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談古論晉:山西一個縣,歷史上建制頻繁變化,光名字就改了數回

---史話三晉之興縣篇

作為山西省縣域面積最大的一個縣,但興縣地處呂梁山區,境內溝壑縱橫,因群山橫亙地形顯得破碎。

歷史上的興縣因為地理條件,自然也就戰火不斷,造就了建制沿革變遷頻繁,

數度易名。

《2015年中國考古重要發現》其中就有“山西興縣碧村遺址2015年發掘收穫”,收穫結果是“第一次在晉西高原發現龍山時期最大的石砌房址和城牆”,“該遺址面積約75萬平方米,自西向東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樂梁、城牆圪垛等四個臺地,

含仰韶、龍山、漢代、遼金、明清等階段堆積,以龍山時期遺存最為豐富,遍佈整個遺址。”

現存古城遺跡破壞較嚴重,只存不完整的南牆。在城內的遺址不僅有舊石器及新時期時期、龍山文化的遺存,還有戰國時期和西漢、北齊以及唐宋時期的遺跡。

對於原來清《興縣誌》所載“興縣置縣于北齊”的說法一下提前到了漢代。明代洪武《太原府志》記述為:“古城,在興縣西五十裡黃河東岸,

不知前代起立名號。”清代《漢志釋略》中則提出:“千章,今興縣西。”

“千章”是否為興縣最初的名字,因壁村戰國古城遺址尚未有文字性內容出土,

未得到考古證實確鑿依據。就先把西漢西河郡的“千章縣”作為興縣沿革最早的名字。

在此之前,尚未有興縣置縣的任何史料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趙,秦統一六國後屬於雁門郡。

能確定最早置縣的記載是北齊。

《興縣縣誌》載:“置縣于北齊,因縣城地處蔚汾河谷之寬平處,故取名為蔚汾縣。則興縣建置之始也”

蔚汾縣,可以算興縣有確切“戶籍證明”的第一個縣名了。

自北魏末期六鎮鮮卑貴族起義,將黃河流域再度帶入戰火烽煙四起的混亂階段。經過不斷兼併融合,

最後就剩下勢力最大的鮮卑化漢人集團的高歡和漢化鮮卑人宇文泰,。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合稱中國歷史上的“後三國時代”。

高歡和宇文泰都憋著一口氣企圖吞掉對方,但連番大戰下來,均覺得想幹掉對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便各自盤踞秦晉,隔著黃河劍拔弩張。

後高歡因“玉璧之戰”慘敗,七萬人沒有打過七千人,回到晉陽就鬱悶成疾死去。他的兒子高洋執掌大權後,

乾脆自己登基稱帝,改國號齊,史稱北齊。

高歡針對于北方尚有柔然、突厥和契丹為患,西有宇文泰虎視眈眈,下令修築了三道長城

第一道跨河北、內蒙古,東起山海關,西至清水河,全長三千多裡。

第二道從黃櫨嶺北(今呂梁市離石境)到社平戍(今朔州境),全長400多裡,稱之“重城”。

第三道從今五台縣與阜平顯間的長城嶺,一直到平定娘子關,長約200多裡。

在要害地域設置州鎮25所。其中為蔚汾縣就剛好處於邊防要地,得名因處於蔚汾河入黃河處,故曰“蔚汾縣”。至今在興縣碧村,有故城遺址。

隋一統天下,置郡石州,就是今天的呂梁市離石區。

隋大業七年(611)隋煬帝北巡,在今甯武管涔山修築汾陽宮,因離汾源不遠,又稱“汾源宮”。特地將周邊的郡縣劃出置婁煩郡,下令將所管轄三縣名字全部改了一遍。其中蔚汾縣改為“臨泉縣”。

這是興縣歷史上第二次被改名了。

《隋書·地理志》載:“臨泉,後齊置,曰蔚汾,大業四年改焉。”

名字改為“臨泉”的原因是興縣境內的湫水河。湫水河古稱臨水,又名龍泉水。

然而湫水河雖然發源於興縣,但大部分河段在今天的臨縣境內。於是在唐武德三年(620),乾脆再度把名字給改了。

第三次改名為“臨津”。

可是這個“臨津縣”又和別的地方重名了!並且這一重名,還重了好幾年。於是第四次改名了。

唐貞觀元年(627),改名為“合河縣”。意思是“以城下有蔚汾河西與黃河合”故稱“合河”。這個名字相對比較貼切,使用的時間就比較長。

名字不改了,可縣治卻搬來搬去,原來在碧村,改成合河後搬到裴家川口村了。後來到宋時,“于蔚汾水之上東西川寬坦處置邑”,搬到了今天的縣城所在。

到了金興定二年(1218),執掌河東北路的晉陽公郭文振認為合河縣“地重民繁”,應當升為州。因為新興之州郡,故而改名“興州”

蒙古人南下建立元朝,對於改名字興趣不大。

等到了明洪武二年(1369),雖山西人口是河南、河北兩省總和還要多,多次進行了人口遷移。但興州早已不再是邊防軍事重鎮合交通要塞,人口僅僅不到萬人。這樣的一個州還不如一個小縣,於是降州為縣,稱之“興縣”。

經過六次易名,興縣的名字這才一直沿用至今。

拓展:

山西新近提出的“滔滔黃河水,巍巍太行山,雄雄古長城”三大旅遊品牌,打造出“浩浩三晉魂”。作為主打之一的長城文化,在呂梁的長城遺跡有5處,全部都是北齊古長城,都集中在興縣。

其中為蔚汾縣就剛好處於邊防要地,得名因處於蔚汾河入黃河處,故曰“蔚汾縣”。至今在興縣碧村,有故城遺址。

隋一統天下,置郡石州,就是今天的呂梁市離石區。

隋大業七年(611)隋煬帝北巡,在今甯武管涔山修築汾陽宮,因離汾源不遠,又稱“汾源宮”。特地將周邊的郡縣劃出置婁煩郡,下令將所管轄三縣名字全部改了一遍。其中蔚汾縣改為“臨泉縣”。

這是興縣歷史上第二次被改名了。

《隋書·地理志》載:“臨泉,後齊置,曰蔚汾,大業四年改焉。”

名字改為“臨泉”的原因是興縣境內的湫水河。湫水河古稱臨水,又名龍泉水。

然而湫水河雖然發源於興縣,但大部分河段在今天的臨縣境內。於是在唐武德三年(620),乾脆再度把名字給改了。

第三次改名為“臨津”。

可是這個“臨津縣”又和別的地方重名了!並且這一重名,還重了好幾年。於是第四次改名了。

唐貞觀元年(627),改名為“合河縣”。意思是“以城下有蔚汾河西與黃河合”故稱“合河”。這個名字相對比較貼切,使用的時間就比較長。

名字不改了,可縣治卻搬來搬去,原來在碧村,改成合河後搬到裴家川口村了。後來到宋時,“于蔚汾水之上東西川寬坦處置邑”,搬到了今天的縣城所在。

到了金興定二年(1218),執掌河東北路的晉陽公郭文振認為合河縣“地重民繁”,應當升為州。因為新興之州郡,故而改名“興州”

蒙古人南下建立元朝,對於改名字興趣不大。

等到了明洪武二年(1369),雖山西人口是河南、河北兩省總和還要多,多次進行了人口遷移。但興州早已不再是邊防軍事重鎮合交通要塞,人口僅僅不到萬人。這樣的一個州還不如一個小縣,於是降州為縣,稱之“興縣”。

經過六次易名,興縣的名字這才一直沿用至今。

拓展:

山西新近提出的“滔滔黃河水,巍巍太行山,雄雄古長城”三大旅遊品牌,打造出“浩浩三晉魂”。作為主打之一的長城文化,在呂梁的長城遺跡有5處,全部都是北齊古長城,都集中在興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