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際思想週報|娛樂大亨的病;特朗普的推特;希臘危機的內幕

哈威·韋恩斯坦的“性癮”,是心魔還是特權

自10月5日《紐約時報》曝出好萊塢電影巨鱷、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Miramax)創始人哈威·韋恩斯坦涉嫌長年性侵犯女明星與公司員工之後,安吉麗娜·朱莉、格溫妮絲·派特洛、羅絲·麥高恩、蕾雅·賽杜、裘蒂絲·哥德雷科、艾什莉·賈德、羅珊娜·阿奎特等多位明星,

先後向媒體披露曾遭到過他的性騷擾或性侵犯,在上周的好萊塢掀起一陣起底狂潮,相關新聞包攬了一周內歐美各大報刊的頭條。10月14日,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決定將哈威·韋恩斯坦正式除名。

哈威·韋恩斯坦

據美國著名八卦網站TMZ報導,哈威·韋恩斯坦在上週三赴亞利桑那州一家專業的心理康復中心,目前正在接受針對性成癮症的治療。韋恩斯坦在一份聲明中稱自己“在1960-70年代長大,那時的工作環境和現在不同”,並表示未來將求助心理治療師的説明“學習認識和戰勝心魔”。《時尚》雜誌評論稱:“他的心魔就是特權、毫無同情心、厭女症、鄙視女性貞潔和自以為獨一無二、不可戰勝。

性成癮會成為他為這些不當行為開脫的好藉口。可是,一個治療性癮的康復中心可治不好韋恩斯坦的根本問題:這位好萊塢大製作人覺得可以對任何被他當做下屬的人濫用權力。”

法新社在15日的報導《韋恩斯坦醜聞再度掀起性癮症論戰》中指出,大多數心理學家反對將性成癮列為真實的病症:“性成癮是某種人格障礙的臨床表現,

常被用作為這類不正當行為開脫的藉口。”美國洛杉磯一位心理學家兼性心理治療師霍利·里士滿(Holly Richmond)解釋說:“性成癮是不能作為一種疾病來診斷的,因為沒有足夠的臨床資料能表明它是一種精神障礙。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早在2013年就討論決定,不將性成癮列入其診斷參考手冊(DSM)。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存在‘性衝動型人格’和‘過度色☆禁☆情消費’的傾向,但這些和直接通過攻擊性行為獲取性滿足沒有關聯。
” 霍利·里士滿強調:“這是人的行為問題,而不是性本身的問題。” 在美國,有數百家診所提供性癮治療,價格在每月10000到30000美元不等,霍利·里士滿非常懷疑這類治療能有什麼實質效果:“如果一個人有毒癮,他就需要通過接受治療來戒斷,但是從生理上來說,人不會真正對色☆禁☆情有依賴性,因為並不存在因為看不到色☆禁☆情圖片而產生的戒斷症狀。
”這位心理學家批評大多數診所採取的正是這種方式來為病人戒除性癮。

著有《性癮神話》的心理學家大衛·雷(David Ley)也證實:“近40年裡,沒有一篇正式發表的臨床研究能證明這種性癮治療在改變人的性行為上有什麼積極的作用。去年在歐洲公佈的一項研究表明,接受性癮治療的病人中,90%的人患有其它嚴重的精神障礙,他們的這種性行為只能算是(其它精神疾病的)症狀,而並非病因。我們去看病,醫生的診斷不會是你打噴嚏了,而是要找到病因,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過敏。所以性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要更全面地檢視這個人。”大衛·雷進一步分析道:“哈威·韋恩斯坦是有攻擊性的性行為,但我很肯定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他一定也是葷話連篇,極其粗魯、討人厭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支配者的姿態,和性毫無關係,而是和他的個性有關。長久以來,性成癮這個概念一直被有錢有權而又自私自利的男性用來為自己不負責任的性行為辯解。”大衛·雷的這個結論也是在暗諷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曾因公開發表猥褻婦女言論視頻深陷醜聞。韋恩斯坦的肆無忌憚正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容忍甚至鼓勵權勢者對女性施暴而不必承擔後果。”

在這一輪對哈威·韋恩斯坦的報導中,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於女性的言論和態度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戈爾德曼國家政策學院院長羅伯特·萊許(Robert Reich)在美國《新聞週刊》上撰文譴責:“特朗普正在以其他的方式積極地攻擊女性:他的教育部正著力讓女大學生更難證明遭受性騷擾;他的衛生和公共服務部使婦女更難獲得避孕藥具;他提名了32名男子和一名女性作美國的州檢察長;他在2018年的聯邦財政預算要求將用於説明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資金削減掉93%。特朗普和韋恩斯坦一樣,都是性騷擾者和捕食者,但特朗普還是美國總統,這使得他對女人來說更危險。”

決定世界末日的最後一條推特

在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下,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教授米凱爾·佛埃塞(Michaël Foessel)於10月12日在法國《解放報》發表文章,引用馬克思的名言“歷史事件往往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認為“特朗普……正在把人類最大的悲劇變成一場鬧劇——靠一陣頭腦發熱,用一條140個字元以內的推特來決定世界末日”。

馬克思原本是用這句話來諷刺拿破崙三世。那位皇帝本想重振法蘭西帝國的榮光,誰想到把他叔叔在莫斯科大門口的悲劇,演成了侄子在色當開戰幾小時後被俘的鬧劇。這句話用來評價目前的核武器危機甚為貼切。米凱爾·佛埃塞的文章認為,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到冷戰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似乎就只有民用核能還讓人們感到恐懼。直到最近,這種能源可能帶來的現實的軍事風險一直被忽視,因為眾所周知沒有哪位國家領導人有這個膽量,或者說瘋勁以這樣的武器來威懾全世界。而今天核武器重歸時事新聞的頭條卻毫無嚴肅的氣氛。原子彈意味著戰爭的恐怖與末日的噩夢。只要提到它,任何一個與世無爭無憂無慮的社會都應該能意識到自己的脆弱。這場衝突讓全世界屏息以待,可笑的是更多人不是在焦慮中等待著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而是在期待著下一句精彩的“嗆聲”。

對“景觀社會”(德國學者諾貝特·埃利亞斯提出的社會學概念)最尖銳的批評者都想不到,他們對現實的最壞的估計會以如此可笑的形式來實現。景觀社會輕鬆地跨越了制度的鴻溝,唐納德·特朗普的奢華酒店與朝鮮的遊樂場相映成趣,他用來決定這個世界命運的工具也夠獨特——推特。他用那些不到140個字元的俏皮話,威脅要將“炮火與怒火”投向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已經讓國際外交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境地,染上了超現實主義色彩。

世界末日再也不是過去的樣子了,最後的審判到來,人們本該懷著慈悲與審慎反省自身。可就現在事態發展的節奏來看,人們唯一會問的問題是:特朗普在世界末日來臨的那一刻會發一句什麼推文呢?在所有現存的表情符號裡,恐怕沒有哪一個能擔此重任。在特朗普發最後一條推特時,他大概還會猶豫一下,是選氣到臉紅發飆的憤怒還是展現他贏得勝利的大笑。

說到這裡,馬克思這句話不夠用了。“歷史事件以鬧劇收場”在如今這個對核戰爭毫無危機感的世界還算不上嚴重。這說明馬克思眼裡真正嚴肅的事情(革命)還尚未到來。取代嚴肅大戲的,是這麼一場當代表演,上場的最好也不過是一條比一條更有創意的末日推特。好在推特剛剛推出了方便俏皮話愛好者們的新政策,以後要宣佈世界末日可以擴展到280個字元了。

希臘:伊索寓言與希臘危機

曾經在歐元區財長會議上為反對財政緊縮政策奮力抗爭的前希臘財政部長亞尼斯·瓦努法基斯(Yánis Varoufákis),近日出版了一本題為《成人的對話:歐洲絕密內幕》新作,這本書兌現了這位“高調”的財長在2015年7月初辭職時的承諾,當時他表示自己曾秘密錄製了歐元集團的數次非正式會談,將在未來著書揭秘。這本書中記錄了從2015年1月到辭職前的162天裡,瓦努法基斯在戰場一線所經歷的權力角逐,6個月鏖戰之後,鐵腕政策最終失敗,希臘全民公投否決了債權人救助協議,總理齊拉普斯下臺,瓦努法基斯次日辭去了財長職務。兩年後,如今56歲的經濟學教授,在書中已能夠冷眼看待當初這場戲的大多數主角,這段故事不久將被希臘獨立導演科斯塔-蓋維拉斯改編成電影。

前希臘財政部長亞尼斯·瓦努法基斯

在10月12日接受法國《解放報》的專訪中,瓦努法基斯譴責諸如“希臘人不交稅” 的日常話語具有種族主義傾向:“事實上,人們的觀念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希臘危機是一個編造出來的神話,但仍有人相信這樣的理由。在希臘,很多人比德國人更努力的工作,交比法國人更高的稅,努力地求生存,卻被指責造成了債務危機。當然有一部分希臘人在逃稅,而且與德國銀行同謀問他們借錢,是這部分人帶來了危機。要怪希臘人,第一個就該怪講寓言的伊索,是他最先創造了蟬和螞蟻這一對兒。到如今這個故事不斷重演,而且人們總覺得螞蟻住在北面,而蟬在南方。事實上,正是南北都有存在的蟬,也就是那些銀行家,造成了這場危機,並且把代價轉嫁給了南北兩邊的螞蟻們。從2008年起我就說,人們從來沒有救過希臘,他們只是在救助因為2009年國家破產而受到巨大威脅的法國和德國銀行。”

針對今天對“希臘經濟復蘇,失業率下降,有望擺脫緊縮政策束縛”的種種報導,瓦努法基斯指出:“早在2013年至2014年,這類謊言就開始高唱走出危機了。還有人發明了一個新詞叫Greek-covery用來表示Greek recovery(希臘復蘇)。然而是事實上這是希臘社會悲劇性的幾年。立陶宛同樣失業率下降得驚人,可是國家失去了近一半的居民。在希臘也是一樣,大量有活力的青年勞動力仍然流亡在外,這才是失業率下降的原因,這還不算因為絕望而徹底退出勞動力市場,或者因為遭到裁員而不得不接受兼職工作的人。可是在歐洲,經過這麼多年強制緊縮政策的失敗,資料在呈現繁榮,而人們則很絕望。”

在瓦努法基斯筆下,歐元集團被描繪得好像一個由“德國人”主宰的黑幫組織。儘管瓦努法基斯無意歸罪德國,但他認為的確是一部分德國精英在操縱市場,而法國和希臘以及其它國家的部分精英緊隨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沃爾夫岡·施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要在2015年2月時向我呼籲‘不能因為大選而改變經濟政策’了。事實就是如此,無論是奧朗德還是薩潘都從不違背施伊布勒。當時只有默克爾一個人堅決維持希臘留在歐元區。”對於馬克龍9月在雅典發表的首個以“捍衛歐洲”為主題的演講,瓦努法基斯表示了擔憂:“他說希臘的危機已經結束,甚至已經開始復興了?希臘人們聽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我過去一直拿他當朋友,可如今我不敢在希臘這麼說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而並非病因。我們去看病,醫生的診斷不會是你打噴嚏了,而是要找到病因,可能是細菌、病毒感染,也可能是過敏。所以性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們要更全面地檢視這個人。”大衛·雷進一步分析道:“哈威·韋恩斯坦是有攻擊性的性行為,但我很肯定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他一定也是葷話連篇,極其粗魯、討人厭的,總而言之這是一種支配者的姿態,和性毫無關係,而是和他的個性有關。長久以來,性成癮這個概念一直被有錢有權而又自私自利的男性用來為自己不負責任的性行為辯解。”大衛·雷的這個結論也是在暗諷美國現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就曾因公開發表猥褻婦女言論視頻深陷醜聞。韋恩斯坦的肆無忌憚正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容忍甚至鼓勵權勢者對女性施暴而不必承擔後果。”

在這一輪對哈威·韋恩斯坦的報導中,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對於女性的言論和態度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戈爾德曼國家政策學院院長羅伯特·萊許(Robert Reich)在美國《新聞週刊》上撰文譴責:“特朗普正在以其他的方式積極地攻擊女性:他的教育部正著力讓女大學生更難證明遭受性騷擾;他的衛生和公共服務部使婦女更難獲得避孕藥具;他提名了32名男子和一名女性作美國的州檢察長;他在2018年的聯邦財政預算要求將用於説明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的資金削減掉93%。特朗普和韋恩斯坦一樣,都是性騷擾者和捕食者,但特朗普還是美國總統,這使得他對女人來說更危險。”

決定世界末日的最後一條推特

在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下,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教授米凱爾·佛埃塞(Michaël Foessel)於10月12日在法國《解放報》發表文章,引用馬克思的名言“歷史事件往往重演,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認為“特朗普……正在把人類最大的悲劇變成一場鬧劇——靠一陣頭腦發熱,用一條140個字元以內的推特來決定世界末日”。

馬克思原本是用這句話來諷刺拿破崙三世。那位皇帝本想重振法蘭西帝國的榮光,誰想到把他叔叔在莫斯科大門口的悲劇,演成了侄子在色當開戰幾小時後被俘的鬧劇。這句話用來評價目前的核武器危機甚為貼切。米凱爾·佛埃塞的文章認為,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到冷戰結束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似乎就只有民用核能還讓人們感到恐懼。直到最近,這種能源可能帶來的現實的軍事風險一直被忽視,因為眾所周知沒有哪位國家領導人有這個膽量,或者說瘋勁以這樣的武器來威懾全世界。而今天核武器重歸時事新聞的頭條卻毫無嚴肅的氣氛。原子彈意味著戰爭的恐怖與末日的噩夢。只要提到它,任何一個與世無爭無憂無慮的社會都應該能意識到自己的脆弱。這場衝突讓全世界屏息以待,可笑的是更多人不是在焦慮中等待著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而是在期待著下一句精彩的“嗆聲”。

對“景觀社會”(德國學者諾貝特·埃利亞斯提出的社會學概念)最尖銳的批評者都想不到,他們對現實的最壞的估計會以如此可笑的形式來實現。景觀社會輕鬆地跨越了制度的鴻溝,唐納德·特朗普的奢華酒店與朝鮮的遊樂場相映成趣,他用來決定這個世界命運的工具也夠獨特——推特。他用那些不到140個字元的俏皮話,威脅要將“炮火與怒火”投向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已經讓國際外交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境地,染上了超現實主義色彩。

世界末日再也不是過去的樣子了,最後的審判到來,人們本該懷著慈悲與審慎反省自身。可就現在事態發展的節奏來看,人們唯一會問的問題是:特朗普在世界末日來臨的那一刻會發一句什麼推文呢?在所有現存的表情符號裡,恐怕沒有哪一個能擔此重任。在特朗普發最後一條推特時,他大概還會猶豫一下,是選氣到臉紅發飆的憤怒還是展現他贏得勝利的大笑。

說到這裡,馬克思這句話不夠用了。“歷史事件以鬧劇收場”在如今這個對核戰爭毫無危機感的世界還算不上嚴重。這說明馬克思眼裡真正嚴肅的事情(革命)還尚未到來。取代嚴肅大戲的,是這麼一場當代表演,上場的最好也不過是一條比一條更有創意的末日推特。好在推特剛剛推出了方便俏皮話愛好者們的新政策,以後要宣佈世界末日可以擴展到280個字元了。

希臘:伊索寓言與希臘危機

曾經在歐元區財長會議上為反對財政緊縮政策奮力抗爭的前希臘財政部長亞尼斯·瓦努法基斯(Yánis Varoufákis),近日出版了一本題為《成人的對話:歐洲絕密內幕》新作,這本書兌現了這位“高調”的財長在2015年7月初辭職時的承諾,當時他表示自己曾秘密錄製了歐元集團的數次非正式會談,將在未來著書揭秘。這本書中記錄了從2015年1月到辭職前的162天裡,瓦努法基斯在戰場一線所經歷的權力角逐,6個月鏖戰之後,鐵腕政策最終失敗,希臘全民公投否決了債權人救助協議,總理齊拉普斯下臺,瓦努法基斯次日辭去了財長職務。兩年後,如今56歲的經濟學教授,在書中已能夠冷眼看待當初這場戲的大多數主角,這段故事不久將被希臘獨立導演科斯塔-蓋維拉斯改編成電影。

前希臘財政部長亞尼斯·瓦努法基斯

在10月12日接受法國《解放報》的專訪中,瓦努法基斯譴責諸如“希臘人不交稅” 的日常話語具有種族主義傾向:“事實上,人們的觀念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希臘危機是一個編造出來的神話,但仍有人相信這樣的理由。在希臘,很多人比德國人更努力的工作,交比法國人更高的稅,努力地求生存,卻被指責造成了債務危機。當然有一部分希臘人在逃稅,而且與德國銀行同謀問他們借錢,是這部分人帶來了危機。要怪希臘人,第一個就該怪講寓言的伊索,是他最先創造了蟬和螞蟻這一對兒。到如今這個故事不斷重演,而且人們總覺得螞蟻住在北面,而蟬在南方。事實上,正是南北都有存在的蟬,也就是那些銀行家,造成了這場危機,並且把代價轉嫁給了南北兩邊的螞蟻們。從2008年起我就說,人們從來沒有救過希臘,他們只是在救助因為2009年國家破產而受到巨大威脅的法國和德國銀行。”

針對今天對“希臘經濟復蘇,失業率下降,有望擺脫緊縮政策束縛”的種種報導,瓦努法基斯指出:“早在2013年至2014年,這類謊言就開始高唱走出危機了。還有人發明了一個新詞叫Greek-covery用來表示Greek recovery(希臘復蘇)。然而是事實上這是希臘社會悲劇性的幾年。立陶宛同樣失業率下降得驚人,可是國家失去了近一半的居民。在希臘也是一樣,大量有活力的青年勞動力仍然流亡在外,這才是失業率下降的原因,這還不算因為絕望而徹底退出勞動力市場,或者因為遭到裁員而不得不接受兼職工作的人。可是在歐洲,經過這麼多年強制緊縮政策的失敗,資料在呈現繁榮,而人們則很絕望。”

在瓦努法基斯筆下,歐元集團被描繪得好像一個由“德國人”主宰的黑幫組織。儘管瓦努法基斯無意歸罪德國,但他認為的確是一部分德國精英在操縱市場,而法國和希臘以及其它國家的部分精英緊隨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沃爾夫岡·施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要在2015年2月時向我呼籲‘不能因為大選而改變經濟政策’了。事實就是如此,無論是奧朗德還是薩潘都從不違背施伊布勒。當時只有默克爾一個人堅決維持希臘留在歐元區。”對於馬克龍9月在雅典發表的首個以“捍衛歐洲”為主題的演講,瓦努法基斯表示了擔憂:“他說希臘的危機已經結束,甚至已經開始復興了?希臘人們聽得目瞪口呆。要知道,我過去一直拿他當朋友,可如今我不敢在希臘這麼說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