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報聚焦兩會丨《中國製造2025》秉持開放、共用精神

熱點綜述

(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陳婧

近日,

中國歐盟商會在京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產業政策對弈市場力量》研究報告,報告稱,“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措施或與市場化改革不符。並對《中國製造2025》可能引發的保護主義提出擔憂。

針對近來外界對《中國製造2025》出現一些誤讀,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苗圩在3月11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會上作出澄清,“中國製造2025”適用於所有中國境內企業,對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

苗圩表示,市場化改革是官方制定《中國製造2025》及相關政策的出發點,但同時亦需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這實際上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中國製造2025》秉持開放、共用精神

苗圩強調,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對先進技術和產品存在巨大需求,制定實施《中國製造2025》的根本目的在於加快推進中國工業轉型升級。

兩會期間,針對外界諸類質疑,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元代表、委員以及業內人士都表達了類似觀點。

他們認為,目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在此背景下,中國製造業轉型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成了緊迫之舉。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提振製造業正如德國推進工業4.0一樣,是為了提高產品品質,提升市場競爭力,使得國內外消費者享受到品質更高的產品,

這對歐盟國家亦是一種福利。“歐盟國家應當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摘掉有色眼鏡,平心靜氣地去看待。”

“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共用’的發展理念,我們推動製造業水準向中高端邁進,實際上就是踐行‘共用’精神,這個過程中中外製造業能夠互相學習,取得共贏,不存在我國對他國企業和產品的排擠。”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航宇董事長馬永勝對本報記者表示。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實施《中國製造2025》,能夠讓中國企業站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當然,平臺越高意味著競爭越激烈,這不單對中國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對外國企業來說同樣面臨著競爭,因此,一些外國企業擔心中國製造業走向中高端後與其產品會有重合,從而帶來高技術領域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這種擔心雖可以理解,但是,他們應當考慮到,越是競爭,越有合作空間,通過合作釋放更多機會,共同把蛋糕做大,產生互利共贏的效應。與其擔心競爭不如增加合作,不合作只會讓蛋糕越做越小。

“我國在最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進一步放寬了對外資准入,並且明確提出要歡迎外商投資企業加入《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實施當中。”中國貿促會消費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趙萍對本報記者表示。

此外,趙萍認為,雖然是國家發展戰略,但是《中國製造2025》在相關產品市場准入方面並沒有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所以對於歐盟各國生產產品不會因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而被排斥到中國市場之外。

正如苗圩所說,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官方一直強調加強國際雙邊、多邊交流和合作。他透露,目前中國與德國已簽署合作協定,就《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建立合作機制,並且在智慧製造標準體系建設等細分領域取得積極成效。

合力推動智慧製造走向縱深

《中國製造2025》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用了“深入實施”這樣的表述,還著重強調要“加快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應用”“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下一步,應當如何繼續推動我國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首先,在智慧製造方面,應當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做到人、機、物真正融合,以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並實現批量化定制生產。

其次,過去傳統製造業存在污染問題,今後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高效技術的開發,同時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再次,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外部挑戰,一方面要應對發達國家高端製造業回流,另一方面面臨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造成的擠壓,因此,更加需要營造支援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的環境,給企業更多空間去創新,去培育核心競爭力。

趙萍表示,應該更多地從鼓勵創新的角度去打造更加寬鬆的制度環境,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企業把研究成果產業化應用到產品的創新當中。

此外,在創新過程中要鼓勵互聯網滲透到各個行業,鼓勵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

趙萍認為,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製造2025》雖然是中國版工業4.0,但是在出臺制定相關產品的技術、標準等方面,更多地考慮了國際化程度,這樣有利於中國製造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作為軍工企業負責人,馬永勝認為,本土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大資料應用以及新業態等方面與德國等先進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且本土製造業水準參差不齊,中低端產品仍然居多,因此,政府和企業應當認識到在提升製造業水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馬永勝希望國家層面對重點領域予以扶持,特別是對大型裝備製造、精密設備製造等,加大技改和投入力度,同時,企業自身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此外,趙萍認為,雖然是國家發展戰略,但是《中國製造2025》在相關產品市場准入方面並沒有遠高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標準,所以對於歐盟各國生產產品不會因為實施《中國製造2025》而被排斥到中國市場之外。

正如苗圩所說,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官方一直強調加強國際雙邊、多邊交流和合作。他透露,目前中國與德國已簽署合作協定,就《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建立合作機制,並且在智慧製造標準體系建設等細分領域取得積極成效。

合力推動智慧製造走向縱深

《中國製造2025》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用了“深入實施”這樣的表述,還著重強調要“加快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應用”“把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主攻方向”。

下一步,應當如何繼續推動我國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蔡玲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首先,在智慧製造方面,應當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乘勢而上,推動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和製造業融合發展,做到人、機、物真正融合,以提高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並實現批量化定制生產。

其次,過去傳統製造業存在污染問題,今後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僅要注重高效技術的開發,同時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再次,近年來,我國製造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外部挑戰,一方面要應對發達國家高端製造業回流,另一方面面臨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廉價勞動力造成的擠壓,因此,更加需要營造支援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的環境,給企業更多空間去創新,去培育核心競爭力。

趙萍表示,應該更多地從鼓勵創新的角度去打造更加寬鬆的制度環境,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企業把研究成果產業化應用到產品的創新當中。

此外,在創新過程中要鼓勵互聯網滲透到各個行業,鼓勵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產業。

趙萍認為,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製造2025》雖然是中國版工業4.0,但是在出臺制定相關產品的技術、標準等方面,更多地考慮了國際化程度,這樣有利於中國製造產品走向國際市場。

作為軍工企業負責人,馬永勝認為,本土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大資料應用以及新業態等方面與德國等先進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且本土製造業水準參差不齊,中低端產品仍然居多,因此,政府和企業應當認識到在提升製造業水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企業的角度而言,馬永勝希望國家層面對重點領域予以扶持,特別是對大型裝備製造、精密設備製造等,加大技改和投入力度,同時,企業自身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