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史」文物“雜說”(三)

長城

文/劉建國

中國歷代長城全長達1270O多公里,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修築遠在春秋就開始了。當時的諸侯各國為互相防禦自保,在各自邊界修建城牆(堡,塞,障)。實際上還稱不上長城,只是一道劃地為界的邊界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北方匈奴,將其他諸候國的城牆和本國的城牆一段一段連結起來,長度達到一萬多華里,號稱"萬里長城"。此後漢及各代均有修築。特別是明朝,進行了更大規模的修築。

在內蒙地區,長城長度7570公里,全區12盟市均有分佈。在102個旗縣裡,有76個旗縣有長城分佈。其中呼市9旗縣除托縣外都有分佈。但近年來調查,托縣也發現了長城相關遺存,如烽火臺,只是年代仍需進一步考證。

目前所知,呼市地區最早的長城是戰國趙長城,亦稱趙北長城。

而內蒙古長城具有歷史長,朝代多,里程長的特點。說他歷史長,從春秋戰國至明代二千多年中幾乎沒有停止過修築。時代包含戰國燕,趙,秦,西漢,東漢,北魏,隋,北宋,西夏,金,明。在呼市地區,有趙,秦,西漢,北魏,隋,西夏,金,明等。里程達七千多公里。

分佈于賽罕區,

新城區,土左旗的戰國趙北長城,是內蒙古境內保存時代最早的長城。

趙北長城由趙武靈王在位所修。此君是位敢於革新並極力推行民族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君主。他力排眾議,向胡人學習,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建雲中,雁門,代三郡,築趙長城。但他晚年死的很慘,被繼位的趙惠文王幽禁餓死。

和林縣清水河縣分佈有明長城,而清水河明長城代表了內蒙古地區明長城的精華。

武川縣是多條長成的彙聚之地,即北魏六鎮長城北線,金界壕的西部止點,也是漢外長城南線,北線的東部起點,還有秦漢長城東西橫貫縣城南部

隋長城在清水河縣境只有史書有記載。據文獻記載主要分佈托縣,和林和清水河境內,但至今尚未發現地面遺跡。關於隋長城是否存在,目前業內爭議頗多。甚至有一句戲稱在業內頗流行:隋長城只是一個傳說。還有學者根據歷代長城調查結果,總結了十五個字:史書有記載,地表無遺跡,調查未發現。

萬里長城以春秋開始,伴隨中國長達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行進。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煌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疆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還有學者根據歷代長城調查結果,總結了十五個字:史書有記載,地表無遺跡,調查未發現。

萬里長城以春秋開始,伴隨中國長達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行進。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煌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疆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