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史」文物“雜說”(六)——明代邊牆的“關”和“樓”

明代邊牆的“關”和“樓”

文/劉建國

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沿邊關城,墩樓無數。而最為著名即為山海關,嘉峪關和代州的鼓樓。

山海關古稱榆關,又名臨閭關,於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徐達奉旨所修,距今六百餘年。山海關自古為軍事重鎮,明末女將軍秦良玉,武舉吳三桂等鎮守過此關。

山海關是以城為關,

城池與牆體相連為特點,城周長6公里,是一座小城,卻堪稱"天下第一關"。而關城之匾為明代書法家蕭顯所書,亦稱古今巨作。據說"一"字不是寫上去而是將毛筆拋上空中點上去的。

(山海關關城)

山海關之名據說是由朱元璋所賜。說是皇帝一日命大將徐達,

軍師劉伯溫出京城以北邊地找一地方圍城設防,用兩年時間完工。

徐達,劉伯溫領旨出京來到山海關這個地方,徐達一眼看中便連聲說好地方,好戰場。於是二人做方案繪圖紙,報送朝廷。朝廷准奏,拔款動工,用時一年零八月竣工。一日早朝,朱元璋問劉伯溫,城池築成,可曾命名?當時築城只是奉旨,未讓命名。軍師道,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今渤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

萬歲聖明,請恩示。朱元璋說,就叫三海關吧。以後,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等大將的兒子先後來到三海關駐守,並定居安家。其後代在山海關修了徐達廟,胡家墳和常家墳,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1991年,山海關長城博物館建成,占地一點二公頃,與北京八達嶺長城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並稱我國三大長城主題博物館。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館名。

(嘉峪關)

嘉峪關是明長城的西端點,

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經168年才告完工,距今六百四十餘年,比山海關早建了九年。由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於此而建關城。

嘉峪關從漢代起便被兵家所重視,派兵駐守。時稱"玉石障"。唐朝至五代開始大規模擴建修築,逐成重要關口,時稱"天門關"。明洪武年間重又大築。幾番修茸經近二百年完成。此關在建築時巧用地形,精心構造,氣勢巍峨,故稱"天下第一雄關"。這裡也是通往中亞,歐洲進行貿易交流的必經隘口。

東西兩關之外的"樓"指山西代縣鼓樓,矗立於雁門關下代縣城中。代縣為州所治地,明洪武三年(1370),代縣境內的一些舊軍閥策動叛亂,明廷派唐勝宗,陸仲亨二將來此平叛。平叛後唐,陸二將於洪武七年主持修築城池樓閣。因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臺初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同時也帶有紀念平叛成功之意。

(代縣鼓樓)

初建時邊靖樓只有十米,樓分七楹,一百年後的成化七年(1471)遭大火焚毀。是天火還是奸人縱火,無歷史記載。成化十二年當地官民重又募資修建,在原樓基礎上有所擴展,樓高達到40來。樓閣三面懸匾,正面"雁門第一關",兩側為"聲聞四達,威鎮三關"。民間有"代州的鼓樓應縣塔,正定府(河北)的大菩薩"俗語,可見其雄偉。就連羅哲文先生登上此樓都歎曰:"華北第一樓,萬里長城第一樓"!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

這裡也是通往中亞,歐洲進行貿易交流的必經隘口。

東西兩關之外的"樓"指山西代縣鼓樓,矗立於雁門關下代縣城中。代縣為州所治地,明洪武三年(1370),代縣境內的一些舊軍閥策動叛亂,明廷派唐勝宗,陸仲亨二將來此平叛。平叛後唐,陸二將於洪武七年主持修築城池樓閣。因當時的代縣城還不是州城,所以這座樓臺初名為邊靖樓,意思是守衛北邊,使之安寧。同時也帶有紀念平叛成功之意。

(代縣鼓樓)

初建時邊靖樓只有十米,樓分七楹,一百年後的成化七年(1471)遭大火焚毀。是天火還是奸人縱火,無歷史記載。成化十二年當地官民重又募資修建,在原樓基礎上有所擴展,樓高達到40來。樓閣三面懸匾,正面"雁門第一關",兩側為"聲聞四達,威鎮三關"。民間有"代州的鼓樓應縣塔,正定府(河北)的大菩薩"俗語,可見其雄偉。就連羅哲文先生登上此樓都歎曰:"華北第一樓,萬里長城第一樓"!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