’,‘月迷’,總是被讒寫照”;《阮郎歸.春閨》先說“此詞疑少遊坐党被謫時作。言已被謫,而眾謗尚交構也”,接下來逐字解釋景物的象徵意義。然而,即使這些詞篇可以這樣論其世、知其人,全詞的內容是否就可以這樣逐句比附呢?這又牽扯下面兩個問題。

秦觀《淮海集》在《四庫全書》中的提要

其二,詞人採用了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關係的手法。蘇黃認定這首詞與作者“被謫”經歷有關,“通首黯然自傷也”。那麼,詞中所回憶的“多情,行樂處”、所感慨的“十年夢”,在表層意象之外便有了深層寓意,似乎是追憶從前“承恩”時。黃蘇解釋秦觀的《風流子.初春》:“此必少遊被謫後,念京中舊友而作,托於懷所歡之辭也”;還解釋《鵲橋仙.七夕》詞:“少遊以坐黨被謫,思君臣際會之難,因托雙星以寫意,而慕君之念,婉惻纏綿,令人意遠矣。”這種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關係的手法,出自漢儒對《詩經》和《楚辭》的注釋,而宋代劉克莊已用於解釋詞體了,所謂“托閨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跋劉叔安感秋八詞》)。清初詞人在易代初期的複雜社會背景中,也強調詞體特有的托寓特徵,如朱彝尊《紅鹽詞序》所言:“善言詞者假閨房兒女之言,通之於離騷變雅之義。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

其三,詞人所描寫的景物有特定的比喻意義,如其所言“‘雨過還晴’,承恩未久也;‘燕蹴紅英’,喻小人之讒構也;‘榆錢’,自喻也;‘綠水平橋’,喻隨所適也”等等。這種意象比附的方法,在唐代的詩格中已經大量出現,並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黃蘇解讀范仲淹《蘇幕遮.懷舊》就指出:“‘山映斜陽’三句,隱隱見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這種方法同樣出自漢儒對《詩經》和《楚辭》的注釋。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進一步舉例說明:“日以喻君,山以喻臣,霰雪以興殘賊,雲以象佞人。‘山峻高以蔽日’者,謂臣蔽君明也;‘下幽晦以多雨’者,群下專擅施恩惠也;‘霰雪紛其無垠’者,殘賊之政害仁賢也;‘雲霏霏而承宇’者,佞人並進滿朝廷也。”這類比附都是以自然物象來演繹君臣際遇關係的變化。根據黃蘇的比附,這首詞所描寫的“春景”,不僅是觸景起興,還有了所謂“即事做景”(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的構思,也就是將不欲明言的身世感慨之“事”,有意寄託在景物描寫之中,這才談得上“章法極綿密”

王逸《楚辭章句》

總之,黃蘇首先設定這首詞與秦觀的“被謫”經歷有關,便很容易套用香草美人、比物連類的注釋方法,形成逐句連篇的“小箋”。這是一種附會于文本又超脫了原文本的注釋,讀者“須領會於語言之外”。套用這種解讀模式,任何抒情寫景的小詞似乎都可以挖掘出更為深層的寄託之意。這就是清人詞話所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即讀者閱讀與接受問題。從宋人作詞,到清人解讀,有不少選本評點及詞話資料被積澱下來,這也構成了宋詞的閱讀史。我們今天讀宋詞,有必要與古代的作者及讀者進行對話,進入更為豐富的歷史語境。

作者 :于翠玲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欄目主持:謝琰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責任編輯:林丹丹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這顯然出自“知人論世”的模式。秦觀遭遇黨爭而被貶謫的經歷,在《宋史》以及宋人筆記中都有記載。黃蘇根據秦觀被謫的遭遇來解讀這首《滿庭芳》,使詞中所揭示的物象寓意似乎有所依據。然而,究竟指秦觀“被謫”何處,黃蘇並沒有詳細考證。同樣,黃蘇解讀秦觀其它幾首詞也是如此思路,例如:《踏莎行.春旅》點明“少遊坐黨籍,安置彬州”,於是詞中的景物便順理成章解釋為“‘霧天’,‘月迷’,總是被讒寫照”;《阮郎歸.春閨》先說“此詞疑少遊坐党被謫時作。言已被謫,而眾謗尚交構也”,接下來逐字解釋景物的象徵意義。然而,即使這些詞篇可以這樣論其世、知其人,全詞的內容是否就可以這樣逐句比附呢?這又牽扯下面兩個問題。

秦觀《淮海集》在《四庫全書》中的提要

其二,詞人採用了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關係的手法。蘇黃認定這首詞與作者“被謫”經歷有關,“通首黯然自傷也”。那麼,詞中所回憶的“多情,行樂處”、所感慨的“十年夢”,在表層意象之外便有了深層寓意,似乎是追憶從前“承恩”時。黃蘇解釋秦觀的《風流子.初春》:“此必少遊被謫後,念京中舊友而作,托於懷所歡之辭也”;還解釋《鵲橋仙.七夕》詞:“少遊以坐黨被謫,思君臣際會之難,因托雙星以寫意,而慕君之念,婉惻纏綿,令人意遠矣。”這種以男女之情比喻君臣關係的手法,出自漢儒對《詩經》和《楚辭》的注釋,而宋代劉克莊已用於解釋詞體了,所謂“托閨怨以寓放臣逐子之感”(《跋劉叔安感秋八詞》)。清初詞人在易代初期的複雜社會背景中,也強調詞體特有的托寓特徵,如朱彝尊《紅鹽詞序》所言:“善言詞者假閨房兒女之言,通之於離騷變雅之義。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

其三,詞人所描寫的景物有特定的比喻意義,如其所言“‘雨過還晴’,承恩未久也;‘燕蹴紅英’,喻小人之讒構也;‘榆錢’,自喻也;‘綠水平橋’,喻隨所適也”等等。這種意象比附的方法,在唐代的詩格中已經大量出現,並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黃蘇解讀范仲淹《蘇幕遮.懷舊》就指出:“‘山映斜陽’三句,隱隱見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這種方法同樣出自漢儒對《詩經》和《楚辭》的注釋。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指出:“《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宋代洪興祖《楚辭補注》進一步舉例說明:“日以喻君,山以喻臣,霰雪以興殘賊,雲以象佞人。‘山峻高以蔽日’者,謂臣蔽君明也;‘下幽晦以多雨’者,群下專擅施恩惠也;‘霰雪紛其無垠’者,殘賊之政害仁賢也;‘雲霏霏而承宇’者,佞人並進滿朝廷也。”這類比附都是以自然物象來演繹君臣際遇關係的變化。根據黃蘇的比附,這首詞所描寫的“春景”,不僅是觸景起興,還有了所謂“即事做景”(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的構思,也就是將不欲明言的身世感慨之“事”,有意寄託在景物描寫之中,這才談得上“章法極綿密”

王逸《楚辭章句》

總之,黃蘇首先設定這首詞與秦觀的“被謫”經歷有關,便很容易套用香草美人、比物連類的注釋方法,形成逐句連篇的“小箋”。這是一種附會于文本又超脫了原文本的注釋,讀者“須領會於語言之外”。套用這種解讀模式,任何抒情寫景的小詞似乎都可以挖掘出更為深層的寄託之意。這就是清人詞話所說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即讀者閱讀與接受問題。從宋人作詞,到清人解讀,有不少選本評點及詞話資料被積澱下來,這也構成了宋詞的閱讀史。我們今天讀宋詞,有必要與古代的作者及讀者進行對話,進入更為豐富的歷史語境。

作者 :于翠玲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欄目主持:謝琰

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高佳玉

專欄畫家:黃亭穎

責任編輯:林丹丹

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