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種民間小吃,慈禧太后嘗後大悅,之後就火了風靡全國

吃過狗不理包子的人肯定對它的美味讚不絕口,真不愧為天津十大名小吃。狗不理包子是一道由麵粉、豬肉等材料製作而成的小吃,始創於西元1858年(清朝咸豐年間),為“天津三絕”之首,

是中華老字型大小之一。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卻叫“狗不理”呢,狗都不理不想吃的東西應該是很難吃的,這不是矛盾麼?原因是什麼,這跟一個小吃鋪的夥計有關。

在清朝的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有個人叫高貴友,小名叫狗子。狗子十四歲的時候,就來到了天津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憑著腦瓜機靈、手腳勤快學得一手做包子的好本事。三年滿師後,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

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專門賣包子。

圖片來自網路

狗子是個實誠人,做包子是非常講究手上功夫的。

做包子時,他先按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兌以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再加上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等,

精心調拌成包子焰料。這個包子皮也做得很有說頭,狗子用半發麵搓條、製劑,擀成直徑為8.5釐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再包入餡料,用一雙巧手精心捏折,再用力撚褶,使每個包子有15個固定褶,皮上褶花疏密一致,如同白菊花之形,最後上屜蒸制而成。

圖片來自網路

經過這套程式做出來的包子色香味倶全,咬一口滿嘴流油卻鮮香不膩,再加上狗子做事認真從不摻假,周圍一帶百十裡地的人都趕來吃他的包子,每天在小店門前排起一溜長隊。由於買包子的顧客越來越多,排的隊伍也越來越長,狗子忙得只顧手裡的活兒,根本沒空打招呼,所以顧客們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而狗子高貴友對此稱呼,

也不表示異議。

時間長了後,人們都喊順了嘴,索性就叫他狗不理,把小吃鋪也叫成狗不理包子,原先的德聚號反倒被漸漸忘記了。

圖片來自網路

狗不理包子成了招牌後,名字那是越叫越響,後來連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都聞其大名,

據說他回京後特意帶著幾籠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整日在皇宮裡吃慣了山珍海味,何時嘗過這等鮮香爽口的民間小吃?

慈禧品嘗後,當時就容顏大悅,贊道:“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有了太后老佛爺的高度點評,狗不理包子從此名聲大噪,狗子的事業也做得遍地開花,在全國各地都開設了分號。

圖片來自網路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能風靡全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確實美味,好吃到不行!它的名字很獨特,來源於百姓來源於生活。威名赫赫的慈禧太后,作為全國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也無意中為狗不理“代言”了一把,之後狗不理的大火,也是情理之中了。

圖片來自網路

狗不理包子之所以能風靡全國,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確實美味,好吃到不行!它的名字很獨特,來源於百姓來源於生活。威名赫赫的慈禧太后,作為全國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也無意中為狗不理“代言”了一把,之後狗不理的大火,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