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 我們到底在付什麼?

Part 1 知識付費浪潮,是怎樣掀起來的

❑ 經濟基礎:消費結構的轉變

中國經濟全面發展進入新常態,居民人均收入增多,中產階級崛起,居民的消費結構也從以往的以吃、穿為主,逐漸向教育、文化、娛樂的消費結構轉變。

❑ 風口產業的交織

移動互聯網讓垂直化服務和個性化需求成為可能,加上多種線上知識型社區多年的運營沉澱,知識付費在社群電商、知識共用、網生內容、視頻直播、網路紅人、移動音訊等風口產業的環境下應運而生。

移動支付的普及,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都讓知識付費成為可能,而且已有的知識付費專案運行資料良好,如值乎、喜馬拉雅、分答。

❑ 推動知識付費的三要素

支付工具的普及

隨著移動支付工具的普及,給知識付費在移動端的爆發提供了基礎條件,

這也源自用戶消費觀念、消費習慣發生變化的結果。尤其是中產階級對高品質或高服務的商品擁有較好的付費意願。

獲取資訊的方式發生變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從漫無目的的被動接資訊到主動的獲取資訊,資訊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這也產生了一批擁有眾多粉絲的自媒體人、知識類網紅等個人IP。

消費觀發生變化

近年來居民消費能力逐漸增長,

在競爭愈發激烈、時間成本增高和資訊大爆炸的多重背景下,用戶對提升自身素質和為優質知識內容付費的意願增長。相比更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

Part 2 知識付費典型平臺對比分析

❑ 知識共用玩法升級

知識共用1.0—靜態知識平臺

以百科為代表的知識共用1.0,是網路寫作的產品,只針對特定問題物件,有大而全的靜態問答結果。

知識共用2.0—動態知識社區

社區形式是知識共用2.0的代表,以知識討論為核心的跟帖產品,各抒已見的參與者主導資訊更迭。

知識共用3.0—知識變現平臺

知識變現代表了知識共用的3.0階段,付費問答與訂閱是知識變現的主要模式。

❑ 知識付費平臺對比

知識付費平臺喜馬拉雅FM得到知乎Live分答產品定位音訊分享平臺付費訂閱產品平臺內嵌付費問答功能付費語音問答平臺使用者規模(10月MAU-易觀千帆)2554.41萬215.24萬974.98萬52.04萬付費數量16個付費精品分類丨累計大咖數量850位付費精選、電子書、音訊及系列丨15位元大咖入駐專欄訂閱20個熱門分類丨累計600余位優秀答主最受歡迎答主TOP100丨累計回答7萬個問題付費機制付費訂閱丨eg.《好好說話》-198元/年付費訂閱丨eg.《李翔商業內參》-199元/年文字提問,回答者設定金額+付費轉載60s付費提問,回答者定價+付費偷聽付費規模(暢銷案例)付費音訊課程《好好說話》,10萬付費用戶,營收超1980萬元大咖專欄《羅輯思維》,8萬付費用戶,營收超1592萬元熱門答主李開複的關注者達90萬,18個公開問題回答,收入超萬元紅人答主王思聰的收聽者超12萬,32個公開問題,收入達25萬內容生產聯合出品+主播入駐團隊自製+自媒體入駐平臺孵化的名人入駐平臺孵化名人入駐+網紅推廣服務形式在免費基礎上,推付費精品專區知識新聞免費,精品付費訂閱向他人付費提問,每個語音回答能被所有人收聽,收聽收入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向他人付費提問,每個語音回答能被所有人收聽,收聽收入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

Part 3 我們應該為知識付費嗎

❑ 知識與內容的關係

1)知識是內容的一種,但是有著自身的特殊之處,因為,知識事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縱觀歷史,從獲取上來講,知識越來越廉價,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2)自媒體及其他內容創作者提供的不是知識,而是服務。否認知識付費並沒有否認內容付費,因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的不是知識,而是服務。服務和知識的不同之處在於,服務是知識的運用,具有針對性。

3)在內容付費中,打賞是一種非強制的付費形式;在直播中,打賞更是一種主要付費手段。但是打賞本質上也是粉絲經濟。

❑ 知識付費的本質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針對性需求增強,他們願意用付費購買來替代個人搜尋成本,於是,收費的知識互聯網產品開始出現。歸根到底,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把知識轉化為新形態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才是產品的勝利。

比如:羅輯思維的圖書電商;在行的一對一一小時付費約談;分答的60秒語音收費知識問答;混沌研習社的商業知識課程;馬東的《好好說話》音訊教育節目等。

❑ 為知識付費的原因

時間成本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吃飯雖是剛需,但是選擇吃哪家其實是個性化需求。但選擇太多,往往會讓用戶決策困難,選擇浪費的時間過多,時間成本增加,願意通過付費來代替個人選擇,減少時間的浪費。

金錢成本

競爭壓力

社交貨幣

小編的話:我們是否該為知識付費,還得看你自己有什麼需求。對於短期功利型知識,比如掌握一門技能,獲取某種證書等,這種知識基本上都是乾貨分享,對於正准備考相關證件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而對於有一些觀點犀利,但沒有太多短期用處的觀點評論及經管類文章,還需用戶仔細琢磨,配以相關的知識學習;還有一類付費知識主要用於提升人的內涵,如藝術、哲學類,這類修養型的知識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不然花錢買了也難聽懂。

Part 4 知識平臺真能幫你實現個人成長嗎

❑ 付費知識真的有用嗎

知識付費,本質上還是抓住了廣大白領階級的焦慮和浮躁心態,製造知識恐慌,提供追求知識的自我滿足感,積極上進的成就麻痹感以及知識青年的社會認同感,讓你覺得掌握了知識,實際上知識恐慌和焦慮並不能通過付費的知識來解決,能力不足、知識不夠系統,層次不夠深,這些方面的欠缺,才是主要原因。

❑ 如何正確看待知識付費

在接收付費的新知識時,重要的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先去進行預先的學習,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聽別人的課,聽完一遍後,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迷惑的地方記錄下來,去深度思考這樣問題下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社群裡和大家一起討論,而不是一味的聽大V說,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發揮付費知識的作用,構建自己系統化的知識儲備,這樣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當然,抽時間多看書,讀完後進行深度思考,也會讓知識儲備得到完善。

小編的話:付費的知識是經過大咖們二次加工的碎片化知識,而非知識體系,如果不深究其中的內容,必然會過目就忘,無法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也不會明顯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準。而學習是一個過程,需穩紮穩打的一步步來,因此在使用付費知識的同時,還需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去鞏固,讓知識成為一個體系,這樣付費知識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才能對你的成長有所幫助。

Part 5 預測:知識變現的風還要吹多久

❑ 面向個人的知識產品只是知識服務業一部分

目前熱門的互聯網知識產品,還都是面向個人,很少有面向企業的,但這也是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因為和個人相關,往往較易吸引關注,而個人也比企業更容易接受互聯網創新產品。而把視角放大到企業層面,就會發現現在的知識產品熱潮只是知識服務業的一小部分,企業才是知識產品的最大買主。

❑ 平臺和匠人個體共存的時代

不僅要將知識轉換成使用者可購買的知識產品服務,未來,知識產品化的範疇將進一步擴大;只有產品化程度高、商業價值高的知識產品才有可能實現較大規模的知識變現;知識付費的熱點將是個人對企業的服務。

❑ 付費知識產品不是媒體,而是跨界學習、終身學習管道

對一部分人來說,知識付費是沒辦法滿足解決深層次問題需求的,這類用戶的訴求往往比較強烈,比較好的彌補方式是線上上直播授課,這類增加的其實是即時互動。知識收費會往下沉澱,本質還是線下培訓和教育,輕量的碎片化的收費知識會成為線下教育轉化的一個入口。

回答者設定金額+付費轉載60s付費提問,回答者定價+付費偷聽付費規模(暢銷案例)付費音訊課程《好好說話》,10萬付費用戶,營收超1980萬元大咖專欄《羅輯思維》,8萬付費用戶,營收超1592萬元熱門答主李開複的關注者達90萬,18個公開問題回答,收入超萬元紅人答主王思聰的收聽者超12萬,32個公開問題,收入達25萬內容生產聯合出品+主播入駐團隊自製+自媒體入駐平臺孵化的名人入駐平臺孵化名人入駐+網紅推廣服務形式在免費基礎上,推付費精品專區知識新聞免費,精品付費訂閱向他人付費提問,每個語音回答能被所有人收聽,收聽收入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向他人付費提問,每個語音回答能被所有人收聽,收聽收入由提問者和回答者平分

Part 3 我們應該為知識付費嗎

❑ 知識與內容的關係

1)知識是內容的一種,但是有著自身的特殊之處,因為,知識事關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縱觀歷史,從獲取上來講,知識越來越廉價,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2)自媒體及其他內容創作者提供的不是知識,而是服務。否認知識付費並沒有否認內容付費,因為內容創作者提供的不是知識,而是服務。服務和知識的不同之處在於,服務是知識的運用,具有針對性。

3)在內容付費中,打賞是一種非強制的付費形式;在直播中,打賞更是一種主要付費手段。但是打賞本質上也是粉絲經濟。

❑ 知識付費的本質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針對性需求增強,他們願意用付費購買來替代個人搜尋成本,於是,收費的知識互聯網產品開始出現。歸根到底,知識付費的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把知識轉化為新形態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才是產品的勝利。

比如:羅輯思維的圖書電商;在行的一對一一小時付費約談;分答的60秒語音收費知識問答;混沌研習社的商業知識課程;馬東的《好好說話》音訊教育節目等。

❑ 為知識付費的原因

時間成本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種感覺,吃飯雖是剛需,但是選擇吃哪家其實是個性化需求。但選擇太多,往往會讓用戶決策困難,選擇浪費的時間過多,時間成本增加,願意通過付費來代替個人選擇,減少時間的浪費。

金錢成本

競爭壓力

社交貨幣

小編的話:我們是否該為知識付費,還得看你自己有什麼需求。對於短期功利型知識,比如掌握一門技能,獲取某種證書等,這種知識基本上都是乾貨分享,對於正准備考相關證件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而對於有一些觀點犀利,但沒有太多短期用處的觀點評論及經管類文章,還需用戶仔細琢磨,配以相關的知識學習;還有一類付費知識主要用於提升人的內涵,如藝術、哲學類,這類修養型的知識需要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不然花錢買了也難聽懂。

Part 4 知識平臺真能幫你實現個人成長嗎

❑ 付費知識真的有用嗎

知識付費,本質上還是抓住了廣大白領階級的焦慮和浮躁心態,製造知識恐慌,提供追求知識的自我滿足感,積極上進的成就麻痹感以及知識青年的社會認同感,讓你覺得掌握了知識,實際上知識恐慌和焦慮並不能通過付費的知識來解決,能力不足、知識不夠系統,層次不夠深,這些方面的欠缺,才是主要原因。

❑ 如何正確看待知識付費

在接收付費的新知識時,重要的是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先去進行預先的學習,帶著問題和思考去聽別人的課,聽完一遍後,把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迷惑的地方記錄下來,去深度思考這樣問題下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有機會可以在社群裡和大家一起討論,而不是一味的聽大V說,要有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發揮付費知識的作用,構建自己系統化的知識儲備,這樣能力才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當然,抽時間多看書,讀完後進行深度思考,也會讓知識儲備得到完善。

小編的話:付費的知識是經過大咖們二次加工的碎片化知識,而非知識體系,如果不深究其中的內容,必然會過目就忘,無法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知識,也不會明顯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準。而學習是一個過程,需穩紮穩打的一步步來,因此在使用付費知識的同時,還需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去鞏固,讓知識成為一個體系,這樣付費知識才能真正的發揮作用,才能對你的成長有所幫助。

Part 5 預測:知識變現的風還要吹多久

❑ 面向個人的知識產品只是知識服務業一部分

目前熱門的互聯網知識產品,還都是面向個人,很少有面向企業的,但這也是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因為和個人相關,往往較易吸引關注,而個人也比企業更容易接受互聯網創新產品。而把視角放大到企業層面,就會發現現在的知識產品熱潮只是知識服務業的一小部分,企業才是知識產品的最大買主。

❑ 平臺和匠人個體共存的時代

不僅要將知識轉換成使用者可購買的知識產品服務,未來,知識產品化的範疇將進一步擴大;只有產品化程度高、商業價值高的知識產品才有可能實現較大規模的知識變現;知識付費的熱點將是個人對企業的服務。

❑ 付費知識產品不是媒體,而是跨界學習、終身學習管道

對一部分人來說,知識付費是沒辦法滿足解決深層次問題需求的,這類用戶的訴求往往比較強烈,比較好的彌補方式是線上上直播授課,這類增加的其實是即時互動。知識收費會往下沉澱,本質還是線下培訓和教育,輕量的碎片化的收費知識會成為線下教育轉化的一個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