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時候,真不敢多看張國榮

去年的舊文了。

今天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重發一遍。

昨天的推送也說過了:他很細,很用心,很通透。

《霸王別姬》電影袁四爺初見程蝶衣那段,葛優靜坐擺架勢說話,張豐毅來回耍脾氣。鏡子映照著張國榮。那段張國榮臺詞少,但細節動作毫無敷衍。至少有三個鏡頭,後景鏡中的他是模糊的,但態還是做足了。難的是以他的特殊人設,動作做粗了就失了旦角日常生活不自覺的媚氣,做少了就沒了,總得帶點態,不像別幾個糙老爺們可以發揮更自由。

末了張豐毅說要去吃花酒暗示了鞏俐的存在,袁四爺呆一刻,緩緩冷笑說另有雅趣,這個鏡頭裡,如果你盯住畫面一角鏡中模糊的張國榮,會發現他呆住,不失儀態但終究無意識地,朝心口抬了抬手。 他這個處理,絕大多數觀眾甚至不會注意到,更不用說品味其中妙處了。 這就是所謂,明明可以靠曠世姿容吃飯,偏要靠用心和演技了。

但我想說的,還不是細,

不是用心,不是通透。

是他本人那點,出神入化的魅力。

張國榮的中後期演技,到了這個境界:

當他演技發揮出來時,我寧可他演技表現差一點,或者,演的角色平面一點,淺一點。

簡單說:您不要演得太走心啊……不然很容易把人看魔怔了。

因為他演深了的時候,感染力實在太深邃太可怕了,能把人拽進幽暗之中去。

張國榮本人鏡頭前的感染力,是古往今來罕見的。《霸王別姬》裡說程蝶衣一笑萬古春,

一啼千古愁,這話用在張國榮身上,也是渾然天成。

《阿飛正傳》之前,他演戲還是偏平的。很扎實,能把人物勾勒像了,比如寧采臣的書生氣,但不複雜。那時,他清俊,漂亮,還可以發萌呢。

王家衛釋放了張國榮身上,沉靜幽暗的一面。《阿飛正傳》裡許多他獨自在鏡頭前的舉手投足,都有種吸力。

《阿飛正傳》、《春光乍泄》、《東邪西毒》這些電影,許多人可以做對比。

論到對多樣人物的細膩把握,

梁家輝簡直是千面魔王。真正演誰像誰。

論到情感的傳達、飽滿以及與影片氛圍本身的融匯,梁朝偉是神,一顰一笑沒有不合適的。

但張國榮……不一樣。

《霸王別姬》、《東邪西毒》裡,都有好演員。張豐毅、葛優、鞏俐、梁家輝、梁朝偉們都好。但張國榮和他們,不一樣的好法。

《霸王別姬》裡,沒有程蝶衣的時候,是典型的大陸電影,刻畫精彩,人物鮮活,腔調尺寸看著過癮。但張國榮的戲,

不一樣。港臺演員拍大陸電影一般是有隔膜的,但不是這種意思。

《霸王別姬》裡,張國榮的戲,比別人的更靜,更深。鏡頭從張豐毅和鞏俐那個生之世界,跳到張國榮這裡時,就仿佛換了節奏。一種幽暗的,獨自舞蹈的感覺。

《東邪西毒》,也是。梁朝偉和梁家輝的戲,帶出糾結的情感,很精確,也很感傷。

而張國榮的戲,是把人勾著走,走到深淵裡去。

大概許多觀眾都有同感:看梁家輝,看吳鎮宇,看午馬,看梁朝偉,你會大叫:演得好!

但看張國榮,你不會叫出來,但會被他吸進去。

在他演喜劇時,少年意氣,鮮衣怒馬,好看,好玩。

但在涉及死亡、孤獨、頹廢、執拗這些主題時,張國榮能將觀眾拉得很遠很深。

我覺得,這是跟他個人特質很相關的一種勁兒。迷人到讓人害怕。許多人說《霸王別姬》他是按方法派演的,我也覺得是:他把自己與程蝶衣一就和,就遺世獨立了。

所以,平時,我寧可看《家有喜事》,寧可看《滿漢全席(金玉滿堂)》,寧可看《金枝玉葉》,當然還有《東成西就》和《戀戰沖繩》。

那些電影裡,張國榮就是清俊漂亮,一笑起來,仿佛全世界都在笑那種味道。哪怕有悲傷部分,也能夠感覺出“這是角色,不是張國榮自己”。

因為王家衛的張國榮或者程蝶衣的張國榮,都是一副“張國榮上身了”,能迷人到把你捲進旋渦,然後幾天走不出來的地步。

以前說過,

90年代中期吧,聲音低,用氣息和音起伏帶出些微顫,像有點冷,唏噓的樣子,但就是這種極輕之下,見出他細節的把握來。

非常輕軟,用力少,咬字也很好,許多處都是意思點到,不滯,飄然滑走。就這麼,略帶顫抖的低聲唱,如果配深情的歌,靜處讓人側耳聽時,感染力極強,潤物細無聲的狀態。

我最喜歡的:《夜半歌聲》,就像這樣,又寒冷又顫抖著又深情熨帖的唱法。

我是一個標準異性戀,聽他後期的歌,都會覺得他唱得很性☆禁☆感。

這種輕輕地,帶點倦怠的夜色溫柔感,把人往黑暗中引的勁頭,歌與戲,都是如此。

換個許多觀眾能理解的例子:

我們都承認《喜劇之王》的偉大,但有時,我寧可看《九品芝麻官》或者《唐伯虎點秋香》,也不敢擅自點開《喜劇之王》。

因為周星馳也有類似的,一旦切換進來,就讓人一路幽暗下陷的,感染力。

在法國,張國榮的聲名比許多亞洲演員高(張曼玉和梁家輝也有類似的聲威),高很多。

一方面是《霸王別姬》在坎城的成功;另一方面是,用我某個法國朋友的話:

法國人會覺得鞏俐是個好演員,但她依然是個典型的東亞人;而張國榮身上,有種法國人很熟悉的感覺——即便他是在演華語電影時,依然如此。

我跟他們仔細討論過,結論是,法國人上一代,習慣新浪潮,所以他們對跳接的、不連貫的,非敘事的鏡頭,很喜歡。

張國榮,也許不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個鏡頭下來故事講得最完整飽滿豐富”的演員。

但是:

在“連續的跳接片段,能夠靠一兩個動作或眼神,甚至一個靜態,瞬間感染觀眾”這方面,張國榮,大概是獨一無二了吧?

您看:連一個愣怔的鏡頭,都能把觀眾的感覺帶空,帶到深而又遠的地方去。

看午馬,看梁朝偉,你會大叫:演得好!

但看張國榮,你不會叫出來,但會被他吸進去。

在他演喜劇時,少年意氣,鮮衣怒馬,好看,好玩。

但在涉及死亡、孤獨、頹廢、執拗這些主題時,張國榮能將觀眾拉得很遠很深。

我覺得,這是跟他個人特質很相關的一種勁兒。迷人到讓人害怕。許多人說《霸王別姬》他是按方法派演的,我也覺得是:他把自己與程蝶衣一就和,就遺世獨立了。

所以,平時,我寧可看《家有喜事》,寧可看《滿漢全席(金玉滿堂)》,寧可看《金枝玉葉》,當然還有《東成西就》和《戀戰沖繩》。

那些電影裡,張國榮就是清俊漂亮,一笑起來,仿佛全世界都在笑那種味道。哪怕有悲傷部分,也能夠感覺出“這是角色,不是張國榮自己”。

因為王家衛的張國榮或者程蝶衣的張國榮,都是一副“張國榮上身了”,能迷人到把你捲進旋渦,然後幾天走不出來的地步。

以前說過,

90年代中期吧,聲音低,用氣息和音起伏帶出些微顫,像有點冷,唏噓的樣子,但就是這種極輕之下,見出他細節的把握來。

非常輕軟,用力少,咬字也很好,許多處都是意思點到,不滯,飄然滑走。就這麼,略帶顫抖的低聲唱,如果配深情的歌,靜處讓人側耳聽時,感染力極強,潤物細無聲的狀態。

我最喜歡的:《夜半歌聲》,就像這樣,又寒冷又顫抖著又深情熨帖的唱法。

我是一個標準異性戀,聽他後期的歌,都會覺得他唱得很性☆禁☆感。

這種輕輕地,帶點倦怠的夜色溫柔感,把人往黑暗中引的勁頭,歌與戲,都是如此。

換個許多觀眾能理解的例子:

我們都承認《喜劇之王》的偉大,但有時,我寧可看《九品芝麻官》或者《唐伯虎點秋香》,也不敢擅自點開《喜劇之王》。

因為周星馳也有類似的,一旦切換進來,就讓人一路幽暗下陷的,感染力。

在法國,張國榮的聲名比許多亞洲演員高(張曼玉和梁家輝也有類似的聲威),高很多。

一方面是《霸王別姬》在坎城的成功;另一方面是,用我某個法國朋友的話:

法國人會覺得鞏俐是個好演員,但她依然是個典型的東亞人;而張國榮身上,有種法國人很熟悉的感覺——即便他是在演華語電影時,依然如此。

我跟他們仔細討論過,結論是,法國人上一代,習慣新浪潮,所以他們對跳接的、不連貫的,非敘事的鏡頭,很喜歡。

張國榮,也許不是華語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個鏡頭下來故事講得最完整飽滿豐富”的演員。

但是:

在“連續的跳接片段,能夠靠一兩個動作或眼神,甚至一個靜態,瞬間感染觀眾”這方面,張國榮,大概是獨一無二了吧?

您看:連一個愣怔的鏡頭,都能把觀眾的感覺帶空,帶到深而又遠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