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農業部通報三季度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

農業部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三季度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

供求關係進一步改善 農產品價格總體回暖

本網訊 10月17日上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農業部市場與經濟資訊司司長唐珂就2017年第三季度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

唐珂介紹,三季度,我國農產品市場供求關係進一步改善,

糧棉油等大宗產品和肉蛋菜等鮮活產品價格總體企穩回暖。“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均值為96.56(以2015年為100),環比下降1.13個點,同比低0.22個點。“菜籃子”產品200指數為95.79,環比下降1.27個點,同比低0.3個點。當前農產品市場供給總體充足,如果不出現大範圍災害性天氣,預計近期市場價格不會出現大幅漲跌,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價格將基本平穩,鮮活農產品受週期性、季節性因素影響將以小幅波動為主。
“當前農產品市場出現的積極變化,從根本上講,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結果。”

禽類產品產能調減較大,四季度蛋價可能出現回落

在回答記者關於雞蛋價格的問題時,唐珂表示,作為今年市場關注度最高的品種之一,今年上半年雞蛋價格持續下降,8月份以後,隨著養殖戶大幅調減產能,雞蛋供應過剩的局面得到扭轉,

價格開始回升,9月份雞蛋批發市場均價為每公斤9.00元,環比漲11.3%,同比高9.9%;三季度為每公斤7.71元,環比漲42.8%,同比高3.5%。

據分析,6月份以來蛋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蛋價持續低迷,蛋雞的產能大幅調減,9月份產蛋雞存欄同比下降9.1%,雞蛋供給出現明顯的階段性偏緊。從供需基本面看,前期因持續虧損而退出蛋雞養殖的普遍為中小戶,規模養殖企業仍然保持較為充足的蛋雞存欄,

加之三季度蛋價大幅上漲刺激了養殖戶積極補欄,後期部分青年雞將轉欄進入產蛋期,市場供給偏緊的局面將會逐步改善,價格保持相對高位。預計四季度消費需求減弱,蛋價可能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提醒廣大養殖戶理性補欄,主動防範市場風險。

今年以來,禽肉價格的走勢和雞蛋類似,7月份以來禽肉價格持續上漲,漲幅較大。據農業部監測,6月份活雞和白條雞集市價分別為每公斤15.8元和16.7元,

分別比1月份跌15.9%和11.8%,從7月份開始,禽肉價格連續3個月回升,9月份活雞和白條雞集市價格分別比6月份累計上漲13.3%和10.3%。受前期價格低迷時間較長,產業主動調減產能明顯,季節性消費恢復增長等因素的影響,禽肉價格持續上漲。從前三季度的形勢看,禽肉價格總體仍明顯低於上年水準。預計四季度在生產供給趨緊的情況下,禽肉價格將總體呈小幅上漲走勢,不同品種間會有所分化,黃羽肉雞由於產能調減的力度較大,價格上漲幅度可能快于白羽肉雞。由於肉雞產能恢復週期相對較短,且禽肉消費需求總體平穩,禽肉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建議養殖戶謹慎補欄。

豬肉價格止跌回升,明年供應有保障

唐珂介紹,今年以來,豬肉價格呈持續下跌態勢,三季度豬肉供需維持緊平衡,價格止跌回升。隨著生豬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生豬產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迴旋餘地和調控能力增強,雖然三季度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逐月下降,但由於生產性能提高、出欄活重增加,豬肉供應得到了保障。從整個三季度看,豬肉批發均價為每公斤20.14元,環比跌3.6%,同比低20.2%。近期市場有所回暖,8月份豬肉價格結束了長達半年的下跌後開始回升,月均批發價每公斤為20.16元,環比漲2.0%;9月份豬肉批發價格每公斤20.49元,環比漲1.6%。

在回答記者關於豬肉市場形勢的問題時,唐珂表示,8月份豬肉價格開始止跌回升,但價格總體水準仍明顯低於上年。據農業部監測,今年1-9月豬肉集貿市場均價每公斤26.0元,同比跌12.6%;生豬每公斤15.6元,同比跌18.5%;仔豬每公斤39.0元,同比跌12.7%。豬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供給有所恢復,2017年1-8月,規模以上生豬屠宰企業屠宰量累計為14065萬頭,同比增6.7%。從後期走勢看,9月份生豬存欄同比下降6.1%,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5%,生豬產能仍處於相對低位,將對四季度豬價形成有力支撐。目前豬糧比價穩定在8:1之上,生豬養殖盈利水準較好,有利於刺激養殖戶補欄,再加上生豬生產性能提高、出欄活重增加,明年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豬價預期穩中略降,整體波動幅度不大。

夏糧市場化收購占比提升,國產大豆加工潛力有待挖掘

目前,主產區小麥收購基本結束。據農業部監測,三季度國有糧食企業小麥收購均價每百斤119.5元,同比高2.0%。由於今年小麥品質總體好于上年,市場主體收購意願較強,夏糧購銷兩旺,價格出現小幅上漲,收購進度明顯快于上年。早秈稻收購價基本穩定,國有糧食企業早秈稻收購價穩定在每百斤130元左右,同比略低2%,截至9月3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早秈稻916萬噸,同比增加57萬噸。從收購情況看,不論小麥還是早秈稻,市場化收購占比都明顯提升。

當前,東北地區的新玉米即將大量上市,今年是否存在“賣糧難”的風險?對此,唐珂表示,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改革步入第二年,市場各方都有相對明確的預期,各部門和地方都積累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有利於改革的順利推進。預計今年東北地區玉米購銷開局良好,開秤價有望高於上年。同時也要看到玉米庫存依然處於高位,下游需求尚未根本好轉,市場供求的總體寬鬆的格局沒有改變。東北糧食外運的壓力依然較大,部分偏遠地區依然存在“賣糧難”的風險。

唐珂介紹,針對今年東北秋糧收購的複雜形勢,全期國家糧食局農業部等六部門已聯合下發《關於切實做好2017年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收購工作的通知》。農業部將繼續做好玉米市場監測和形勢的研判,及時發佈相關資訊,並配合有關部門抓好落實,切實防止出現大範圍的“賣糧難”。提醒廣大玉米種植戶密切關注市場行情,儲好糧,賣好糧,特別是水分高的玉米要擇機早日銷售,避免因黴糧壞糧導致收入受損。

目前,東北大豆正在陸續上市。針對媒體關注的新豆上市以後的價格走勢問題,唐珂表示,作為東北地區調減玉米後改種的主要品種之一,大豆的種植效益直接影響到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可持續性。今年我國大豆生產呈現出“面積擴、單產升、總產增”的局面。國產大豆恢復性增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成果,有利於緩解我國大豆產不足需的局面,但產量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繼續高位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據農業部監測,東北地區新季大豆低開低走,開秤價淨糧為每斤1.9元左右,上市初期價格低於上年同期且跌速較快,後期市場走勢仍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今年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基本能夠彌補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但如果後期價格繼續下跌,今年種大豆的收益可能低於去年。不過,國產大豆蛋白含量高,食品加工潛力大,營養價值高,國產大豆消費潛力仍有待挖掘。

蔬菜價格季節性上漲,秋菜生產基本穩定

據介紹,今年菜價先跌後漲,波動頻繁。受面積增加、天氣條件好影響,7月以來蔬菜價格開始季節性上漲。9月份,農業部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批發均價每公斤3.72元,環比跌2.9%,同比低5.6%。三季度蔬菜批發均價每公斤3.7元,環比漲8.0%,同比基本持平,菠菜、生菜、萵筍、芹菜等品種漲幅較大。

唐珂表示,雖然今年菜價波動幅度相對較大,但總體符合常年季節性規律。從前三季度情況看,由於上半年跌幅較大,蔬菜價格平均水準仍比去年同期低10.3%,菜農收益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菜價偏低主要是受種植面積增加、單產水準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從後期走勢看,8月底580個蔬菜重點縣在田蔬菜面積同比持平,秋菜生產基本穩定,市場供應充足,如果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蔬菜價格將小幅波動、先降後漲。請廣大菜農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市場行情,有效防範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

不同品種間會有所分化,黃羽肉雞由於產能調減的力度較大,價格上漲幅度可能快于白羽肉雞。由於肉雞產能恢復週期相對較短,且禽肉消費需求總體平穩,禽肉價格大幅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建議養殖戶謹慎補欄。

豬肉價格止跌回升,明年供應有保障

唐珂介紹,今年以來,豬肉價格呈持續下跌態勢,三季度豬肉供需維持緊平衡,價格止跌回升。隨著生豬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生豬產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迴旋餘地和調控能力增強,雖然三季度生豬和能繁母豬存欄逐月下降,但由於生產性能提高、出欄活重增加,豬肉供應得到了保障。從整個三季度看,豬肉批發均價為每公斤20.14元,環比跌3.6%,同比低20.2%。近期市場有所回暖,8月份豬肉價格結束了長達半年的下跌後開始回升,月均批發價每公斤為20.16元,環比漲2.0%;9月份豬肉批發價格每公斤20.49元,環比漲1.6%。

在回答記者關於豬肉市場形勢的問題時,唐珂表示,8月份豬肉價格開始止跌回升,但價格總體水準仍明顯低於上年。據農業部監測,今年1-9月豬肉集貿市場均價每公斤26.0元,同比跌12.6%;生豬每公斤15.6元,同比跌18.5%;仔豬每公斤39.0元,同比跌12.7%。豬價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市場供給有所恢復,2017年1-8月,規模以上生豬屠宰企業屠宰量累計為14065萬頭,同比增6.7%。從後期走勢看,9月份生豬存欄同比下降6.1%,能繁母豬存欄同比下降5%,生豬產能仍處於相對低位,將對四季度豬價形成有力支撐。目前豬糧比價穩定在8:1之上,生豬養殖盈利水準較好,有利於刺激養殖戶補欄,再加上生豬生產性能提高、出欄活重增加,明年豬肉市場供應有保障,豬價預期穩中略降,整體波動幅度不大。

夏糧市場化收購占比提升,國產大豆加工潛力有待挖掘

目前,主產區小麥收購基本結束。據農業部監測,三季度國有糧食企業小麥收購均價每百斤119.5元,同比高2.0%。由於今年小麥品質總體好于上年,市場主體收購意願較強,夏糧購銷兩旺,價格出現小幅上漲,收購進度明顯快于上年。早秈稻收購價基本穩定,國有糧食企業早秈稻收購價穩定在每百斤130元左右,同比略低2%,截至9月30日,主產區累計收購早秈稻916萬噸,同比增加57萬噸。從收購情況看,不論小麥還是早秈稻,市場化收購占比都明顯提升。

當前,東北地區的新玉米即將大量上市,今年是否存在“賣糧難”的風險?對此,唐珂表示,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改革步入第二年,市場各方都有相對明確的預期,各部門和地方都積累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有利於改革的順利推進。預計今年東北地區玉米購銷開局良好,開秤價有望高於上年。同時也要看到玉米庫存依然處於高位,下游需求尚未根本好轉,市場供求的總體寬鬆的格局沒有改變。東北糧食外運的壓力依然較大,部分偏遠地區依然存在“賣糧難”的風險。

唐珂介紹,針對今年東北秋糧收購的複雜形勢,全期國家糧食局農業部等六部門已聯合下發《關於切實做好2017年東北地區玉米和大豆收購工作的通知》。農業部將繼續做好玉米市場監測和形勢的研判,及時發佈相關資訊,並配合有關部門抓好落實,切實防止出現大範圍的“賣糧難”。提醒廣大玉米種植戶密切關注市場行情,儲好糧,賣好糧,特別是水分高的玉米要擇機早日銷售,避免因黴糧壞糧導致收入受損。

目前,東北大豆正在陸續上市。針對媒體關注的新豆上市以後的價格走勢問題,唐珂表示,作為東北地區調減玉米後改種的主要品種之一,大豆的種植效益直接影響到種植結構調整優化的可持續性。今年我國大豆生產呈現出“面積擴、單產升、總產增”的局面。國產大豆恢復性增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成果,有利於緩解我國大豆產不足需的局面,但產量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市場價格的下行壓力。特別是今年以來,我國大豆進口繼續高位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據農業部監測,東北地區新季大豆低開低走,開秤價淨糧為每斤1.9元左右,上市初期價格低於上年同期且跌速較快,後期市場走勢仍然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今年國家在東北地區實行大豆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基本能夠彌補價格下跌帶來的損失,但如果後期價格繼續下跌,今年種大豆的收益可能低於去年。不過,國產大豆蛋白含量高,食品加工潛力大,營養價值高,國產大豆消費潛力仍有待挖掘。

蔬菜價格季節性上漲,秋菜生產基本穩定

據介紹,今年菜價先跌後漲,波動頻繁。受面積增加、天氣條件好影響,7月以來蔬菜價格開始季節性上漲。9月份,農業部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批發均價每公斤3.72元,環比跌2.9%,同比低5.6%。三季度蔬菜批發均價每公斤3.7元,環比漲8.0%,同比基本持平,菠菜、生菜、萵筍、芹菜等品種漲幅較大。

唐珂表示,雖然今年菜價波動幅度相對較大,但總體符合常年季節性規律。從前三季度情況看,由於上半年跌幅較大,蔬菜價格平均水準仍比去年同期低10.3%,菜農收益較去年有所下降。今年菜價偏低主要是受種植面積增加、單產水準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從後期走勢看,8月底580個蔬菜重點縣在田蔬菜面積同比持平,秋菜生產基本穩定,市場供應充足,如果不發生大的自然災害,蔬菜價格將小幅波動、先降後漲。請廣大菜農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市場行情,有效防範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