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外永遠不會懂,為什麼中國人要在清明節祭祖?

德國人說: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低端價廉的勞動力,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肯定都是。而你們中國人,全世界都知道你們非常勤勞,可是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你們這一代是低端的勞動力,可是你們會為下一代受苦受累,一定會讓下一代成為精英,如此下去,將來就沒有我們德國人什麼事情了……

作者:朗博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發生宮廷鬥爭,晉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一路上僅有十來個忠心耿耿的家臣跟隨。

一路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 。有一次,重耳又累又餓,暈了過去。他有個家臣叫介子推,居然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他吃。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淚流滿面,立下誓言,他日若能當上君王,定當報答。

介子推跟著重耳整整漂泊了19個春夏秋冬。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君主,成為一代霸主晉文公,他重賞了與之同甘共苦的大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心裡當然不舒服,背起母親隱居綿山。

有人在晉文公面前提起舊事,晉文公這才想起介子推,心中有愧,派人進山尋找,無果。晉文公下令舉火燒山,逼著他出來。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後,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柳樹而死。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規定每年燒山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故名寒食節。第二年,寒食節的第二天,晉文公領著群臣,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見墳頭老柳樹死而復活,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當然這是一種傳說,清明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之說。人們在這個時節拜祭祖先,

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齋戒,以示對祖宗的崇敬。

這一傳統可上溯至西周初年,《周禮》就有暮春禁火的記錄,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後來,寒食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就成了中國人祭拜先人傳統的節日了,表現了炎黃子孫崇敬先人的民族心態。只不過晉文公把這個節日法定化了。

晉文公畫像

當人類已經步入現在文明社會,清明節中企盼保佑豐收的農耕文化色彩早已淡化,但不變的是我們對祖先的緬懷之情。

西方文化對我們的祖先崇拜甚是不解,我們為什麼不信上帝,也不信真主,非得崇拜自己的祖宗呢?

那麼我倒是要反問一句,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崇拜父輩先人呢?

當我們呱呱墜地之時,是誰在整夜不睡,把我們抱在懷裡?

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誰守護在我們身旁,伸手隨時預防我們跌倒?

當我們步入學校時,是誰為我們的成績而揪心?又是誰為我們的吃穿整天操勞?

當我們走向高考的考場,是誰在考場外備受煎熬,焦急等待?

即便我們長大了,又是誰為我們的婚事煩惱操心?

等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又是誰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

是我們的父母,是中國式的父母!也是全世界最累的父母!

中國父母太累了,自從有孩子的時刻開始,他們就開始把自己的大多精力無私奉獻給孩子。

所以,我們不崇拜自己的父母,不崇拜自己的先人,難道還會崇拜各種神明麼?

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觀念的傳入,社會上普遍出現這樣的說法:我們中國父母和爺爺奶奶太愛孩子,這樣的“溺愛”無法讓孩子成熟起來,以後能力不足,而且缺乏社會責任感。

1992年,曾有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瘋傳全中國。文章提到,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因為父母的溺愛導致生存能力嚴重缺失,暴露了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引發整個中國社會對下一代的擔憂。

但是整整25年過去了,如今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早就擔當起社會的重任。作者的擔憂非但沒有成真,反而恰恰相反,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

同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中日年輕人,長大以後表現迥然不同:

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年輕的解放軍、志願者挺身而出!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而發生洩漏事故,年輕的自衛隊卻百般拒絕接近核反應爐。當被問及“是否願參戰為國捐軀”,有些日本青年的回答卻是:“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

汶川大地震救援官兵躺在路邊小憩

在中國式父母關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無法成熟堅強起來麼?

答案是否定的,這反而正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崇拜自己的父母和先人?

因為他們無私付出,才能造就我們民族下一代的輝煌!

從德國接受中東難民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民族的蘊含巨大能量。

讓我們看“德國線上”一個旅德華人和德國人對話。

中國人問:你德國是不是傻呀,招來那麼多難民?

德國人答:我們德國需要低端的勞動力,德國生育率低,沒有人是很恐怖的。

中國人問:那還不如把中國人接過來,我們幹活勤快,無縫融合。

德國人答: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低端價廉的勞動力,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肯定都是。而你們中國人,全世界都知道你們非常勤勞,可是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你們這一代是低端的勞動力,可是你們會為下一代受苦受累,一定會讓下一代成為精英,如此下去,將來就沒有我們德國人什麼事情了……

德國人的擔憂是沒有錯的。

成千上萬的移民途徑匈牙利和奧地利抵達德國,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手舉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照片。

19世紀60年代,鴉☆禁☆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加上太平天國起義,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此時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急需大量勞工,於是千百萬中國人就被當成 “豬仔”賣到了南洋和美洲,成為所謂“契約華工”,屬於當地社會最底層的人,從事最下等的勞動,過著非人的生活。

圖為19世紀末從廈門港出發被運往海外的契約華工。

但,還沒有過上百年,第二代華人就在東南亞各國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時期,東南亞華僑為國捐錢出力。如今,東南亞的華人更是主導了當地的經濟命脈:馬來西亞10大富豪,華人獨佔8席;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統計,印尼華人約600萬,占印尼總人口的2.5%左右,控制印尼近80%財富。

如果沒有先人父輩無私的付出,華人下一代能成長起來嗎?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崇拜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身上承載著重的歷史,承載著西方人看不到的祖先崇拜的力量!

愛因斯坦1922年兩次經過中國上海,,他對當時的中國人是這樣評論的:

“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要求的低微。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

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寫出了《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書中指出:中國人祖先崇拜正是那些死氣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狀態和保證。只要逝去的幾代人仍然被中國人奉若神明,中國怎麼可能真正向前邁出一步呢?

雅瑟·亨·史密斯

這正是當時外國人看待中國人的觀點,如同螻蟻一樣麻木的中國人,對發生周圍世界如此的麻木不仁,不信仰宗教,沒有文化,但是卻熱衷於談論歷史和自己祖先,是多麼愚蠢,不可理喻,不切實際。

但是他們意識不到在卑微的軀殼之下,有一種高於生命東西的莊嚴傳承著,那就是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感!

現在很多影視劇都會出現這樣的鏡頭:帝王失去江山時,哭訴無臉見列祖列宗呀;文人失意時,哀歎有何臉再見爹娘?普通人在一事無成時,會感慨愧對兒孫!

我們中國人不是沒有宗教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宗!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著,擔負父輩和兒孫之間傳承的歷史使命,時刻記著自己身上的血統,讓這血統能夠繁衍不止,世代不息。所以,我們能夠承受苦難,所以,我們能夠忍辱負重,所以,我們能笑最後!華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延續三千年的民族,這就是我們民族性格中最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我們在清明節祭祖,就是傳承家族的血統和信念;清明節我們華夏兒女祭祀炎黃,就是繼承中國的文明和民族精神。

正是祖先的披荊斬棘、艱苦創業才有後來的昌盛繁衍,也正是有了祖先的無數次失敗與挫折的失敗和教訓,才會有今天的智慧。一代代傳承的厚重文化的積澱,無疑將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真的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在世界上屹立起來!

《世界華人週刊》也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確信世界各地的華人一定能在當地崛起!

所以,清明節,我們為什麼不祭祖?

是誰在整夜不睡,把我們抱在懷裡?

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誰守護在我們身旁,伸手隨時預防我們跌倒?

當我們步入學校時,是誰為我們的成績而揪心?又是誰為我們的吃穿整天操勞?

當我們走向高考的考場,是誰在考場外備受煎熬,焦急等待?

即便我們長大了,又是誰為我們的婚事煩惱操心?

等我們自己有了孩子,又是誰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

是我們的父母,是中國式的父母!也是全世界最累的父母!

中國父母太累了,自從有孩子的時刻開始,他們就開始把自己的大多精力無私奉獻給孩子。

所以,我們不崇拜自己的父母,不崇拜自己的先人,難道還會崇拜各種神明麼?

在上世紀80年代,隨著西方觀念的傳入,社會上普遍出現這樣的說法:我們中國父母和爺爺奶奶太愛孩子,這樣的“溺愛”無法讓孩子成熟起來,以後能力不足,而且缺乏社會責任感。

1992年,曾有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文章瘋傳全中國。文章提到,中日少年在內蒙古舉行的一次草原探險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因為父母的溺愛導致生存能力嚴重缺失,暴露了中國青少年教育中的“諸多問題”,引發整個中國社會對下一代的擔憂。

但是整整25年過去了,如今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早就擔當起社會的重任。作者的擔憂非但沒有成真,反而恰恰相反,中國已經超越了日本。

同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中日年輕人,長大以後表現迥然不同:

2008年中國汶川大地震,年輕的解放軍、志願者挺身而出!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因地震而發生洩漏事故,年輕的自衛隊卻百般拒絕接近核反應爐。當被問及“是否願參戰為國捐軀”,有些日本青年的回答卻是:“要人家為它而死的國家,就讓它滅亡好了”。

汶川大地震救援官兵躺在路邊小憩

在中國式父母關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就無法成熟堅強起來麼?

答案是否定的,這反而正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崇拜自己的父母和先人?

因為他們無私付出,才能造就我們民族下一代的輝煌!

從德國接受中東難民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我們民族的蘊含巨大能量。

讓我們看“德國線上”一個旅德華人和德國人對話。

中國人問:你德國是不是傻呀,招來那麼多難民?

德國人答:我們德國需要低端的勞動力,德國生育率低,沒有人是很恐怖的。

中國人問:那還不如把中國人接過來,我們幹活勤快,無縫融合。

德國人答:我們的國家需要的是低端價廉的勞動力,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肯定都是。而你們中國人,全世界都知道你們非常勤勞,可是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你們這一代是低端的勞動力,可是你們會為下一代受苦受累,一定會讓下一代成為精英,如此下去,將來就沒有我們德國人什麼事情了……

德國人的擔憂是沒有錯的。

成千上萬的移民途徑匈牙利和奧地利抵達德國,來自敘利亞的難民手舉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照片。

19世紀60年代,鴉☆禁☆片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加上太平天國起義,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此時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急需大量勞工,於是千百萬中國人就被當成 “豬仔”賣到了南洋和美洲,成為所謂“契約華工”,屬於當地社會最底層的人,從事最下等的勞動,過著非人的生活。

圖為19世紀末從廈門港出發被運往海外的契約華工。

但,還沒有過上百年,第二代華人就在東南亞各國發展起來。到抗日戰爭時期,東南亞華僑為國捐錢出力。如今,東南亞的華人更是主導了當地的經濟命脈:馬來西亞10大富豪,華人獨佔8席;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統計,印尼華人約600萬,占印尼總人口的2.5%左右,控制印尼近80%財富。

如果沒有先人父輩無私的付出,華人下一代能成長起來嗎?

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崇拜我們的父輩?

我們的身上承載著重的歷史,承載著西方人看不到的祖先崇拜的力量!

愛因斯坦1922年兩次經過中國上海,,他對當時的中國人是這樣評論的:

“在外表上,中國人受人注意的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對生活方式要求的低微。但他們大多數是負擔沉重的:男男女女為每日五分錢的工資天天在敲石子。他們似乎魯鈍得不理解他們命運的可怕”。

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寫出了《中國人的性格》一書。書中指出:中國人祖先崇拜正是那些死氣沉沉的保守思想的最佳狀態和保證。只要逝去的幾代人仍然被中國人奉若神明,中國怎麼可能真正向前邁出一步呢?

雅瑟·亨·史密斯

這正是當時外國人看待中國人的觀點,如同螻蟻一樣麻木的中國人,對發生周圍世界如此的麻木不仁,不信仰宗教,沒有文化,但是卻熱衷於談論歷史和自己祖先,是多麼愚蠢,不可理喻,不切實際。

但是他們意識不到在卑微的軀殼之下,有一種高於生命東西的莊嚴傳承著,那就是中國人的歷史使命感!

現在很多影視劇都會出現這樣的鏡頭:帝王失去江山時,哭訴無臉見列祖列宗呀;文人失意時,哀歎有何臉再見爹娘?普通人在一事無成時,會感慨愧對兒孫!

我們中國人不是沒有宗教信仰,我們的信仰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宗!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著,擔負父輩和兒孫之間傳承的歷史使命,時刻記著自己身上的血統,讓這血統能夠繁衍不止,世代不息。所以,我們能夠承受苦難,所以,我們能夠忍辱負重,所以,我們能笑最後!華夏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能夠延續三千年的民族,這就是我們民族性格中最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我們在清明節祭祖,就是傳承家族的血統和信念;清明節我們華夏兒女祭祀炎黃,就是繼承中國的文明和民族精神。

正是祖先的披荊斬棘、艱苦創業才有後來的昌盛繁衍,也正是有了祖先的無數次失敗與挫折的失敗和教訓,才會有今天的智慧。一代代傳承的厚重文化的積澱,無疑將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真的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在世界上屹立起來!

《世界華人週刊》也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確信世界各地的華人一定能在當地崛起!

所以,清明節,我們為什麼不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