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遠離讓你“越理越窮”的四大偽理財定律!

關於理財,有句話很經(sú)典(tào):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這是一句典型的看似精闢,但卻沒什麼意義的廢話,因為它只泛泛的告訴你要做理財,不做就會受窮,而且,這句話還平白加重了人們對理財的緊迫感,

導致盲目理財的出現。

事實上,理財的門檻很低,但涉及面卻很廣,門道也很多,很多小夥伴初入理財,往往感覺無從下手。而近年來出現的很多所謂的“理財定律”,號稱能夠輕鬆解決大家的理財難題,但若照著做,結果往往不盡人意,甚至適得其反。

今天,在投資、理財領域工作7年的小金,就為大家揭穿讓你“越理越窮”的四大偽理財定律!

4321理財法則

該法則實際上是一種資產配置方法。4321理財法提倡用資產的40%去做投資,30%用於生活開銷、20%用於銀行儲蓄、10%買保險,並且這四種配置的比例是“恒定的”,也就是說,如果投資金額不足資產的40%,你就需要追加投資,以保持這種4321的配置比例。

但是,這只是一種“紙上談兵”的理論配置,

實際意義並不大。

舉例: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的小夥伴,一個月的房租就至少占了收入的10%~20%。比如在一線、二線城市,月薪到手5000塊的小白領,按4321理財法的30%為標準,那麼一個月生活開銷不能超過1500元,刨去800元房租,只剩700元。按如今一、二線城市生活水準,700塊恐怕也就勉強夠活半個月吧。

另外,該理論說用20%做儲蓄——呵呵,如果你想快速“致貧”,歡迎你把20%的資產存銀行,然後等著10年後再看,

100塊還能買點啥?拿小金本人來說吧,我目前銀行沒有一分錢銀行定期存款,並且沒有一張活期超2000元的卡。

雙10定律

雙10定律是保險銷售人員最常用的話術,該定律認為,一個家庭保險的額度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費應為家庭資產的10%——有點像上面的4321法則對吧,

小金懷疑這兩個定律是不是都是保險公司搞出來的...

注意,這裡的保額多為是壽險、重疾險、意外險等對應的保額,保費一般指的是理財型保險的保費。

首先說保費方面,如果我們計算IRR(內部收益率),那麼絕大部分理財型保險的收益率,是跑不贏銀行理財甚至銀行定期存款的。如果指望資產增值,那不如拿買保險的錢,自己去做靠譜的投資來得快。

第二,家庭保額是不是需要10倍,

往往與保費多少關係很大,而且要看家庭需要。一個不滿30歲、年收入20萬的小倆口,不一定需200萬保額的保險產品;而年收入只有5萬元的貧寒之家,投保50萬保額的保險?恐怕投保之後,基本生活都會出現問題。再說個極端的,那些億萬富翁,你讓人家把保額做到幾十億以上,有這個必要嗎?

客觀的說,商業保險對一個成熟家庭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保險能為家庭成員與家庭資產提供充足的保障。但買保險又是一門學問,絕不是簡單的套用“雙10定律”就能解決的。

負債50%定律

很多人在銀行進行商業貸款時,工作人員經常建議你:一個家庭(或個人)的負債不要超過年收入的50%,不然家庭財務狀況很容易出問題。這裡的負債,包括房貸與車貸月供、信用卡透支消費以及其他的分期與舉債。

但在實際生活中,負債50%定律不能簡單套用。舉例來說,很多信用卡達人,我們俗稱的“卡神”都是高收入、高負債生活,能刷卡的絕不花現金,但他們的生活井井有條,信用卡額度都有幾十萬,你能說他們存在債務危機嗎?

另外,我還認識一對夫妻,倆人都是公司高管,有個上小學的孩子。倆人月收入加起來至少有10萬元,目前他們房貸+車貸的月供是6萬多元——即便超過了50%的負債定律,他們每月還有大約4萬塊的生活費,一家三口活得依然滋潤。

100/80年齡定律

這個定律大意是說,人們對投資風險的承受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弱,用100或80減去你的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你當前能用於高風險投資的資金比例。比如我現在是30歲,可用于高風險投資(比如股票)的資金比例就是70%~50%。

這個理論簡直太可笑了!但凡做過投資的人都知道,用多少錢做投資,是根據你所投資品種的風險、你的資金量、你的投資經驗來決定,而不是所謂的年齡。

比如一個擁有1000萬資產的、負債為0、年齡為65歲的股票交易員,按照定律最多只能用35%的錢去做投資;但事實上,由於有充足的養老金儲備與豐富的市場經驗,他完全可以用至少50%的資金去做投資;

同理,一個擁有50萬資產的、負債為30%、年齡為25歲的城市白領,按照定律至少能用55%的錢去做投資;但事實上,由於有負債的存在,而且對投資缺乏經驗,這名25歲的城市白領要做的並不是著急投資,而是先要把事業穩定下來,以工作為重,做一些低風險的簡單理財就好。

理財與投資,真的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沒有一個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建議廣大小夥伴在做理財時,要結合自己與家庭的收入情況、負債情況、知識儲備、投資經驗甚至個人性格等方面,制定最適合自己的理財計畫,才能真正發揮理財的作用,通過理財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金投手理財 / 整理發佈

但買保險又是一門學問,絕不是簡單的套用“雙10定律”就能解決的。

負債50%定律

很多人在銀行進行商業貸款時,工作人員經常建議你:一個家庭(或個人)的負債不要超過年收入的50%,不然家庭財務狀況很容易出問題。這裡的負債,包括房貸與車貸月供、信用卡透支消費以及其他的分期與舉債。

但在實際生活中,負債50%定律不能簡單套用。舉例來說,很多信用卡達人,我們俗稱的“卡神”都是高收入、高負債生活,能刷卡的絕不花現金,但他們的生活井井有條,信用卡額度都有幾十萬,你能說他們存在債務危機嗎?

另外,我還認識一對夫妻,倆人都是公司高管,有個上小學的孩子。倆人月收入加起來至少有10萬元,目前他們房貸+車貸的月供是6萬多元——即便超過了50%的負債定律,他們每月還有大約4萬塊的生活費,一家三口活得依然滋潤。

100/80年齡定律

這個定律大意是說,人們對投資風險的承受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弱,用100或80減去你的年齡,得出的數字就是你當前能用於高風險投資的資金比例。比如我現在是30歲,可用于高風險投資(比如股票)的資金比例就是70%~50%。

這個理論簡直太可笑了!但凡做過投資的人都知道,用多少錢做投資,是根據你所投資品種的風險、你的資金量、你的投資經驗來決定,而不是所謂的年齡。

比如一個擁有1000萬資產的、負債為0、年齡為65歲的股票交易員,按照定律最多只能用35%的錢去做投資;但事實上,由於有充足的養老金儲備與豐富的市場經驗,他完全可以用至少50%的資金去做投資;

同理,一個擁有50萬資產的、負債為30%、年齡為25歲的城市白領,按照定律至少能用55%的錢去做投資;但事實上,由於有負債的存在,而且對投資缺乏經驗,這名25歲的城市白領要做的並不是著急投資,而是先要把事業穩定下來,以工作為重,做一些低風險的簡單理財就好。

理財與投資,真的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沒有一個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建議廣大小夥伴在做理財時,要結合自己與家庭的收入情況、負債情況、知識儲備、投資經驗甚至個人性格等方面,制定最適合自己的理財計畫,才能真正發揮理財的作用,通過理財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金投手理財 / 整理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