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村很窮,先來了的士師傅當村書記,又來年輕姑娘當“第一書記”

在這個邊遠貧窮的小山村

先來了個的士師傅秦文忠當書記

又來了個年輕姑娘袁琳當“第一書記”

兩位書記共築一條扶貧路

桐梓梁村悄然發生著變化......

陽春三月,利川市建南鎮桐梓梁村漫山的野櫻花盛開,

村書記秦文忠的心裡樂開了花,村民祖祖輩輩盼望的通村路剛測量完畢,通村路有了著落,他這個幹部總算給鄉親們的厚望有了交待......

桐梓梁村是建南鎮最偏遠的幾個村落之一,村子的地形圖就像一把立起來的扇子,

一條水泥路從“扇子”的邊緣圈過,村民散居在70°坡度的山脊中,村子至今沒通公路,生產物資全靠肩挑背磨,農產品賣不成錢。

土磚瓦房、崎嶇山路,窮怕了,苦怕了,山裡人年輕人外出務工見了有動車、飛機的世界就不願再回去,全村6個小組400余村民,只有100名老小留守大山。

秦文忠也是外出人員之一,10多年前,他一家老小就離開了村子。在利川城區,秦文忠開計程車掙錢,妻子幸奠菊做餐飲小生意,

一家人很快在城區買房紮根,漸漸的,親戚都在城區定居,回村的時間很少。

秦文忠在會議室

撇下妻兒回貧困村,只因“我是桐梓梁的人”

直到2014年11月,秦文忠平靜的生活起了波瀾。毫不知情他的被村民推選為村書記候選人,“要選我當書記?”建南鎮工作人員的電話嚇了他一跳。

“城裡生活得好好的,還回去當毛線個書記!一年三四千塊錢怎麼養活一家人?”得知消息,妻子幸奠菊有些生氣。

一頭是小家安逸的生活,一頭是窮困鄉親的期盼那,秦文忠面對工作站接二連三的思想工作,左右為難。作為土生土長的桐梓村人,秦文忠清楚的知道,修路、發展對於這個山村意義。

在城區生活的近幾年,精准扶貧的新聞消息他沒少看,

心中也曾夢想過自己那個山村能夠脫貧致富,“修一條路,毛坯也行,發展村民搞養殖,村民的日子應該會好過點。”

選舉結果公佈,秦文忠多了個身份——村書記。“村裡需要人做事,大家選了我,我就要回去當這個書記。”與妻子多次商量無果,一向溫和秦文忠下了狠心,丟下一句話便回村就職。

背著電飯煲,回到這個闊別10多年的地方,山村經年未變,秦文忠感到無所適從。

家裡的土磚老屋空蕩蕩沒法住人,他住在離家1公里的辦公室,沒有廚房、廁所,濕氣重被子擰得出水來,一個人的生活簡單到稀飯加黴豆腐,秦文忠在村裡一待就是2年。

去年9月,全市普降暴雨,洪災的新聞看得幸奠菊發慌,村辦公室的地理位置極易受大水侵襲。她聯繫秦文忠,怎麼也打不通電話。徹夜未眠,她第二天一大早便啟程回村,見到丈夫一切安好,她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

辦公室內部

見到黴味十足的辦公住所,感冒的秦文忠,此情此景,幸奠菊忍不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你是為那般起哦……”。

心疼丈夫,她每週一至週五留在村裡給秦文忠打下手,洗衣做飯。二人還把老屋收拾出來,把辦公室搬到自己家,群眾辦事更方便,老父親前來新砌一個灶台。週末,孩子放假,她回城照看。

全市上下精准扶貧的勢頭讓秦文忠心頭熱,精准扶貧摸底調查,整理荒廢的村務,樣樣工作一絲不苟。全村僅有10個黨員,他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唯一讓他焦心的是通村公路難建和村民增收無門。

捨下城市繁華進貧困村,只因“我是駐村第一書記”

衛計局駐村第一書記袁琳(右二)在潘順魁家走訪

今年3月初,秦文忠的夢想看到了希望,市衛計局結對幫扶桐梓梁村。市2017年優秀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員、衛計局職工袁琳成為駐村第一書記。30歲的袁琳是一位警嫂,3歲孩子的媽媽。

3月20日,袁琳正式駐村,丈夫開車送她到村裡,由於沒有住的地方,鎮政府安排她住在鄰村大王壩小學裡。小學離桐梓梁村辦公室要走至少30分鐘山路,擔心袁琳吃飯不方面,丈夫特意買了一箱速食麵給她。

“放下東西,這個妹娃就去桐梓梁村了。”小學齊老師對袁琳的工作作風點贊,學校給她騰出了一間房,校長借來一架繃子床,炊事員把自家的床架借給袁琳使用,一架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袁琳算是安下了家。

城市妹子駐村,袁林遇到意外連連,她從村辦公室回住處,途經一戶農家,一條大狗撲了出來。丟餅乾、背包都不管用,直到她滾下近2米高路坎,大狗才停止追咬。聽到哭腔尖叫,主人出來攆走大狗,她連忙爬帶滾跑回住處。

駐村兩天,袁琳和秦文忠把貧困戶走訪了個遍,全面瞭解貧困村民的狀況。1組秦緒美2年前患上嚴重產後抑鬱症,後來出現繼發性癡呆,腦萎縮、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潘學培一人照顧2歲小孩、患病妻子,每年去醫院治療,貧困的家無力支付住院生活開支,潘學培懇請袁琳幫忙想辦法,解決生活費用。

袁琳在桐梓梁村秦從付家走訪

3個小時走訪下來,她的筆記本子上寫滿了民情記錄。潘順魁,妻子離家出走,他一人撫養兩個孩子和80多歲的老母,小兒子成績優秀,教育費用需解決。73歲的秦從付,兒女均在異地安家,他獨自一人照顧83歲的啞巴舅舅,他希望能把舅舅送去福利院照料,畢竟自己年事已高,無力照看。……一個下午,袁琳走了16公里山路。

“我把這些都記下來,彙報單位領導,給單位制定幫扶措施提供調查基礎。”袁琳介紹,駐村以來,衛計局局長劉德盛基本每天都要打電話詢問情況,舉全單位的力量説明桐梓梁村脫貧。

攜手並肩摘窮帽 村民致富夢不再遙遠

今年,桐梓梁村被列入整村推進村,副市長彭必武聯繫幫扶,市衛計局結對幫扶,並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建南鎮為整村推進村計畫專案資金。桐梓梁村的修路計畫有了資金支持。

76歲的王生元是五保戶,走了大半輩子的山路,聽說盼了幾代人的公路這回真的要開始修建了,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要入土了還能看見村裡修路。”測量隊來到村裡,他自告奮勇,在海拔800至1400米的山腰上帶領工作人員測量,他手拿鐮刀走在隊伍前面,清理荊棘,動作十分麻利。

4公里通村路最早4月就可以動工,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路的事情有著落了,村民要脫貧,還要有產業支撐。市衛計局藥材專業人員劉鎮權發現桐梓村坡地利水,土壤較為肥沃,適合種植貝母。經過大家一致商議,計畫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種植貝母、山桐子200畝,引導村民利用大山優勢條件發展林下經濟,養殖土雞,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村集體陣地建設也有了規劃,在秦文忠家門前1000平米的空地上,將修建村辦公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衛生室,從村口到自家老屋,“流浪”的辦公地點終於定下了。

市委政府作後盾,幹部職工傾心幫扶,桐梓梁村民的致富路不再遙遠。

辦公室內部

見到黴味十足的辦公住所,感冒的秦文忠,此情此景,幸奠菊忍不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你是為那般起哦……”。

心疼丈夫,她每週一至週五留在村裡給秦文忠打下手,洗衣做飯。二人還把老屋收拾出來,把辦公室搬到自己家,群眾辦事更方便,老父親前來新砌一個灶台。週末,孩子放假,她回城照看。

全市上下精准扶貧的勢頭讓秦文忠心頭熱,精准扶貧摸底調查,整理荒廢的村務,樣樣工作一絲不苟。全村僅有10個黨員,他把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唯一讓他焦心的是通村公路難建和村民增收無門。

捨下城市繁華進貧困村,只因“我是駐村第一書記”

衛計局駐村第一書記袁琳(右二)在潘順魁家走訪

今年3月初,秦文忠的夢想看到了希望,市衛計局結對幫扶桐梓梁村。市2017年優秀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員、衛計局職工袁琳成為駐村第一書記。30歲的袁琳是一位警嫂,3歲孩子的媽媽。

3月20日,袁琳正式駐村,丈夫開車送她到村裡,由於沒有住的地方,鎮政府安排她住在鄰村大王壩小學裡。小學離桐梓梁村辦公室要走至少30分鐘山路,擔心袁琳吃飯不方面,丈夫特意買了一箱速食麵給她。

“放下東西,這個妹娃就去桐梓梁村了。”小學齊老師對袁琳的工作作風點贊,學校給她騰出了一間房,校長借來一架繃子床,炊事員把自家的床架借給袁琳使用,一架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袁琳算是安下了家。

城市妹子駐村,袁林遇到意外連連,她從村辦公室回住處,途經一戶農家,一條大狗撲了出來。丟餅乾、背包都不管用,直到她滾下近2米高路坎,大狗才停止追咬。聽到哭腔尖叫,主人出來攆走大狗,她連忙爬帶滾跑回住處。

駐村兩天,袁琳和秦文忠把貧困戶走訪了個遍,全面瞭解貧困村民的狀況。1組秦緒美2年前患上嚴重產後抑鬱症,後來出現繼發性癡呆,腦萎縮、精神分裂症等病症。潘學培一人照顧2歲小孩、患病妻子,每年去醫院治療,貧困的家無力支付住院生活開支,潘學培懇請袁琳幫忙想辦法,解決生活費用。

袁琳在桐梓梁村秦從付家走訪

3個小時走訪下來,她的筆記本子上寫滿了民情記錄。潘順魁,妻子離家出走,他一人撫養兩個孩子和80多歲的老母,小兒子成績優秀,教育費用需解決。73歲的秦從付,兒女均在異地安家,他獨自一人照顧83歲的啞巴舅舅,他希望能把舅舅送去福利院照料,畢竟自己年事已高,無力照看。……一個下午,袁琳走了16公里山路。

“我把這些都記下來,彙報單位領導,給單位制定幫扶措施提供調查基礎。”袁琳介紹,駐村以來,衛計局局長劉德盛基本每天都要打電話詢問情況,舉全單位的力量説明桐梓梁村脫貧。

攜手並肩摘窮帽 村民致富夢不再遙遠

今年,桐梓梁村被列入整村推進村,副市長彭必武聯繫幫扶,市衛計局結對幫扶,並派駐第一書記駐村,建南鎮為整村推進村計畫專案資金。桐梓梁村的修路計畫有了資金支持。

76歲的王生元是五保戶,走了大半輩子的山路,聽說盼了幾代人的公路這回真的要開始修建了,高興得不得了“沒想到,要入土了還能看見村裡修路。”測量隊來到村裡,他自告奮勇,在海拔800至1400米的山腰上帶領工作人員測量,他手拿鐮刀走在隊伍前面,清理荊棘,動作十分麻利。

4公里通村路最早4月就可以動工,村民們心裡樂開了花。路的事情有著落了,村民要脫貧,還要有產業支撐。市衛計局藥材專業人員劉鎮權發現桐梓村坡地利水,土壤較為肥沃,適合種植貝母。經過大家一致商議,計畫採取公司+農戶的模式,種植貝母、山桐子200畝,引導村民利用大山優勢條件發展林下經濟,養殖土雞,增加村民經濟收入。

村集體陣地建設也有了規劃,在秦文忠家門前1000平米的空地上,將修建村辦公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衛生室,從村口到自家老屋,“流浪”的辦公地點終於定下了。

市委政府作後盾,幹部職工傾心幫扶,桐梓梁村民的致富路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