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資本覬覦的編劇經紀:“天才捕手”的生意好不好做

見趙中凱的那天,他剛處理完一份編劇簽約合同。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經做過編劇、影視公司文學責編的他,一個月前剛入職如戲,正式成為一名編劇經紀人。

“感覺還是挺有壓力的,

現在恨不得見到每個編劇都先問’你簽約了嗎’,”趙中凱坦言。“有一個明顯體會是,儘管做過編劇和文學責編,但職位發生轉變後,在和影視公司談項目時,有些找不到職位相關的詞彙。”

不止趙中凱,所有從演員、攝影、製片人轉行進入編劇經紀的人,都在適應與摸索這一中國影視產業中長期缺位、如今忽然機遇頻現的職業。

什麼是編劇經紀?簡言之和藝人類似,編劇經紀人是負責打理編劇除寫作之外,

幾乎一切經紀事務的專業人才。簽約編劇,對接和匹配影視公司項目,對期間的談判、試筆、簽約等每個流程進行跟蹤,“對影視公司來說我們要催稿和進行品質把關,對編劇來說我們負責催款,完成多少量作品,就要打多少稿酬。”

就當不少人還在爭執這種類似“拉皮條的”的職業是否有必要存在時,娛樂資本論瞭解到,隨著中國影視工業化的成熟與行業細分,

不僅傳統編劇公司提供編劇經紀,像歪馬、如戲、劇本超市、編劇幫、雲萊塢等公司都開闢了編劇經紀服務,還有公司專門提供針對專案的劇本經紀。

相比編劇經紀人,劇本經紀人要做的事情更為複雜,“更像是製片人或者項目前端總策劃,”負責劇本包裝甚至做反向IP孵化,還能像CAA一樣解決碼盤子的事,將導演、製片人、投資公司甚至發行管道“打包”輸送影視公司。

這些瞄準行業細分領域深耕的新型經紀公司,正在獲得越來越多資本的青睞。

編劇經紀推送成功率三成,10-20%抽成是常態

“編劇經紀公司和編劇公司還是不一樣,泛泛地做這項業務的公司可能不超過20家,專門做編劇經紀和劇本交易的,不超過5家。

而整個中國具備一定寫作能力的編劇至少有上千人,對新入行的編劇,編劇經紀無疑能解決資源和圈子的匱乏問題。

“我覺得大編劇也是需要編劇經紀的,”劇本超市創始人王鶴鳴認為,“第一不是所有人都想開公司,第二編劇是創作人才,商務部分需要有經紀人完善。第三,大編劇也有壓箱底的劇本想要售出。另外活多做不過來時,我們也可以為其搭配團隊,正像是藝人的經紀人,

永遠幫你去粘合資源。”

趙中凱所在的如戲成立於2015年,現有7位編劇經紀人,“我這一個月簽了兩位編劇,差不多一個經紀人能帶8、9個編劇,再多就有點帶不過來。”趙中凱告訴小娛。

早在2011年,趙中凱就注意到了編劇與製片方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2014年,他在天津成立了自己的編劇經紀公司,但“很快發現不好做,影視公司紮堆在北京”,再加上一個人運作業務精力有限,趙中凱選擇加入了如戲團隊。

經紀人團隊內部資源是共用的,一旦拿到專案會把需求發給所有經紀人,讓每個人推薦合適編劇,以提高推薦成功幾率。每週開會交流工作進展,經紀人要向同事們介紹自己簽約的新編劇,“讓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樣出去談項目的時候,自己手裡若沒有合適的,還可以推薦其他同事的簽約編劇。”

目前,如戲簽約編劇超過200位元,服務編劇130多位元,代理原創專案超過100個。

而去年7月註冊成立公司,今年2月底開始正式運作編劇經紀業務的歪馬劇本,則是簽項目約為主。這可能和經紀人團隊規模有關,“編劇經紀團隊也就3個人,”歪馬創始人鄭鵬程介紹說,公司簽約了將近60個編劇,其中有6位編劇是全約,公司抽取分成基本上在10-20%,根據編劇的知名度浮動。

“半約的編劇只需要匹配項目,全約編劇就得深度帶。”不同階段的編劇往往需求也千差萬別,“有的希望接更多活,賺更多錢,有的堅決不接定制只接原創。成熟編劇很多專案可能就不接了,只做他感興趣的,年輕編劇需要更多成長機會,就沒有那麼挑。”

除了編劇需求,還要考慮片方預算。小娛瞭解到的行情是,有過一定衛視劇作品的編劇,“一集12-15萬之間是可以的”。鄭鵬程則透露了不同類型影視作品的劇本報價,從幾萬到上百萬不等,對編劇經紀公司而言,可能不太願意接的是網大項目,“最頂級的網大劇本也就是10萬一集,2-5萬一般,我們再拿20%傭金也沒多少,而對接片片方的精力和其他影視公司是同樣的。”

編劇經紀人是不是真能起到作用?在採訪前也有編劇向小娛吐槽,覺得部分經紀人專業性不夠,“手裡掌握的資源還沒有我多”。關於這個問題,鄭鵬程表示行業發展初期確實魚龍混雜,不過以歪馬經手的案例來看,編劇接專案往往“十活九黃”,通過經紀人推送能將成功率提升至30%左右。

幾位經紀人不約而同地談到雲萊塢,早在去年他們就搭建了線上直接對接編劇與製片方的平臺。不過問題在於,面對海量劇本推送,“如果看一個劇本不好,兩個三個也不好時,製片人就會失去耐心。”

另外,即使建立了線上聯繫,線下仍有大量的溝通成本,這要考驗經紀人的談判能力,畢竟劇本相當於未來幾千萬怎麼花的圖紙。“我們面向製片方推送劇本時是很謹慎的,看到非常適合他們需求的劇本時再推。”

如今,雲萊塢也在今年第二季度增設了編劇經紀業務,雲萊塢COO楊宇航介紹說,編劇經紀是編劇需要的一項重要服務,雲萊塢平臺上的編劇有非常強的訴求。目前團隊有十多人專注服務于編劇經紀,主要負責發現優秀編劇、評估作品,根據影視方的需求商談具體專案,進行工作推薦,職業規劃,團隊撮合與原創支持。

“我們近期成交了一部東野圭吾的作品,影視方迫切需要快速進入開發階段,雲萊塢在一個星期內撮合一個團隊,包括一線編劇、成熟編劇和新人編劇。對於一線編劇,需要雲萊塢提供與之匹配的頭部項目以及協助撮合團隊;對於成熟編劇,需要最適合的專案;對於新人編劇,需要有和大咖合作的機會;對於製片方,需要有持續穩定的編劇能保證專案的品質和推定速度。”

劇本經紀人的策略:反向孵化IP+全案包裝,劇本賣出10倍價?

編劇經紀人對於市場行情的掌控非常重要。“原創劇本在中國不是那麼好出手,尤其是編劇不太出名的時候,很多找到我們的片方都是買下了IP或者小說,需要編劇改編,”一些經紀人告訴小娛。

在劇本類型上,除了喜劇和動作、戰爭題材相對好賣之外,其實並沒有特定題材能夠長期受到青睞,市場往往容易跟風。“我們一般什麼題材都先屯著,你要什麼都有。最近要電視劇的少了,網大去年很好,最近也不好。今年網劇比較好賣,大家都開始往裡砸錢了。”

在王鶴鳴看來,編劇經紀人能夠做的還不僅如此。

在影視咖啡見到他時,小娛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新還珠格格》裡面的莊師傅麼!中戲畢業、又在北電讀研究生的王鶴鳴,拍了十五六年的戲,演過大大小小諸多角色,比如李少紅版《紅樓夢》中的薛蟠、《三國演義》中的阿斗等等。

“我其實是個自尊心特別強的人,”他回憶自己2015年創立劇本超市,初衷其實是覺得行業裡99%的導演和影視公司都缺好項目,與其被人選來選去,何不自己籠絡資源組織一個專案,“那我不就有飯吃了麼?”

當時編劇經紀在國內是新鮮行當,而王鶴鳴恰恰喜歡挑戰新事物。“這兩年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建立編劇經紀體系,做中國最大的編劇資訊庫;另一個是確立劇本交易模式。”他向小娛介紹,劇本超市的團隊在編劇經紀人之外還有劇本經紀人。

兩者的區別在於,編劇經紀人負責簽約編劇,為其找委託創作專案;劇本經紀人更像是前期製片或者專案總策劃,需要對劇本進行篩選、評估和包裝,比如設計概念海報,做專案策劃書,進行市場和預算分析,然後推送給各管道。

“影視行業的鏈條是中斷點式的,光提供劇本是不太容易成項目的。比如和導演洽談,我們可以提供50個投資公司,20個製片人,可以粘合資源,幫你解決碼盤子的問題。”

在王鶴鳴看來,如果說編劇經紀人是匹配資源,那麼劇本經紀人決定了專案可以被放大多少倍。他曾策劃過一部奇幻網劇,編劇是大學在校生,但劇本題材和概念很好。於是王鶴鳴找到一家影視公司,提供了策劃方案,推薦了導演,甚至幫忙接洽了播出平臺。

通過現金和10%的股權回報,除去付給編劇的稿酬,經紀公司在這個項目中淨賺了上百萬。通過經紀人的運作,劇本孵化的成本可以由上百萬降低到十幾萬,很考驗經紀人對項目的判斷以及運營能力。

更高級的玩法還有反向孵化IP。“為什麼原創劇本比IP難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IP有資料有粉絲,而原創劇本沒有粉絲量。但實際上IP的轉化率是很低的,我花200萬買來一個IP版權,還得再花200萬讓編劇去改。”

於是目前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劇本包裝手段,如果原創劇本品質不錯,編劇經紀公司會與出版社合作,為劇本找寫手編寫小說成書,並進行類似暢銷書的包裝運作。劇本+IP小說版權+粉絲資料的打包,“可能還會配套給你市場分析師、劇本醫生、策劃等”,這種全案型服務不僅能讓原創劇本更好售出,而且讓經紀公司和編劇收穫更多利潤分成。

看得出,劇本經紀人的決策權力和操作範圍更加靈活,可以為編劇和經紀公司爭取更多權益。王鶴鳴舉了個例子,“過去編劇只能是委託創作,作品是影視公司的,只有署名權歸編劇。我們解決的問題就是委託創作慢慢變成了著作權轉讓,就像現在的小說IP一樣,編劇是授權的甲方。現在就連很多大編劇,也依然缺乏這樣的維權意識。”

而相比編劇經紀人,劇本經紀因為後期運作複雜,抽成比例相對更高,有保底模式,也有三七或者四六分成模式,最高可能會分成50%,視具體項目而定。

編劇經紀公司多數已融資,但好經紀人比好編劇還難找

但不管怎樣,編劇經紀公司在國內逐漸有了興起勢頭,而且越來越多獲得資本青睞。

如戲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和一輪增資,歪馬和合眾睿客今年相繼完成了天使輪和A輪融資,編劇幫今年正式運作編劇經紀業務,雲萊塢則已經簽約了100多名一線編劇和成熟編劇,簽約模式上學習的是CAA的服務和收費體系。

畢業兩年後就創業的鄭鵬程,自己當過編劇,做過策劃、藝術老師,還開發過網劇,最後把目光瞄準了編劇經紀。“我本來沒想到行業會有這樣的趨勢,”他坦言,“剛開始只是覺得大家都說缺好劇本,那是不是缺少中間商的角色?後來做著做著才發現有同行。”

王鶴鳴則覺得,目前編劇經紀行業處於藍海市場,遠未到相互競爭的地步。“大家各自的優勢不一樣,有的有版權資源、編劇資源、也有的有媒體資源和影視資源,大家都在挖,才說明真的有金礦。相互借鑒參照,會使我們走得更遠。”

這些編劇經紀公司大多成立只有2、3年時間,鄭鵬程坦言歪馬仍在摸索。“好萊塢有很成熟的經紀公司,但在中國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國人普遍想當老闆,一個編劇做厲害了之後就傾向於開公司。所以編劇經紀在中國是有必要的,但它的發展形態在中國值得研究,不能確定我們未來會是什麼形態的存在。”

不過小娛也注意到,編劇經紀往往是這些公司的業務之一。編劇幫有編劇培訓,歪馬則有“歪馬劇本”的自媒體運營,劇本超市計畫聯合大編劇做“編劇界的藍翔技校”,還創立了劇本分析師機器人、劇本眾籌等;如戲成立了炎炎如戲文化傳媒公司,負責作家經紀的業務版塊,目前簽約了情何以甚、北邙等50多位元網路作家。

“除了常規的包裝推廣,如果有影視公司對作家作品感興趣,我們可以匹配合適的簽約編劇修改,這是我們正在嘗試的一種模式。”趙中凱解釋。

“編劇經紀只是雲萊塢提供的諸多服務之一,”楊宇航認為,編劇經紀更像是基礎性服務的一種升級。“此外,我們還為國內編劇提供劇本版權登記、原創劇本交易、簡歷推薦、專案(工作)參與機會、免費法務支援在內的服務,且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同時為了完善產業鏈,編劇經紀公司也會參與影視投資製作,或者至少享有出售劇本改編的影視劇的優先投資權。雲萊塢在去年成立了雲萊塢影業,王鶴鳴除了運作劇本超市背後的尚世星影,自己也有一家霍爾果斯鶴鳴東方影業。

此外劇本超市還聯合CIBN開闢了中國第一檔編劇訪談欄目《劇本堂》,“有點類似編劇界的藝術人生,邀請知名編劇從幕後走向幕前,評判當下影視圈、文化界的現狀。編劇不像演員和導演,非常接地氣和敢說,很有態度。”王鶴鳴告訴小娛,這檔欄目由CIBN全額投資並發行,目前還被一家衛視看中,想要在黃金檔網台聯動播出。

談到這個行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大家脫口而出的都是“人才欠缺”。招人往往是最頭痛的,因為沒人有過編劇經紀的經驗,而其工作性質又決定了這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才角色:既懂劇本和編劇,又瞭解影視市場的規則,“一般有這經驗的人,可能都去當製片人了”。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編劇經紀,多是從編劇、文學策劃、製片人、經紀人等影視相關行業,甚至是銷售行業轉過來的。“如戲的團隊很年輕,80、90後居多,我們掌櫃是90後。”趙中凱說,“學表演的,學錄音、特效、製片、學編劇的都有。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專業背景,都需要懂編劇,和編劇成為朋友,另外要在工作當中不斷積累經驗。”

和大家聊過後,小娛感覺編劇經紀的門檻很高,而且起步並不容易,需要有情懷、有追求的人來做。

“如果你覺得編劇有才華,跟他共事是一種榮幸,大家一起往前走的感覺蠻好的,”鄭鵬程認為。“而且一個好的經紀人,能夠帶出一個好的經紀團隊。有人說編劇經紀在中國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有人說美國怎樣怎樣,其實都是事在人為。”

本文源自娛樂資本論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經紀人團隊內部資源是共用的,一旦拿到專案會把需求發給所有經紀人,讓每個人推薦合適編劇,以提高推薦成功幾率。每週開會交流工作進展,經紀人要向同事們介紹自己簽約的新編劇,“讓大家心裡都有數,這樣出去談項目的時候,自己手裡若沒有合適的,還可以推薦其他同事的簽約編劇。”

目前,如戲簽約編劇超過200位元,服務編劇130多位元,代理原創專案超過100個。

而去年7月註冊成立公司,今年2月底開始正式運作編劇經紀業務的歪馬劇本,則是簽項目約為主。這可能和經紀人團隊規模有關,“編劇經紀團隊也就3個人,”歪馬創始人鄭鵬程介紹說,公司簽約了將近60個編劇,其中有6位編劇是全約,公司抽取分成基本上在10-20%,根據編劇的知名度浮動。

“半約的編劇只需要匹配項目,全約編劇就得深度帶。”不同階段的編劇往往需求也千差萬別,“有的希望接更多活,賺更多錢,有的堅決不接定制只接原創。成熟編劇很多專案可能就不接了,只做他感興趣的,年輕編劇需要更多成長機會,就沒有那麼挑。”

除了編劇需求,還要考慮片方預算。小娛瞭解到的行情是,有過一定衛視劇作品的編劇,“一集12-15萬之間是可以的”。鄭鵬程則透露了不同類型影視作品的劇本報價,從幾萬到上百萬不等,對編劇經紀公司而言,可能不太願意接的是網大項目,“最頂級的網大劇本也就是10萬一集,2-5萬一般,我們再拿20%傭金也沒多少,而對接片片方的精力和其他影視公司是同樣的。”

編劇經紀人是不是真能起到作用?在採訪前也有編劇向小娛吐槽,覺得部分經紀人專業性不夠,“手裡掌握的資源還沒有我多”。關於這個問題,鄭鵬程表示行業發展初期確實魚龍混雜,不過以歪馬經手的案例來看,編劇接專案往往“十活九黃”,通過經紀人推送能將成功率提升至30%左右。

幾位經紀人不約而同地談到雲萊塢,早在去年他們就搭建了線上直接對接編劇與製片方的平臺。不過問題在於,面對海量劇本推送,“如果看一個劇本不好,兩個三個也不好時,製片人就會失去耐心。”

另外,即使建立了線上聯繫,線下仍有大量的溝通成本,這要考驗經紀人的談判能力,畢竟劇本相當於未來幾千萬怎麼花的圖紙。“我們面向製片方推送劇本時是很謹慎的,看到非常適合他們需求的劇本時再推。”

如今,雲萊塢也在今年第二季度增設了編劇經紀業務,雲萊塢COO楊宇航介紹說,編劇經紀是編劇需要的一項重要服務,雲萊塢平臺上的編劇有非常強的訴求。目前團隊有十多人專注服務于編劇經紀,主要負責發現優秀編劇、評估作品,根據影視方的需求商談具體專案,進行工作推薦,職業規劃,團隊撮合與原創支持。

“我們近期成交了一部東野圭吾的作品,影視方迫切需要快速進入開發階段,雲萊塢在一個星期內撮合一個團隊,包括一線編劇、成熟編劇和新人編劇。對於一線編劇,需要雲萊塢提供與之匹配的頭部項目以及協助撮合團隊;對於成熟編劇,需要最適合的專案;對於新人編劇,需要有和大咖合作的機會;對於製片方,需要有持續穩定的編劇能保證專案的品質和推定速度。”

劇本經紀人的策略:反向孵化IP+全案包裝,劇本賣出10倍價?

編劇經紀人對於市場行情的掌控非常重要。“原創劇本在中國不是那麼好出手,尤其是編劇不太出名的時候,很多找到我們的片方都是買下了IP或者小說,需要編劇改編,”一些經紀人告訴小娛。

在劇本類型上,除了喜劇和動作、戰爭題材相對好賣之外,其實並沒有特定題材能夠長期受到青睞,市場往往容易跟風。“我們一般什麼題材都先屯著,你要什麼都有。最近要電視劇的少了,網大去年很好,最近也不好。今年網劇比較好賣,大家都開始往裡砸錢了。”

在王鶴鳴看來,編劇經紀人能夠做的還不僅如此。

在影視咖啡見到他時,小娛第一反應是,這不是《新還珠格格》裡面的莊師傅麼!中戲畢業、又在北電讀研究生的王鶴鳴,拍了十五六年的戲,演過大大小小諸多角色,比如李少紅版《紅樓夢》中的薛蟠、《三國演義》中的阿斗等等。

“我其實是個自尊心特別強的人,”他回憶自己2015年創立劇本超市,初衷其實是覺得行業裡99%的導演和影視公司都缺好項目,與其被人選來選去,何不自己籠絡資源組織一個專案,“那我不就有飯吃了麼?”

當時編劇經紀在國內是新鮮行當,而王鶴鳴恰恰喜歡挑戰新事物。“這兩年我們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建立編劇經紀體系,做中國最大的編劇資訊庫;另一個是確立劇本交易模式。”他向小娛介紹,劇本超市的團隊在編劇經紀人之外還有劇本經紀人。

兩者的區別在於,編劇經紀人負責簽約編劇,為其找委託創作專案;劇本經紀人更像是前期製片或者專案總策劃,需要對劇本進行篩選、評估和包裝,比如設計概念海報,做專案策劃書,進行市場和預算分析,然後推送給各管道。

“影視行業的鏈條是中斷點式的,光提供劇本是不太容易成項目的。比如和導演洽談,我們可以提供50個投資公司,20個製片人,可以粘合資源,幫你解決碼盤子的問題。”

在王鶴鳴看來,如果說編劇經紀人是匹配資源,那麼劇本經紀人決定了專案可以被放大多少倍。他曾策劃過一部奇幻網劇,編劇是大學在校生,但劇本題材和概念很好。於是王鶴鳴找到一家影視公司,提供了策劃方案,推薦了導演,甚至幫忙接洽了播出平臺。

通過現金和10%的股權回報,除去付給編劇的稿酬,經紀公司在這個項目中淨賺了上百萬。通過經紀人的運作,劇本孵化的成本可以由上百萬降低到十幾萬,很考驗經紀人對項目的判斷以及運營能力。

更高級的玩法還有反向孵化IP。“為什麼原創劇本比IP難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IP有資料有粉絲,而原創劇本沒有粉絲量。但實際上IP的轉化率是很低的,我花200萬買來一個IP版權,還得再花200萬讓編劇去改。”

於是目前就出現了一種新的劇本包裝手段,如果原創劇本品質不錯,編劇經紀公司會與出版社合作,為劇本找寫手編寫小說成書,並進行類似暢銷書的包裝運作。劇本+IP小說版權+粉絲資料的打包,“可能還會配套給你市場分析師、劇本醫生、策劃等”,這種全案型服務不僅能讓原創劇本更好售出,而且讓經紀公司和編劇收穫更多利潤分成。

看得出,劇本經紀人的決策權力和操作範圍更加靈活,可以為編劇和經紀公司爭取更多權益。王鶴鳴舉了個例子,“過去編劇只能是委託創作,作品是影視公司的,只有署名權歸編劇。我們解決的問題就是委託創作慢慢變成了著作權轉讓,就像現在的小說IP一樣,編劇是授權的甲方。現在就連很多大編劇,也依然缺乏這樣的維權意識。”

而相比編劇經紀人,劇本經紀因為後期運作複雜,抽成比例相對更高,有保底模式,也有三七或者四六分成模式,最高可能會分成50%,視具體項目而定。

編劇經紀公司多數已融資,但好經紀人比好編劇還難找

但不管怎樣,編劇經紀公司在國內逐漸有了興起勢頭,而且越來越多獲得資本青睞。

如戲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和一輪增資,歪馬和合眾睿客今年相繼完成了天使輪和A輪融資,編劇幫今年正式運作編劇經紀業務,雲萊塢則已經簽約了100多名一線編劇和成熟編劇,簽約模式上學習的是CAA的服務和收費體系。

畢業兩年後就創業的鄭鵬程,自己當過編劇,做過策劃、藝術老師,還開發過網劇,最後把目光瞄準了編劇經紀。“我本來沒想到行業會有這樣的趨勢,”他坦言,“剛開始只是覺得大家都說缺好劇本,那是不是缺少中間商的角色?後來做著做著才發現有同行。”

王鶴鳴則覺得,目前編劇經紀行業處於藍海市場,遠未到相互競爭的地步。“大家各自的優勢不一樣,有的有版權資源、編劇資源、也有的有媒體資源和影視資源,大家都在挖,才說明真的有金礦。相互借鑒參照,會使我們走得更遠。”

這些編劇經紀公司大多成立只有2、3年時間,鄭鵬程坦言歪馬仍在摸索。“好萊塢有很成熟的經紀公司,但在中國我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國人普遍想當老闆,一個編劇做厲害了之後就傾向於開公司。所以編劇經紀在中國是有必要的,但它的發展形態在中國值得研究,不能確定我們未來會是什麼形態的存在。”

不過小娛也注意到,編劇經紀往往是這些公司的業務之一。編劇幫有編劇培訓,歪馬則有“歪馬劇本”的自媒體運營,劇本超市計畫聯合大編劇做“編劇界的藍翔技校”,還創立了劇本分析師機器人、劇本眾籌等;如戲成立了炎炎如戲文化傳媒公司,負責作家經紀的業務版塊,目前簽約了情何以甚、北邙等50多位元網路作家。

“除了常規的包裝推廣,如果有影視公司對作家作品感興趣,我們可以匹配合適的簽約編劇修改,這是我們正在嘗試的一種模式。”趙中凱解釋。

“編劇經紀只是雲萊塢提供的諸多服務之一,”楊宇航認為,編劇經紀更像是基礎性服務的一種升級。“此外,我們還為國內編劇提供劇本版權登記、原創劇本交易、簡歷推薦、專案(工作)參與機會、免費法務支援在內的服務,且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同時為了完善產業鏈,編劇經紀公司也會參與影視投資製作,或者至少享有出售劇本改編的影視劇的優先投資權。雲萊塢在去年成立了雲萊塢影業,王鶴鳴除了運作劇本超市背後的尚世星影,自己也有一家霍爾果斯鶴鳴東方影業。

此外劇本超市還聯合CIBN開闢了中國第一檔編劇訪談欄目《劇本堂》,“有點類似編劇界的藝術人生,邀請知名編劇從幕後走向幕前,評判當下影視圈、文化界的現狀。編劇不像演員和導演,非常接地氣和敢說,很有態度。”王鶴鳴告訴小娛,這檔欄目由CIBN全額投資並發行,目前還被一家衛視看中,想要在黃金檔網台聯動播出。

談到這個行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大家脫口而出的都是“人才欠缺”。招人往往是最頭痛的,因為沒人有過編劇經紀的經驗,而其工作性質又決定了這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才角色:既懂劇本和編劇,又瞭解影視市場的規則,“一般有這經驗的人,可能都去當製片人了”。

所以目前市面上的編劇經紀,多是從編劇、文學策劃、製片人、經紀人等影視相關行業,甚至是銷售行業轉過來的。“如戲的團隊很年輕,80、90後居多,我們掌櫃是90後。”趙中凱說,“學表演的,學錄音、特效、製片、學編劇的都有。其實不管什麼樣的專業背景,都需要懂編劇,和編劇成為朋友,另外要在工作當中不斷積累經驗。”

和大家聊過後,小娛感覺編劇經紀的門檻很高,而且起步並不容易,需要有情懷、有追求的人來做。

“如果你覺得編劇有才華,跟他共事是一種榮幸,大家一起往前走的感覺蠻好的,”鄭鵬程認為。“而且一個好的經紀人,能夠帶出一個好的經紀團隊。有人說編劇經紀在中國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有人說美國怎樣怎樣,其實都是事在人為。”

本文源自娛樂資本論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