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環首刀刀莖銘文與日本刀相似?揭秘三國環首刀的形制及歷史

三國戰刀主要承接漢代的環首刀。環首刀得名於刀柄後的環形刀首,刀柄和刀身之間一般沒有護手相隔,刀背基本平直,刀刃部分略有內弧。環首刀一直沿用到兩晉南北朝時期,

終於隋唐。

關於環首刀還有個動人的故事:據《漢書·李廣傳》記載,武帝派使節到匈奴,甫見到漢降將李陵時,由於無法直接交談,使節便目視李陵,並以手撫摸刀環,因為刀首的環與歸還的還同音,其意思是暗示李陵應當回歸祖國。

三國政府在不同時期製造了大批量的環首刀,

史籍多有記載。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蜀國曾經“處所有令,稱元造刀五萬口,皆連環及刃口”。又如“吳王孫權,以黃武五年,有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銅越炭作之,文曰大吳,小篆書。”吳國這批刀的製造量是劍的十倍,可見二者的戰場功能已經徹底轉換。再如西元275年即距離吳滅亡前五年,“晉武帝司馬炎,以咸甯元年,
造八千口刀,銘曰司馬。”由此可知取代魏國的西晉造刀數量也是不凡。

遺憾的是,三國環首刀的實物在國內保留下來的極及,刃體大多銹蝕斷裂,外裝和配飾完整者更是幾近於無。所幸在東鄰日本,尚有極少的實物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可以作為參考物。

結合這些實物和文獻的記載,仍可以瞭解到這一時期刀劍形制的大概輪廓。

三國環首刀基本延續漢刀的形制,但亦有所變化,富有時代的物點:

一、形制簡單化,普通環首刀的相關配件和裝飾儘量簡化。這是由於長年的巨大戰爭消耗所致,同時亦為節省成本,

以利快速和大規模地完成這種常規武器的製造。

二、刀身長度隨使用功能和地域的不同而出現變化。據出土文物顯示,孫吳士兵環首刀平均長度是70-90多釐米,而蜀漢是100-120釐米。這一點因證據僅為個例,不能完全肯定,但亦有相當的道理。首先蜀國重陸戰而吳國重水戰,船艦之上的格鬥,刀身過長不宜回轉;其次根據部分史料分析,蜀國的制刀技術,尤其是百煉鍛造和淬火的工藝相當高超,

這是保證長刀不易折斷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因素。相信蜀國的大規模鍛冶水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優於吳、魏兩國。1981年四川忠縣蜀漢崖墓出土的鋼鐵環首刀長度達121釐米,寬僅3.5釐米,如此狹刃長身的直身鋼鐵刀,實在鍛造不易。

三、高階佩刀的環首出現用金銀裝飾的精美圖案,以神獸為主。目前筆者雖未在國內看到三國時代墓葬出土的這類環首實物,但其存在是肯定的,僅曹植的《寶刀賦》中就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可見當時在寶刀的環首上加以裝飾並非罕見之舉。

目前存世的製作最為精良並基本被證實為中國三國時代製造的環刀實物,是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包館的一把帶有銘文的單龍紋環首大刀。此刀裝飾異常華美,環首鐵質飾 銀,環首內龍頭銅鑄鎏金。柄箍純銀質,木柄纏繞銀線。更為難得的是此刀刀背上鏨有十六字銘文“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貴高遷財物多也”不加掩飾地表現了此刀主人的志向和心願。

四、刀帶銘文的現象普遍。上面這把“富貴高遷”之刀就是一個例子,而通讀《古今刀劍錄》可以發現這種情形很常見。不僅在主君,諸侯和名將定制的刀劍上鐫有刀銘和祈福語句,就連蒲元為配備蜀漢兵士所制的五萬把環刀的刀柄上,都有七十二煉的字眼。這種在刃背鐫銘的傳統在後世時有傳承,但莖上刻字的規矩卻基本上未在中國保留下來,反而在東瀛日本,手工製作的武士刀刀莖上大多數都會有刀工名稱、畫押和製作日期。

但其存在是肯定的,僅曹植的《寶刀賦》中就提到:“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寶刀五枚,以龍、虎、熊、鳥、雀為識。”可見當時在寶刀的環首上加以裝飾並非罕見之舉。

目前存世的製作最為精良並基本被證實為中國三國時代製造的環刀實物,是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包館的一把帶有銘文的單龍紋環首大刀。此刀裝飾異常華美,環首鐵質飾 銀,環首內龍頭銅鑄鎏金。柄箍純銀質,木柄纏繞銀線。更為難得的是此刀刀背上鏨有十六字銘文“不畏也*令此刀主富貴高遷財物多也”不加掩飾地表現了此刀主人的志向和心願。

四、刀帶銘文的現象普遍。上面這把“富貴高遷”之刀就是一個例子,而通讀《古今刀劍錄》可以發現這種情形很常見。不僅在主君,諸侯和名將定制的刀劍上鐫有刀銘和祈福語句,就連蒲元為配備蜀漢兵士所制的五萬把環刀的刀柄上,都有七十二煉的字眼。這種在刃背鐫銘的傳統在後世時有傳承,但莖上刻字的規矩卻基本上未在中國保留下來,反而在東瀛日本,手工製作的武士刀刀莖上大多數都會有刀工名稱、畫押和製作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