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萬萬沒想到!2018年的第一個網紅,竟然是它!而且據說競爭還空前激烈

都市快報

作者:記者 潘卓盈 編輯 肖旭

“我還穿著短袖,吹著冷氣,2018已經來了。"杭州90後女孩優咪在微信朋友圈曬出她剛剛買的新年日曆圖片。

9月26日零點,果殼《物種日曆2018》限量版預售,

她早早提前定好鬧鐘,果斷下單搶購了兩本,“一本送閨蜜,一本我自己留著。"這樣的日曆,去年她已經囤過四本,果殼的物種日曆、聯邦走馬的日曆、故宮日曆,加上朋友送的親愛的日曆。“啊,啊,糾結到爆炸,到底買哪個?全是超級想剁手又買來捨不得用的那種,乾脆都入手了。"優咪告訴我,其實這些日曆她並不是每本都擺出來,“喜歡的日曆太多,書桌不夠用了。我總不能衛生間馬桶上再去擺一本吧。
"

11個小時後,來自果殼的資料,首批小型線上限量預售的2018物種日曆(每人限購三本),兩萬本全部秒殺售罄。

幾乎差不多時間,

2018豆瓣電影日曆上線預售,來自官方統計,僅第一天銷售額就突破200萬。這個去年第一次推出,就瞬間被影迷瘋搶收藏的網紅電影日曆,經歷幾次脫銷斷貨,一度絕版炒到了1999元。

今年的日曆,比往年來得早一些

今年的2018日曆,去以往任何一年都要來的早一些。

“單向空間"書店推出的《單向曆》,早在8月21日就正式現貨發售。這個時間,比“日曆界的老司機"《故宮日曆》還要早5天,8月26日《故宮日曆》全國發售。

因為明星姚晨,歌手朴樹、程璧,作家南派三叔等人的曬圖和推薦,加上開發了專屬App,有AR(增強現實)、視頻等技術加持,《單向曆》近兩年成了很多文藝青年桌上的標配。

單向空間文創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塔麗娜告訴快報記者:“去年6月30日開始預售,一直到9月底才陸續有現貨發出去。今年我們提前到8月份就有現貨了。"第一個月《單向曆》就賣出了7萬多冊,“去年總共賣了15萬冊。"塔麗娜說,“實際上日曆真正的銷售旺季還沒有到來,現在還僅是開始而已。"

《傳家日曆》也在還是夏天的7月就開始預售,60天賣出了大約10萬冊。按98元一本的定價算,銷售額逼近千萬元。

價格差不多百元一本,沒有現貨提前訂購,依然供不應求,因為有太多像杭州女孩優咪這樣的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注重品質,標榜個性,日曆書這類文創產品,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哪怕等上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用上,都在所不惜。像優咪,去年她就囤了4本日曆,《物種日曆》《故宮日曆》《聯邦走馬日曆》和朋友送的《親愛的日曆》。

10月,離2018到來還有兩個半月,但日曆市場的硝煙大戰早已白熱化。

《星座日曆》《箋譜日曆》《靈犬旺年》《斯飛日曆》《親愛的日曆》《電影日子》《一日一禪.蔡志忠日曆》《莎士比亞日曆》《嘉德日曆》《早安日曆》《國學漫畫日曆》《時光知味》《孔子文化日曆》《本草光陰·中藥養生文化日曆》《影像中國地標日曆》等等,粗略統計了下,過去一個月,市面上已有30多種日曆爆發性集中上市。接下來,10月將陸續面世的還有《讀庫日課》《聯邦走馬日曆》《詩光年日曆》《妙手回春老黃曆》《兒童與自然日曆》《紅樓夢日曆》《中華詩詞日曆》《健康日曆》等等,一夜爆賣200萬、暑期就開始提前半年預售、限購秒殺、使用AR視頻等黑科技.....各類日曆書頻頻使出大招,用“殺紅了眼"四個字來形容2018的日曆市場,一點都不過分。

去年發現太暢銷,不夠賣了

今年紛紛提前上市

和我們原本印象中只負責“吃灰"的老日曆不同,這些網紅日曆雖然厚的和字典有得一拼,但裝幀精美,有科普內容、有文藝情懷,還有自己的價值觀,不僅能收藏,還是送禮的絕佳選擇。你稍稍留意的話,會發現,這些面世的日曆中,絕大多數來自出版社。

很多資深出版人透露,一來年輕人喜歡買日曆,它的利潤超過暢銷書,當然不能錯過這門生意;二來日曆書能把出版社的主打書或者特色資源傳遞出去,相比影視版權開發,自己就能操作,相對容易很多,也好玩。

比如日曆界的“超級網紅"《故宮日曆》,從2009年開始,暢銷了整整八年,去年三個月不到的時候銷量就比前一年翻了一倍。而故宮出版社《故宮日曆》的成功,無疑成了業界模仿的標杆。

被很多年輕人拿來做送禮佳品的“情詩日曆"《親愛的日曆》,出品方就是國內專注出版詩集的圖書公司楚塵文化。

“現在不是出版社做日曆太多,而是以前實在太少了。"創始人楚塵告訴我,他十多年前就有想法把詩歌做成日曆,只是那時候條件還不成熟,“出版社做日曆,比外面文創公司有天然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圖書內容資源。日曆這個形式,是個很好的紐帶,利用這個通道,可以把很多資源整合並帶出來。"

出過很多詩集的楚塵文化,去年第一次做了日曆,每天放一位作家或藝術家的故事,放一首情詩,沒想到這本《親愛的日曆》成了爆款,短短幾個月就賣了10多萬冊,其間幾次脫銷。這個數字幾乎超過了公司出版的任何一本詩集單冊銷量,讓楚塵非常驚訝。今年他們又開發了針對兒童讀詩的《童謠日曆》。

像楚塵文化這樣嘗到甜頭後繼續開發日曆的出版社一抓一大把,如商務印書館繼去年第一次出了“生肖日曆"《錦雞吉祥》後,今年又借著2018狗年主題出了《靈犬旺年》;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和河南文藝出版社也是分別第二次推出《斯飛日曆》和《箋譜日曆》……

現代出版社《一日一禪·蔡志忠日曆》行銷編輯毛昆侖回憶,“去年第一次做,時間沒把握好,拖到12月份才開賣,日曆和圖書不同,是有時效性的。今年乾脆提前到9月,首印也一口氣加到5萬冊。"

圖書界的網紅IP新寵

中信出版社的“科普工作室",今年第一次嘗試,和天文漫畫科普團隊EasyNight一起開發了《星座日曆》。

“我們最初找上EasyNight,是想約他們出書,但沒有想好怎麼做。後來在溝通中發現也許可以先用日曆的形式把EasyNight天文科普團隊想要傳遞給大家的好玩知識先分享出去。"編輯廖亦奇說。

《電影日子》的出品方“東鎮文化"是家去年在青島成立的新公司,整個團隊七八個人,都是超級電影迷,原本是想開發電影周邊,但現在是全力打磨一件產品,就是日曆。創始人iceman給出的理由是“容易操作"。

單向空間書店《單向曆》的成功,讓很多文藝連鎖書店也動了心。言幾又書店今年推出《四季禮贈》,西西弗書店推出《惜福閱歷》。“我們第一次做,還在小範圍嘗試,首批預售500本,沒想到只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下預告,幾個小時內就搶光了。"西西弗書店策劃總監胡磊說,“可見讀者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也有人覺得“燒"過了火,選擇退出

有人進去,也有人退出。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有兩款炫酷創意日曆,能像衛生紙一樣抽拉的“MONO日曆盒子"和能呈現3D月相資訊圖的“未讀·月相曆",但是今年都表示不再開發上市,成了絕版。

“MONO日曆盒子"的出版方中信出版社編輯孫履冰覺得,一款有生命力的日曆,一定以自己的核心內容取勝,年復一年出,得有扎實的內容持續力,“像我們日曆盒子,純粹靠設計感取勝,這個形式去年能大賣,今年消費者新鮮勁過了,不一定會買帳。"

而開發“未讀·月相曆"的聯合天際CEO韓志則直接認為:“市場已經飽和了,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參與競爭。打造一款好的日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和正常出一本書相比,要高得多。我覺得這個精力還不如安心做書,去開發別的專案。"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去年也出了一款《本草日曆》,但今年不打算再出,選擇了放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王旭斌判斷:“競爭太激烈了。大家對日曆的確有需求,可是現代人需要的日曆不僅僅是功能,更重要的是質感、裝幀、設計、創意。這部分投入,是非常大的。你的日曆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光知道模仿《故宮日曆》,消費者也不傻,沒有人會買帳的。"

AR視頻黑科技、數十人的團隊

不惜花上千萬打造一本日曆

今年是果殼網第四年做主打科普知識風的《物種日曆》。去年正式開售72小時內,《物種日曆》一口氣賣出了幾十萬套,銷售額超過500萬元。果殼做日曆,聽上去有點誤打誤撞。“第一年做日曆,沒想那麼多,純粹是客戶服務,為一個塗料界商家定制一本日曆。主打環保主題,所以做了城市物種日曆。"《物種日曆》總策劃趙明燁透露,“結果當時第一批做的2000本一上線,2小時就賣光了,後來又加印了2萬冊。當時是完全想不到的。"

日曆的意外火爆,讓果殼從2015年開始認真思考開發“日曆"這個IP。從最初只有一個人做項目經理,到現在成立了十幾個人的專屬團隊,背後集結了一幫專業較真的科普作者,有人專門研究路邊的野花,也有人專門研究昆蟲裡的蟑螂和臭蟲等等。

像果殼這樣,組建一支團隊來做日曆的還有很多。今年已預售20萬冊的《傳家日曆》,對外宣稱有統籌創意、內容、插畫、設計、技術5個團隊,多達50餘人打造,耗時300多天,砸下重金500萬元。

不過,500萬這個數字,在《單向曆》編輯部看來,還只是小意思,2018《單向曆》增加了AR功能,用手機上的App對準紙質日曆掃描,可以把手機中的視頻,放到電子日曆上。“我們不能透露具體成本數字,但上千萬肯定有的。"文創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塔麗娜說,“今年首印就有30萬冊,這些技術的加入,都是為了讓日曆更好玩,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都市快報記者 潘卓盈

《傳家日曆》也在還是夏天的7月就開始預售,60天賣出了大約10萬冊。按98元一本的定價算,銷售額逼近千萬元。

價格差不多百元一本,沒有現貨提前訂購,依然供不應求,因為有太多像杭州女孩優咪這樣的80後、90後年輕人。他們注重品質,標榜個性,日曆書這類文創產品,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哪怕等上幾個月,甚至半年才能用上,都在所不惜。像優咪,去年她就囤了4本日曆,《物種日曆》《故宮日曆》《聯邦走馬日曆》和朋友送的《親愛的日曆》。

10月,離2018到來還有兩個半月,但日曆市場的硝煙大戰早已白熱化。

《星座日曆》《箋譜日曆》《靈犬旺年》《斯飛日曆》《親愛的日曆》《電影日子》《一日一禪.蔡志忠日曆》《莎士比亞日曆》《嘉德日曆》《早安日曆》《國學漫畫日曆》《時光知味》《孔子文化日曆》《本草光陰·中藥養生文化日曆》《影像中國地標日曆》等等,粗略統計了下,過去一個月,市面上已有30多種日曆爆發性集中上市。接下來,10月將陸續面世的還有《讀庫日課》《聯邦走馬日曆》《詩光年日曆》《妙手回春老黃曆》《兒童與自然日曆》《紅樓夢日曆》《中華詩詞日曆》《健康日曆》等等,一夜爆賣200萬、暑期就開始提前半年預售、限購秒殺、使用AR視頻等黑科技.....各類日曆書頻頻使出大招,用“殺紅了眼"四個字來形容2018的日曆市場,一點都不過分。

去年發現太暢銷,不夠賣了

今年紛紛提前上市

和我們原本印象中只負責“吃灰"的老日曆不同,這些網紅日曆雖然厚的和字典有得一拼,但裝幀精美,有科普內容、有文藝情懷,還有自己的價值觀,不僅能收藏,還是送禮的絕佳選擇。你稍稍留意的話,會發現,這些面世的日曆中,絕大多數來自出版社。

很多資深出版人透露,一來年輕人喜歡買日曆,它的利潤超過暢銷書,當然不能錯過這門生意;二來日曆書能把出版社的主打書或者特色資源傳遞出去,相比影視版權開發,自己就能操作,相對容易很多,也好玩。

比如日曆界的“超級網紅"《故宮日曆》,從2009年開始,暢銷了整整八年,去年三個月不到的時候銷量就比前一年翻了一倍。而故宮出版社《故宮日曆》的成功,無疑成了業界模仿的標杆。

被很多年輕人拿來做送禮佳品的“情詩日曆"《親愛的日曆》,出品方就是國內專注出版詩集的圖書公司楚塵文化。

“現在不是出版社做日曆太多,而是以前實在太少了。"創始人楚塵告訴我,他十多年前就有想法把詩歌做成日曆,只是那時候條件還不成熟,“出版社做日曆,比外面文創公司有天然的優勢,就是自己的圖書內容資源。日曆這個形式,是個很好的紐帶,利用這個通道,可以把很多資源整合並帶出來。"

出過很多詩集的楚塵文化,去年第一次做了日曆,每天放一位作家或藝術家的故事,放一首情詩,沒想到這本《親愛的日曆》成了爆款,短短幾個月就賣了10多萬冊,其間幾次脫銷。這個數字幾乎超過了公司出版的任何一本詩集單冊銷量,讓楚塵非常驚訝。今年他們又開發了針對兒童讀詩的《童謠日曆》。

像楚塵文化這樣嘗到甜頭後繼續開發日曆的出版社一抓一大把,如商務印書館繼去年第一次出了“生肖日曆"《錦雞吉祥》後,今年又借著2018狗年主題出了《靈犬旺年》;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和河南文藝出版社也是分別第二次推出《斯飛日曆》和《箋譜日曆》……

現代出版社《一日一禪·蔡志忠日曆》行銷編輯毛昆侖回憶,“去年第一次做,時間沒把握好,拖到12月份才開賣,日曆和圖書不同,是有時效性的。今年乾脆提前到9月,首印也一口氣加到5萬冊。"

圖書界的網紅IP新寵

中信出版社的“科普工作室",今年第一次嘗試,和天文漫畫科普團隊EasyNight一起開發了《星座日曆》。

“我們最初找上EasyNight,是想約他們出書,但沒有想好怎麼做。後來在溝通中發現也許可以先用日曆的形式把EasyNight天文科普團隊想要傳遞給大家的好玩知識先分享出去。"編輯廖亦奇說。

《電影日子》的出品方“東鎮文化"是家去年在青島成立的新公司,整個團隊七八個人,都是超級電影迷,原本是想開發電影周邊,但現在是全力打磨一件產品,就是日曆。創始人iceman給出的理由是“容易操作"。

單向空間書店《單向曆》的成功,讓很多文藝連鎖書店也動了心。言幾又書店今年推出《四季禮贈》,西西弗書店推出《惜福閱歷》。“我們第一次做,還在小範圍嘗試,首批預售500本,沒想到只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下預告,幾個小時內就搶光了。"西西弗書店策劃總監胡磊說,“可見讀者的需求還是很大的。"

也有人覺得“燒"過了火,選擇退出

有人進去,也有人退出。去年刷爆朋友圈的有兩款炫酷創意日曆,能像衛生紙一樣抽拉的“MONO日曆盒子"和能呈現3D月相資訊圖的“未讀·月相曆",但是今年都表示不再開發上市,成了絕版。

“MONO日曆盒子"的出版方中信出版社編輯孫履冰覺得,一款有生命力的日曆,一定以自己的核心內容取勝,年復一年出,得有扎實的內容持續力,“像我們日曆盒子,純粹靠設計感取勝,這個形式去年能大賣,今年消費者新鮮勁過了,不一定會買帳。"

而開發“未讀·月相曆"的聯合天際CEO韓志則直接認為:“市場已經飽和了,我覺得沒有必要再參與競爭。打造一款好的日曆,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和正常出一本書相比,要高得多。我覺得這個精力還不如安心做書,去開發別的專案。"

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去年也出了一款《本草日曆》,但今年不打算再出,選擇了放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社長王旭斌判斷:“競爭太激烈了。大家對日曆的確有需求,可是現代人需要的日曆不僅僅是功能,更重要的是質感、裝幀、設計、創意。這部分投入,是非常大的。你的日曆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光知道模仿《故宮日曆》,消費者也不傻,沒有人會買帳的。"

AR視頻黑科技、數十人的團隊

不惜花上千萬打造一本日曆

今年是果殼網第四年做主打科普知識風的《物種日曆》。去年正式開售72小時內,《物種日曆》一口氣賣出了幾十萬套,銷售額超過500萬元。果殼做日曆,聽上去有點誤打誤撞。“第一年做日曆,沒想那麼多,純粹是客戶服務,為一個塗料界商家定制一本日曆。主打環保主題,所以做了城市物種日曆。"《物種日曆》總策劃趙明燁透露,“結果當時第一批做的2000本一上線,2小時就賣光了,後來又加印了2萬冊。當時是完全想不到的。"

日曆的意外火爆,讓果殼從2015年開始認真思考開發“日曆"這個IP。從最初只有一個人做項目經理,到現在成立了十幾個人的專屬團隊,背後集結了一幫專業較真的科普作者,有人專門研究路邊的野花,也有人專門研究昆蟲裡的蟑螂和臭蟲等等。

像果殼這樣,組建一支團隊來做日曆的還有很多。今年已預售20萬冊的《傳家日曆》,對外宣稱有統籌創意、內容、插畫、設計、技術5個團隊,多達50餘人打造,耗時300多天,砸下重金500萬元。

不過,500萬這個數字,在《單向曆》編輯部看來,還只是小意思,2018《單向曆》增加了AR功能,用手機上的App對準紙質日曆掃描,可以把手機中的視頻,放到電子日曆上。“我們不能透露具體成本數字,但上千萬肯定有的。"文創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塔麗娜說,“今年首印就有30萬冊,這些技術的加入,都是為了讓日曆更好玩,吸引年輕消費群體。"

都市快報記者 潘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