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彩盤點|《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插上翅膀》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這檔面向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的全新的科普益智節目,

採用系列化方式構建比賽內容,讓每期節目既是青春飛揚的智慧賽場,又是深入探究和展示某一科學領域內容的大型專題科普盛宴。

從古至今,人們就對飛行非常渴望,中國可以說是最早製造出飛行器的國家,火箭、孔明燈、風箏、竹蜻蜓,應該是最初承載著人類夢想的飛行器。它們的發明,也成為後來人們製造航空飛行器最重要的靈感來源。

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人類“插上翅膀”的過程!

大自然並沒有賦予人類飛行的本領,但從動物的身上,我們或許能夠找到飛行的秘訣。鳥類的翅膀上長有長長的飛羽,當翅膀展開時,每根飛羽都略有旋轉能力,能巧妙地推動空氣,改變氣流,展翅飛翔。

除了鳥兒,還有一些動物具有飛翔的本領。昆蟲發達的胸部肌肉為它們提供飛行的動力。

你知道,蜻蜓和蚊子,

誰飛得更快嗎?

答案是蜻蜓飛得最快哦!為什麼昆蟲的飛行能力超過鳥?因為昆蟲的進化歷史更久遠,時間長,在自然選擇過程當中逐漸進化出完善、超強的飛行能力。恐龍時代之前,就已經有蜻蜓存在了,蜻蜓的飛行本領,在昆蟲世界裡是第一名。有一種蜻蜓個頭特別大,

全身青綠色,叫做馬大頭,俗稱綠青哥,一天內能吃近1000只小飛蟲。一隻蜻蜒能在1個小時內吃掉4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所以它要有比蒼蠅和蚊子都更為高強的飛行能力才能做到。蜻蜓的飛行秘訣:肌肉、翅膀、複眼。

現在坐飛機出行可以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可以買張飛機票就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飛行,甚至可以跨越大洋,飛到地球的另一側去探親訪友、遊玩。

你知道,

飛機是如何“刹車”的嗎?

飛機降落時,在落地前飛行員會收小油門,降低空速,同時放下襟翼,增加升力,保障飛機以低速狀態平穩下降。在接地後,飛機會啟動發動機反推裝置(也就是逆噴機構),把發動機推力調整到向後,同時把擾流板打開到最大角度,增加阻力,把飛機速度迅速降下來。

風箏是世界最早的航空器,放飛兩隻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風箏,

哪只風箏飛得更高?

大風箏面積大,兜風,獲得的升力大,飛得高。在兩隻風箏的引線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當飛到一定高度時,小風箏受到的升力不足以克服引線和風箏自身的重力,因此無法飛得更高。

風箏的升限跟翼載荷有關:大、小風箏剛開始上升時,翼載荷是一樣的,飛得越高,線越長、就越重,小的風箏翼載荷越大,也就飛不高了。相反,大的風箏翼載荷越小,飛得越高。

短短一個世紀,飛上藍天已經不再成為人類的夢想。

波音787,是首架超遠端中型客機,航程達15700千米。採用大量新型複合材料建造,飛機自重大大減輕,從而大幅降低了燃料消耗,提高了運營效益,機上的一些新技術給乘客帶來了許多新奇的體驗,飛機的舷窗玻璃不再有遮光板,乘客可以根據需要,使用按鈕調整玻璃的透明度。

乘坐飛機時,我們可以通過舷窗看到窗外的風景,

你知道,飛機窗戶為什麼是圓的嗎?

飛機舷窗設計帶有弧度,是為了減少應力集中,增加結構強度,防止內外壓力變化引起的金屬疲勞損傷。

國產運載能力最強的飛機是誰?

大型運輸機運20、大型客機C919和大型水陸兩栖飛機AG600是我國三大飛機計畫,運力最強的是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戰略軍用大型運輸機,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簡稱:西飛)為主製造,並於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

關於:我有一個飛行夢

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自由地翱翔於天際,這可能是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做得最長久的一個夢。

“異想天開”環節中,選手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展開科學暢想。關於“演講”這一形式和“我有一個飛行夢”的主題,我們的嘉賓這樣說:

中央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陳志峰: 這不單單是演講,在我們日常學習、工作中也一樣,你的思想,你的感受,你的一切是通過語言傳達給別人的,如果想的都很好,就是傳達不出去,那麼成功的機率就減少了一半,能夠通過語言把想法準確地,有感染力地告訴對方,讓別人能夠理解接受,這是一門功課。

《空軍航空》雜誌副編審——傅前哨:要想瞭解更多航空知識,還要依靠平時更多的學習,除了學好數理化之外,要想今後成為一個科學家或者工程師就必須拓展知識面。

《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穿上一件輕薄的衣服就能夠實現飛行,這個想法絕對是只有在兩千年前的古人這麼想過,今天實際上我們熟讀物理學或者說航空工程學的人已經不會再這麼想了,因為我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無法實現這樣的能力,但我們必須要鼓勵青少年敢於暢想遙遠的未來,這是我們科學的未來方向。

關於“插上翅膀”你有什麼好的設想?歡迎來和我們交流哦!

更多精彩,繼續關注科教頻道明晚20:07《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日行八萬里》。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

播出時間:10月15-27日 20:07

監製/張廣義 主編/劉銘 黃麗君

風箏是世界最早的航空器,放飛兩隻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風箏,

哪只風箏飛得更高?

大風箏面積大,兜風,獲得的升力大,飛得高。在兩隻風箏的引線重量相同的情況下,當飛到一定高度時,小風箏受到的升力不足以克服引線和風箏自身的重力,因此無法飛得更高。

風箏的升限跟翼載荷有關:大、小風箏剛開始上升時,翼載荷是一樣的,飛得越高,線越長、就越重,小的風箏翼載荷越大,也就飛不高了。相反,大的風箏翼載荷越小,飛得越高。

短短一個世紀,飛上藍天已經不再成為人類的夢想。

波音787,是首架超遠端中型客機,航程達15700千米。採用大量新型複合材料建造,飛機自重大大減輕,從而大幅降低了燃料消耗,提高了運營效益,機上的一些新技術給乘客帶來了許多新奇的體驗,飛機的舷窗玻璃不再有遮光板,乘客可以根據需要,使用按鈕調整玻璃的透明度。

乘坐飛機時,我們可以通過舷窗看到窗外的風景,

你知道,飛機窗戶為什麼是圓的嗎?

飛機舷窗設計帶有弧度,是為了減少應力集中,增加結構強度,防止內外壓力變化引起的金屬疲勞損傷。

國產運載能力最強的飛機是誰?

大型運輸機運20、大型客機C919和大型水陸兩栖飛機AG600是我國三大飛機計畫,運力最強的是運20,是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戰略軍用大型運輸機,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設計、西安飛機工業集團(簡稱:西飛)為主製造,並於2013年1月26日首飛成功。

關於:我有一個飛行夢

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自由地翱翔於天際,這可能是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做得最長久的一個夢。

“異想天開”環節中,選手們充分發揮了想像力,展開科學暢想。關於“演講”這一形式和“我有一個飛行夢”的主題,我們的嘉賓這樣說:

中央電視臺資深節目主持人——陳志峰: 這不單單是演講,在我們日常學習、工作中也一樣,你的思想,你的感受,你的一切是通過語言傳達給別人的,如果想的都很好,就是傳達不出去,那麼成功的機率就減少了一半,能夠通過語言把想法準確地,有感染力地告訴對方,讓別人能夠理解接受,這是一門功課。

《空軍航空》雜誌副編審——傅前哨:要想瞭解更多航空知識,還要依靠平時更多的學習,除了學好數理化之外,要想今後成為一個科學家或者工程師就必須拓展知識面。

《航空知識》雜誌主編——王亞男:穿上一件輕薄的衣服就能夠實現飛行,這個想法絕對是只有在兩千年前的古人這麼想過,今天實際上我們熟讀物理學或者說航空工程學的人已經不會再這麼想了,因為我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無法實現這樣的能力,但我們必須要鼓勵青少年敢於暢想遙遠的未來,這是我們科學的未來方向。

關於“插上翅膀”你有什麼好的設想?歡迎來和我們交流哦!

更多精彩,繼續關注科教頻道明晚20:07《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日行八萬里》。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

播出時間:10月15-27日 20:07

監製/張廣義 主編/劉銘 黃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