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社區裡的小幸福 地鐵修到家門口社區舊貌換新顏

趙光耀(右)和社區居民一起聊家常。

社區工作者

從最初的交通不便,

到地鐵修到了家門口。從2013年的“農轉非”落後社區,到如今環境優美、和諧幸福的花園社區,短短幾年間,聖燈街道華林社區從無到有,五年的變化,讓身處其中的居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其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紮根成都的山東人,同時也是華林社區書記的趙光耀 最有發言權。

從不通公交到地鐵直接到家

華林社區屬於“農轉非”社區,4個村、11個生產組,

除富臨理宮屬於商住社區之外,華林西苑、東苑、南苑均是“農轉非”安置社區,共5000餘戶、1萬余名居民。當時的華林社區,交通不方便,區域居住環境相對落後。出行要搭公車,居民出門都要走十多分鐘。

2013年5月20日,趙光耀作為社區書記來到華林社區,積極著手改善交通。通過街道、社區和公交公司緊密對接,從第一條直達線路7路公車開始,華林社區居民出行駛上了快車道。目前開通了4條進出社區的公交線路,

社區巴士則將理工大學、二仙橋片區到華林社區形成一個環線,讓搭乘公交的市民,有了中轉車。正在建設的地鐵8號線在社區設立了車站。今後出行就更便捷了,也讓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品質有了極大提升。趙光耀說,成華區打造的六大市政公園之一的聖燈公園,和華林社區隔了一條路。今後居民家門口還有了休閒娛樂的場所,日子過得越來越安逸了。

未來五年社區院落提檔升級

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真正為社區居民辦實事。社區環境生活環境在變,趙光耀也發現,居民們也變了。“社區最大的變化,是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更強烈了。”趙光耀記得,2015年6月28日,院落黨員在社區內組織清除雜草、撿垃圾的活動,很快就有居民反映問題,“我還以為哪裡沒做好,原來是他們覺得自己雖不是黨員,但也想參與到活動中。

”於是趙光耀就把“黨員義工日”改為“華林社區義工日”,全員都可以參與。眾人的積極回應,讓社區環境大大提升,最近有省外的來社區參觀,直誇是住在花園裡的社區。

目前,成華區提出,每個街道在2020年前,打造一個高品質和諧的社區。作為聖燈街道的示範社區,華林社區啟動了特色院落的打造工作。未來五年,計畫對社區的4個院落,全面進行環境的提檔升級。“我希望通過社區、社工、居民等多方參與,

不斷優化公共服務,滿足居民的需求。讓老百姓有更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趙光耀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想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數讀

4條公交

2013年前沒有一條公車路線經過華林社區,如今已有4條公車進出社區,地鐵8號線已經修到了社區口。

1千餘場

這些年,成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需要安保的活動越來越多,規格也更高,每年要接到1千餘場大型活動的安保任務。

從0開始

5年前,無法想像用無人機帶著專業相機上天拍攝,而5年裡,用航拍記錄了成都的高樓拔地而起,不斷生長。

從0開始

5年前,無法想像用無人機帶著專業相機上天拍攝,而5年裡,用航拍記錄了成都的高樓拔地而起,不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