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是國際濱,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心安處,便是吾鄉。

在杭州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高新區(濱江),多年來GDP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這種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最終也被轉化為了改變公眾生活的源泉和動力——過去五年,

濱江區財政民生累計支出591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90%。

將“民生優先”寫入發展理念的濱江,一直有個“小目標”——打造一個心安之所。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詹敏此前表示,“我們提出‘此心安處是吾鄉’,實際上這是大多數新濱江人的期待。市民的期望,就是政府的努力方向。政府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老百姓有獲得感,最終要體現在為人服務上。”

事實上,高新區(濱江)歷年來的重點工作裡,

都有一本分量很重的“民生賬”。從城市形態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到交通體系構建、學校和醫療高品質推進等等,始終圍繞著百姓的所需、所急、所盼、所想,而百姓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伴隨一個個民生實事專案的實施,不斷得到提升。

教育強區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

五年前,高新區(濱江)提出“教育振興五年行動計畫”,意在2012到2017年五年內,投入30億元辦教育,力爭新建、擴建14所中小學校,

開辦19所幼稚園,安排不少於30億元資金用於教育事業發展,每年設立5個百萬專項資金……

五年後的今天,濱江新建擴建中小學13所、開辦幼稚園30所。這些新建的學校無論是建築外觀、空間佈局還是材質使用都讓市民點贊,而剛投入使用的錢塘實驗、濱和小學更是引人驚歎。

今年9月初投入使用的錢塘實驗小學

在軟體上,五年來共引進優秀教師1460名,在編教師總量翻一番。引進和培養省教壇新秀12名,優秀校(園)長17名,省特級教師8名,教師隊伍結構得到明顯優化。

從升學成績來看,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省一級重高和優高上線率全面超過主城區平均水準,並繼續逐年提升。

如今,已有更多學校資源彙聚濱江。

以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附屬學校為例,

今年1月正式簽約濱江,並計畫投資3.9億元,招生36個班,學生規模1800人,初一、初二、初三各12個班。

浙大教育學院院長徐小洲說,這是浙大教育學院的第一所附屬學校(浙大附中已於早年剝離),我們希望它是一所有品位的學校。

“來找我們合作辦學的人很多,我們最終選擇與濱江區政府合作,主要有以下這些原因。一,這是一所全新的學校,在學校設計、教師等等方面可以畫一個全新的藍圖。

二,濱江區的人口結構,這裡聚集了大批創新型人才,決定了其對新的教育理念可接受程度較大。三,濱江區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希望十年後打造成杭州教育最強區。我認為在這裡做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這是濱江眾多辦校熱潮中的一例,但並非是結束字元——近日召開的濱江區教育工作會議傳出消息,濱江在未來五年,將新建中小學約20所,開辦幼稚園約17所;2022年至2027年,新建中小學約9所,開辦幼稚園約16所。

第33個教師節慶祝大會

“按照浙江領先、杭州一流標準加快學校軟硬體建設,積極引進高層次師資力量,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打響‘濱江教育’品牌。”高新區(濱江)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以師資為例,濱江每年安排不少於2000萬元用於教師隊伍的引進、培育和交流,努力打造一支全市一流的名師名校長團隊。

按照規劃,濱江要用十年時間,努力打造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最優、硬體最優、師資最優、教育品質最高、教育開放度最高、人民滿意度最高”的現代化教育新格局。至2022年,初步創建成為杭州教育強區,到2027年建設成為杭州教育最強區。

杭二中白馬湖學校

而眼下的濱江,當年關於“小伢兒去哪兒上學”的公共設問早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要送孩子來此讀書。

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詹敏表示,未來,濱江教育要實現高水準上的均衡發展,建成杭城教育最強區。在濱江,“好教育過江去”已基本成為歷史,“好教育過江來”正在成為趨勢。

交通快區

交通格局的改革

給濱江市民帶來的感受最為深刻

在這個人口已超過30萬的城區,20年間的高速發展令人們驚訝——當年通過浙江第一碼頭借渡錢塘江靠岸抵達濱江的場景已很少被說起,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馬路、高架、地鐵等交通通道的陸續植入,主城往來濱江變得越來越便捷。

今年當地“兩會”期間,有關交通發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期間,將完善交通骨幹,構建交通微循環系統,形成暢通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建成地鐵4、5、6號線和望江隧道、蕭聞路,完成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和江虹路、建業路、江陵路跨鐵立交,浦沿路按城市景觀大道實施改造。

望江隧道工程“錢江號”盾構近日開始穿越錢塘江

以江南大道為例,這是很多濱江居民通勤的一條道路,建成於2004年,東起西興立交,西到錢江大橋,10公里雙向6車道幾乎貫穿整個濱江。但這兩年,江南大道也開始出現早晚高峰堵車了。家住寶龍城市廣場附近的陳先生稱,“有時候早上從家裡開到錢江三橋,20分鐘算快的。記得7年前剛搬來濱江時,開完整條江南大道,也就五六分鐘。”

這也是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上馬”的主因。濱江區城建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目前已經開工,將在西興立交(三橋)和中興立交(四橋)之間挖一條下穿隧道,預計2019年完工。

江南大道提升工程示意圖

“隧道建成後,能把目前飽和狀態的車流進行分流,前往機場或者過江的車輛,都可以走下穿隧道迅速進入各條快速路,這將極大緩解濱江未來的交通壓力。”

與此同時,在完善濱江南北交通網絡方面,翻越浙贛線的跨鐵立交將增至5座;地鐵方面,根據杭州市軌道交通一至三期建設規劃,濱江區範圍共有5條地鐵線路通過,分別為1、4、5、6、7號線,共設置地鐵車站18座,線路長約32公里。

伴隨一大波惠及民生的交通工程“襲來”,可以預見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濱江正在重新構建。

心安吾鄉

除了教育和交通方面,象徵城市煙火的一大波商業綜合體也已在濱江落地。

眼下江南大道自東向西,世茂之西湖、寶龍城、龍湖天街、星光大道等多個商業綜合體一字排開,有著24萬平方米體量的龍湖濱江天街也在日前開業迎客——可以說,曾被視作濱江發展薄弱項的商貿業,已然迎頭趕上。

9月下旬開業的龍湖天街人氣爆棚

濱江同樣有了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就在錢江四橋東西兩側,浙醫二院濱江分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簡稱浙大兒院)分立兩側,這讓濱江的居民,出門就能求醫問診。

以浙大兒院為例,其國際化進程在濱江再次提速。今年6月,浙大兒院院長舒強教授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在濱江院區的西南側,已規劃好二期專案,其中的亮點就是有國際兒童醫療中心、遠端會診中心等。

國際兒童醫療中心

舒強說,“這個國際兒童醫療中心起點和定位是醫療技術國際化,醫療服務品質化,充分改善就醫體驗。國際兒童醫療中心建成,並且通過JCI認證後,在杭的外國人和有需求的本地居民都可以有更多選擇。到時候,中外聯合會診也將成為常態。”

而在此創業多年的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施一明表示,“2003年,中控剛搬到濱江時,需要開20多輛大巴接送1000多名員工;而現在,公司擁有4000多名員工,接送大巴反而少了許多。因為他們都留在濱江生活了。”

資料顯示,過去5年,濱江共引進各類人才11.2萬人,現已擁有“國千”專家75人、“省千”專家125人、“國萬”專家10人……

這也使得街頭上的“洋面孔”越來越多,以東信社區為例,這裡大約有400多位國際友人常住,每到夜幕降臨,他們都會聚在商業街聊天,經常是英語、漢語比劃著交流。

來自印度孟買邊上一個小城鎮的Laveena,和家人在逸天廣場社區住了5年了。她說:“這裡治安特別好,馬路也很乾淨。像濱江的最美跑道,每天都會去散步,櫻花盛開的那陣子,特別美。”

2017年草莓音樂節在白馬湖成功舉辦

當地提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美好願景,反映的是一種人與城市和諧相處的關係——希望在濱江,人們能找到更多的歸屬感,安心於此。濱江,正日益成為一座讓“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

攝影 李忠 徐青青 李靖

新建中小學約9所,開辦幼稚園約16所。

第33個教師節慶祝大會

“按照浙江領先、杭州一流標準加快學校軟硬體建設,積極引進高層次師資力量,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打響‘濱江教育’品牌。”高新區(濱江)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以師資為例,濱江每年安排不少於2000萬元用於教師隊伍的引進、培育和交流,努力打造一支全市一流的名師名校長團隊。

按照規劃,濱江要用十年時間,努力打造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最優、硬體最優、師資最優、教育品質最高、教育開放度最高、人民滿意度最高”的現代化教育新格局。至2022年,初步創建成為杭州教育強區,到2027年建設成為杭州教育最強區。

杭二中白馬湖學校

而眼下的濱江,當年關於“小伢兒去哪兒上學”的公共設問早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人要送孩子來此讀書。

高新區(濱江)黨委書記詹敏表示,未來,濱江教育要實現高水準上的均衡發展,建成杭城教育最強區。在濱江,“好教育過江去”已基本成為歷史,“好教育過江來”正在成為趨勢。

交通快區

交通格局的改革

給濱江市民帶來的感受最為深刻

在這個人口已超過30萬的城區,20年間的高速發展令人們驚訝——當年通過浙江第一碼頭借渡錢塘江靠岸抵達濱江的場景已很少被說起,取而代之的是柏油馬路、高架、地鐵等交通通道的陸續植入,主城往來濱江變得越來越便捷。

今年當地“兩會”期間,有關交通發展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十三五”期間,將完善交通骨幹,構建交通微循環系統,形成暢通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建成地鐵4、5、6號線和望江隧道、蕭聞路,完成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和江虹路、建業路、江陵路跨鐵立交,浦沿路按城市景觀大道實施改造。

望江隧道工程“錢江號”盾構近日開始穿越錢塘江

以江南大道為例,這是很多濱江居民通勤的一條道路,建成於2004年,東起西興立交,西到錢江大橋,10公里雙向6車道幾乎貫穿整個濱江。但這兩年,江南大道也開始出現早晚高峰堵車了。家住寶龍城市廣場附近的陳先生稱,“有時候早上從家裡開到錢江三橋,20分鐘算快的。記得7年前剛搬來濱江時,開完整條江南大道,也就五六分鐘。”

這也是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上馬”的主因。濱江區城建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目前已經開工,將在西興立交(三橋)和中興立交(四橋)之間挖一條下穿隧道,預計2019年完工。

江南大道提升工程示意圖

“隧道建成後,能把目前飽和狀態的車流進行分流,前往機場或者過江的車輛,都可以走下穿隧道迅速進入各條快速路,這將極大緩解濱江未來的交通壓力。”

與此同時,在完善濱江南北交通網絡方面,翻越浙贛線的跨鐵立交將增至5座;地鐵方面,根據杭州市軌道交通一至三期建設規劃,濱江區範圍共有5條地鐵線路通過,分別為1、4、5、6、7號線,共設置地鐵車站18座,線路長約32公里。

伴隨一大波惠及民生的交通工程“襲來”,可以預見的是,一個四通八達的濱江正在重新構建。

心安吾鄉

除了教育和交通方面,象徵城市煙火的一大波商業綜合體也已在濱江落地。

眼下江南大道自東向西,世茂之西湖、寶龍城、龍湖天街、星光大道等多個商業綜合體一字排開,有著24萬平方米體量的龍湖濱江天街也在日前開業迎客——可以說,曾被視作濱江發展薄弱項的商貿業,已然迎頭趕上。

9月下旬開業的龍湖天街人氣爆棚

濱江同樣有了更多更好的醫療服務。就在錢江四橋東西兩側,浙醫二院濱江分院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簡稱浙大兒院)分立兩側,這讓濱江的居民,出門就能求醫問診。

以浙大兒院為例,其國際化進程在濱江再次提速。今年6月,浙大兒院院長舒強教授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在濱江院區的西南側,已規劃好二期專案,其中的亮點就是有國際兒童醫療中心、遠端會診中心等。

國際兒童醫療中心

舒強說,“這個國際兒童醫療中心起點和定位是醫療技術國際化,醫療服務品質化,充分改善就醫體驗。國際兒童醫療中心建成,並且通過JCI認證後,在杭的外國人和有需求的本地居民都可以有更多選擇。到時候,中外聯合會診也將成為常態。”

而在此創業多年的中控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施一明表示,“2003年,中控剛搬到濱江時,需要開20多輛大巴接送1000多名員工;而現在,公司擁有4000多名員工,接送大巴反而少了許多。因為他們都留在濱江生活了。”

資料顯示,過去5年,濱江共引進各類人才11.2萬人,現已擁有“國千”專家75人、“省千”專家125人、“國萬”專家10人……

這也使得街頭上的“洋面孔”越來越多,以東信社區為例,這裡大約有400多位國際友人常住,每到夜幕降臨,他們都會聚在商業街聊天,經常是英語、漢語比劃著交流。

來自印度孟買邊上一個小城鎮的Laveena,和家人在逸天廣場社區住了5年了。她說:“這裡治安特別好,馬路也很乾淨。像濱江的最美跑道,每天都會去散步,櫻花盛開的那陣子,特別美。”

2017年草莓音樂節在白馬湖成功舉辦

當地提出“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美好願景,反映的是一種人與城市和諧相處的關係——希望在濱江,人們能找到更多的歸屬感,安心於此。濱江,正日益成為一座讓“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

攝影 李忠 徐青青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