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夢春秋019|齊桓公人生中最華麗的時刻:葵丘之盟,葵丘之夢

西元前655年秋天,當宰孔見到鄭文公姬捷時,後者正準備參加即將舉行的首止之盟。

首止是齊人的揚威之所,卻是鄭人的傷心地。西元前694年秋天,齊襄公姜諸兒就是在這裡殺死了鄭君姬亹並車裂高渠彌。

轉眼四十年過去了,山河依舊,人事全非,諸侯再會首止,當年的會盟壇上想必已是荒草叢生,野鼠橫行,如果儀式還在同一個地方舉行,少不了一番修整。主盟的當然是齊桓公姜小白,其餘參加者,除鄭文公姬捷外,還有魯僖公姬申、宋桓公子禦說、陳宣公媯杵臼、衛文公姬燬、許僖公姜業、曹昭公姬班,以及周太子姬鄭。

姬鄭是此次會盟的焦點,所有的議題都圍繞他展開。

作為周太子,姬鄭的遭遇和當年鄭國太子姬寤生的遭遇頗有幾分相似,他們都有一個備受母親寵愛的弟弟。

姬鄭的弟弟名叫姬帶,兩人都是惠後(即周惠王姬閬的夫人)所生,算起來,姬鄭大約比姬帶年長兩三歲,至西元前655年時,姬鄭大約二十歲,姬帶大約十七八歲。就在這一年之前不久,惠後萌生了廢姬鄭,另立姬帶為太子之意,這一點與武姜欲廢姬寤生而立姬段之事如出一轍。

不過姬鄭不如姬寤生幸運,他的父親周惠王姬閬似乎是支持惠後的。姬鄭得知自己有可能被廢之後,向姜小白求援,後者尊重其周太子的身份,有心安定周室,是以有此次首止之盟。

周都洛邑

當周惠王姬閬獲悉姜小白召集諸侯與太子姬鄭會盟時,

十分惱火,但畏于姜小白的勢力,不敢撕破臉面與之抗衡,就想出了離間諸侯、拉攏鄭國的辦法,希望擺脫齊國的控制,轉而依靠鄭國。

可惜,姬寤生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如今的鄭國實力衰微,難堪大任。但鄭文公姬捷被喜悅衝昏頭腦,已經對現實失去了判斷力,他只想到追隨楚國很容易,卻沒考慮到晉國未必願意施以援手,更沒有仔細掂量鄭國將因此面臨齊國什麼樣的懲罰,

以及結局如何。姬捷懷著重振鄭國聲威的幻想,準備背叛齊國,不再參加首止的盟誓儀式。鄭大夫孔叔立即出面阻攔:作為一國之君,怎可如此輕舉妄動?今日逃盟,明日禍患必至;到時候你再想與齊國結盟,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你一定會後悔的!

姬捷不聽,把自己帶來的軍隊扔在首止,悄悄跑回了新鄭。

第二年,即西元前654年,姜小白率齊、魯、宋、陳、衛、曹聯軍伐鄭,

圍新城(在今河南省新密市東南)。楚國隨即起兵,圍許救鄭。諸侯救許,鄭圍遂解,楚國亦主動撤軍。

出乎姜小白意料的是,聯軍返國之後,許國竟然主動投降了楚國。如此一來,鄭、蔡、許三國都站在了楚國一方,黃河下游平原南部的廣大區域都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姜小白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局面,伐鄭的決心愈發堅定。

西元前653年,齊國再次攻打鄭國,志在必得。儘管姬捷殺掉申侯以取悅姜小白,仍然無法阻止齊國拿下鄭國的步伐。最終在管仲“崇德以服諸侯”的勸諫之下,姜小白接受了鄭國的請盟,將鄭國拉回齊國陣營,而許國也在不久之後叛楚親齊。在與楚國的這一輪博弈中,齊國再次佔據上風。

此年年尾,在位二十年的周惠王姬閬去世了,太子姬鄭害怕弟弟姬帶作亂奪位,不敢發喪,派使者向齊國告難。姜小白則於次年正月與諸侯及王室代表會盟于洮(曹地,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共立姬鄭為王。周室進入了周襄王的時代。

臨淄,桓公台

在位三十五年之後,姜小白終於迎來了西元前651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年頭。

他已不復年輕,但功勳卓著,足以自豪。

三十五年來,他北伐戎狄,南服荊楚,調解諸侯紛爭,平定王室內亂,取得了一個國君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但他還需要一個儀式——在諸侯面前,正式接受周天子的策命。此前,西元前667年,周惠王姬閬曾經派召伯赴齊賜姜小白為“侯伯”,但那次姬閬是有求于姜小白,因此這個“侯伯”更像是交換條件,而且似乎也沒有舉行什麼隆重的儀式。

十六年後,姜小白等到了這個遲來的儀式。

西元前651年夏天,登位不久的周襄王姬鄭為感謝姜小白,特意派使者前往頒佈賞賜。姜小白利用這個時機,召集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會於葵丘(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安排,表面上說是為了招待天子的使者,以及重溫往日盟約,增進諸侯情誼,但諸侯們心知肚明,姜小白的真正目的,是要在諸侯大會上接受天子的賞賜,讓所有諸侯目睹那一刻的無上榮耀。

天子所派使者並非別人,正是首止之盟前召見鄭文公姬捷的周公宰孔。

那一天,所有到會諸侯都目睹了姜小白一生中的巔峰時刻。宰孔代表周天子賜姜小白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姜小白的“侯伯”之位因為這些東西得到了實質性的確認。

所謂“文武胙”就是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肉本身當然不值什麼錢,可是它一旦成為天子祭祀祖先的“胙”,尤其是“文武胙”,就身價陡升,變得意義非凡,對諸侯而言,能分得這樣一塊祭肉是莫大的光榮。按照周禮,周室普通的胙肉是可以分給同姓諸侯和有功勞的異姓諸侯的,但“文武胙”似乎只有功勞極大的諸侯才有資格獲得,終春秋一世,被賜予“文武胙”的只有區區三位國君,姜小白是第一位。

“彤弓矢”就是施以丹朱之色的弓箭,包括一張弓,百支箭;“大路”則是用黃金美玉裝飾的車輛,天子專用。這兩樣東西與“文武胙”一樣,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卻具有令人豔羨的象徵意義。

《左傳·僖公九年》書影

周襄王姬鄭賜予姜小白這些東西,有多重含義。

其一,姬鄭感謝姜小白擁立自己即位,賜之胙肉,希望自己的祖先賜福于姜小白;

其二,賜之彤弓矢,表彰其護衛華夏、征伐不義的赫赫戰功;

其三,賜之大路,嘉獎其尊王的美德。

姬鄭賞賜姜小白這些東西,是出於真心實意,而姜小白也自認受之無愧,所以當宰孔宣佈了天子的賞賜之後,姜小白立即走下臺階,面向北方,準備施禮拜受。然而宰孔卻在此時示意姜小白不要著急:我還沒宣佈完呢——天子還說,伯舅(指姜小白)年紀大了,加上功勞,賜給一等,不用下拜了。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姜小白作為大國之君和諸侯霸主,數十年來見慣了各種大場面,怎麼會在接受天子賞賜時表現得如此迫不及待?

問題必定出在宰孔身上,原因就是他對姜小白非常不滿。

宰孔看得明白,姜小白雖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子,但他並非真心尊重天子,天子就是姜小白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尊之是為了用之。這一點,周惠王姬閬也很清楚,首止之盟前,他冒險派宰孔勸誘鄭文公姬捷逃盟,正是為了離間諸侯,與姜小白抗衡,可惜鄭國不爭氣,不禁打,很快又向姜小白求和。如今姬閬雖然早已離世,可是宰孔每每想到姜小白的囂張氣焰,就滿腹怨恨。當他作為周襄王姬鄭的特使,前來葵丘賞賜姜小白時,這份怨恨始終如影隨形,所以他在宣佈天子的命令時故意玩了個小花樣,目的無非是讓姜小白出醜。

姜小白卻沒想那麼多,天子不讓拜,那就不拜吧。他如果真的不拜而受,宰孔一定會很高興。但是管仲阻止了姜小白: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管仲是在告誡姜小白:你是天子之臣,必須行臣子之禮,否則就會落下不臣的口實,招致諸侯的不滿。姜小白恍然大悟,趕緊走回階下,再拜稽首,然後升堂,又再拜稽首,接受天子的賞賜。

葵丘之盟

葵丘是姜小白一生中最華麗的舞臺,也是整個春秋時代最華麗的舞臺之一。如果說西元前651年夏天的葵丘之會使姜小白走上了人生之巔的話,同年秋天舉行的葵丘之盟則把春秋的時代精神表達到了極致。

這次會盟不是針對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集團,它針對的是整個時代。

它野心勃勃,企圖匡正整個時代的弊病。

在盟主姜小白宣讀的盟辭中,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這五條盟誓條約從“小”至“大”,對家庭倫理、社會規範、國家秩序乃至國際關係等具體事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它暗含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後世儒家時常掛在嘴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當然,它們都是針對上層社會也就是貴族階層而言,是貴族們的行為規範,與底層平民社會無關,與奴隸更沒有一絲關係。

第一條關乎家庭倫理,它首先要求每一個人必須“孝”,因為“孝為禮之始”;其次不能更換世子,不能以妾取代夫人的地位。

這是從“禮”的角度對家庭成員提出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而“禮”的本質就是等級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周代是家天下的時代,在宗法制下,天子為天下之大宗,也就是最大的家長;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就是各自國家的家長;諸侯封建卿大夫,卿大夫又是各自家族的家長……以此類推,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被血緣的紐帶聯結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家族。因此,對家庭提出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周王朝提出的要求。

第二條,要求尊重和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之人。

此處所說的人才當然還是來自貴族階層內部。人才的選擇標準是“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道德高尚又有功勞自然是重要條件,但同時還必須是國君的同姓或者親戚,像曹劌那樣從平民變成“肉食者”的人是極少數。平民依靠才華和技能大規模進入國家上層的時代還遠未到來。

第三條包含兩個方面,尊老愛幼,以及友好對待外國來賓和行旅之人。

這裡所說的行旅之人,很可能以商人為主。春秋時代,商業已經比較發達,商人大多受命于官府,但享有相當的自由,他們往來各國城邑之間,販賣貨物,自己也可從中獲利。正是由於商人的存在,貴族們的奢侈生活才得以維繫,所以保護商人漸漸形成共識。比如鄭國早在東遷之初,政府就曾與商人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也不能強買強奪商人的貨品;商人手中有什麼珍奇之物,也不必非要向國君彙報。

第四條說的是國家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它拒絕士大夫世襲和兼任某個官職;另一方面,它警告說,未經國君允許,不得隨意處死大夫。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官職雖然不可世襲,但做官的資格卻代代相傳,這就是所謂的世官制度。大世族們不僅世代享受爵祿和封地,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實力最大者,已經有能力與大國交戰,這當然是後話。放眼整個春秋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不乏大世族的存在,周室有周、召、單、劉等氏,魯有季、孟、叔三家(即三桓)和臧氏、東門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趙、韓、魏後來合稱三晉)、知、中行、範、羊舌、祁、先、胥等氏,齊有國、高、崔、慶、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向、蕩等氏,衛有孫、甯、孔等氏,鄭有良、游、國、駟、罕、印、封等氏(此七氏都是鄭穆公之後,合稱七穆),楚國則有鬥、蒍、屈、成等氏……未來兩百年,世族勢力將越發壯大,終至改變整個時代的面貌。對此,葵丘會盟壇上的姜小白和諸侯們當然無從預料。

第五條則對國與國的關係作出了規定:不得修築有害別國的水利設施;天災之年,不許阻礙谷米的流通;諸侯若有封臣之事,必須上報周天子,並通告諸侯。

春秋時期的盟書

在沒有成文法的時代,葵丘之盟的這五項條款實際上扮演了國際法的角色,雖然這些條款並沒有被諸侯遵守,因而淪為一紙空文,但姜小白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天子已經喪失號令諸侯的權威和能力之時,姜小白代行了天子的職責,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重新擬定了規範。而且在第五條款中,他明確要求諸侯必須尊重天子。

正是因為姜小白這樣一位霸主的存在,天子那早已淪落的權威被重新拾起,君臣之義得到修補,鄭國人箭射周桓王的惡劣事件也不會再發生了。即便姜小白這麼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周天子也應該感謝他。

但是宰孔可不這麼認為,他只看到了姜小白行為中“壞”的一面。

葵丘之盟,是姜小白主持的會盟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僅中原各國悉數參加,遠在太行山以西的晉國,甚至更加遙遠的秦國都收到了邀請。但是秦國以路途遙遠為由,沒能前來,晉國君主晉獻公姬詭諸則在趕往葵丘的路上,遇見了舉行完賞賜儀式之後,正在返回洛邑途中的周公宰孔。

宰孔對姬詭諸說:別去了,齊國之君不修德行,只知道四處征伐,向北攻打山戎,向南討伐楚國,又在西邊舉行葵丘之盟;他是否攻打東邊我不清楚,但肯定不會攻打西邊,所以你沒什麼好擔心的;晉國現在內亂不止,你不安定內亂,跑去參加那個會盟幹什麼?

姬詭諸聽了,轉身回國。

宰孔果然不是善類,他對姜小白南征北戰的指責,毫無疑問是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宰孔的話又並非毫無道理,有些史料說,由於姜小白在葵丘之盟時“益有驕色”,導致不少國家叛變了他。叛變的都是哪些國家,已無法考證,但此事證明宰孔指責姜小白“不修德行”並非信口胡言。

姜小白老了,屬於他的時代正在步入暮色之中。

(待續。文圖俱為原創,盜用必究)

仍然無法阻止齊國拿下鄭國的步伐。最終在管仲“崇德以服諸侯”的勸諫之下,姜小白接受了鄭國的請盟,將鄭國拉回齊國陣營,而許國也在不久之後叛楚親齊。在與楚國的這一輪博弈中,齊國再次佔據上風。

此年年尾,在位二十年的周惠王姬閬去世了,太子姬鄭害怕弟弟姬帶作亂奪位,不敢發喪,派使者向齊國告難。姜小白則於次年正月與諸侯及王室代表會盟于洮(曹地,在今山東省鄄城縣西南),共立姬鄭為王。周室進入了周襄王的時代。

臨淄,桓公台

在位三十五年之後,姜小白終於迎來了西元前651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年頭。

他已不復年輕,但功勳卓著,足以自豪。

三十五年來,他北伐戎狄,南服荊楚,調解諸侯紛爭,平定王室內亂,取得了一個國君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但他還需要一個儀式——在諸侯面前,正式接受周天子的策命。此前,西元前667年,周惠王姬閬曾經派召伯赴齊賜姜小白為“侯伯”,但那次姬閬是有求于姜小白,因此這個“侯伯”更像是交換條件,而且似乎也沒有舉行什麼隆重的儀式。

十六年後,姜小白等到了這個遲來的儀式。

西元前651年夏天,登位不久的周襄王姬鄭為感謝姜小白,特意派使者前往頒佈賞賜。姜小白利用這個時機,召集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會於葵丘(在今河南省蘭考縣東)。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安排,表面上說是為了招待天子的使者,以及重溫往日盟約,增進諸侯情誼,但諸侯們心知肚明,姜小白的真正目的,是要在諸侯大會上接受天子的賞賜,讓所有諸侯目睹那一刻的無上榮耀。

天子所派使者並非別人,正是首止之盟前召見鄭文公姬捷的周公宰孔。

那一天,所有到會諸侯都目睹了姜小白一生中的巔峰時刻。宰孔代表周天子賜姜小白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姜小白的“侯伯”之位因為這些東西得到了實質性的確認。

所謂“文武胙”就是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肉本身當然不值什麼錢,可是它一旦成為天子祭祀祖先的“胙”,尤其是“文武胙”,就身價陡升,變得意義非凡,對諸侯而言,能分得這樣一塊祭肉是莫大的光榮。按照周禮,周室普通的胙肉是可以分給同姓諸侯和有功勞的異姓諸侯的,但“文武胙”似乎只有功勞極大的諸侯才有資格獲得,終春秋一世,被賜予“文武胙”的只有區區三位國君,姜小白是第一位。

“彤弓矢”就是施以丹朱之色的弓箭,包括一張弓,百支箭;“大路”則是用黃金美玉裝飾的車輛,天子專用。這兩樣東西與“文武胙”一樣,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卻具有令人豔羨的象徵意義。

《左傳·僖公九年》書影

周襄王姬鄭賜予姜小白這些東西,有多重含義。

其一,姬鄭感謝姜小白擁立自己即位,賜之胙肉,希望自己的祖先賜福于姜小白;

其二,賜之彤弓矢,表彰其護衛華夏、征伐不義的赫赫戰功;

其三,賜之大路,嘉獎其尊王的美德。

姬鄭賞賜姜小白這些東西,是出於真心實意,而姜小白也自認受之無愧,所以當宰孔宣佈了天子的賞賜之後,姜小白立即走下臺階,面向北方,準備施禮拜受。然而宰孔卻在此時示意姜小白不要著急:我還沒宣佈完呢——天子還說,伯舅(指姜小白)年紀大了,加上功勞,賜給一等,不用下拜了。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姜小白作為大國之君和諸侯霸主,數十年來見慣了各種大場面,怎麼會在接受天子賞賜時表現得如此迫不及待?

問題必定出在宰孔身上,原因就是他對姜小白非常不滿。

宰孔看得明白,姜小白雖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子,但他並非真心尊重天子,天子就是姜小白棋盤上的一枚棋子,尊之是為了用之。這一點,周惠王姬閬也很清楚,首止之盟前,他冒險派宰孔勸誘鄭文公姬捷逃盟,正是為了離間諸侯,與姜小白抗衡,可惜鄭國不爭氣,不禁打,很快又向姜小白求和。如今姬閬雖然早已離世,可是宰孔每每想到姜小白的囂張氣焰,就滿腹怨恨。當他作為周襄王姬鄭的特使,前來葵丘賞賜姜小白時,這份怨恨始終如影隨形,所以他在宣佈天子的命令時故意玩了個小花樣,目的無非是讓姜小白出醜。

姜小白卻沒想那麼多,天子不讓拜,那就不拜吧。他如果真的不拜而受,宰孔一定會很高興。但是管仲阻止了姜小白: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本也。管仲是在告誡姜小白:你是天子之臣,必須行臣子之禮,否則就會落下不臣的口實,招致諸侯的不滿。姜小白恍然大悟,趕緊走回階下,再拜稽首,然後升堂,又再拜稽首,接受天子的賞賜。

葵丘之盟

葵丘是姜小白一生中最華麗的舞臺,也是整個春秋時代最華麗的舞臺之一。如果說西元前651年夏天的葵丘之會使姜小白走上了人生之巔的話,同年秋天舉行的葵丘之盟則把春秋的時代精神表達到了極致。

這次會盟不是針對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國家,某一個集團,它針對的是整個時代。

它野心勃勃,企圖匡正整個時代的弊病。

在盟主姜小白宣讀的盟辭中,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

這五條盟誓條約從“小”至“大”,對家庭倫理、社會規範、國家秩序乃至國際關係等具體事務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它暗含的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後世儒家時常掛在嘴邊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當然,它們都是針對上層社會也就是貴族階層而言,是貴族們的行為規範,與底層平民社會無關,與奴隸更沒有一絲關係。

第一條關乎家庭倫理,它首先要求每一個人必須“孝”,因為“孝為禮之始”;其次不能更換世子,不能以妾取代夫人的地位。

這是從“禮”的角度對家庭成員提出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而“禮”的本質就是等級制,任何人不得僭越。周代是家天下的時代,在宗法制下,天子為天下之大宗,也就是最大的家長;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就是各自國家的家長;諸侯封建卿大夫,卿大夫又是各自家族的家長……以此類推,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被血緣的紐帶聯結成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家族。因此,對家庭提出的要求,實際上也就是對整個周王朝提出的要求。

第二條,要求尊重和培育人才,表彰有德行之人。

此處所說的人才當然還是來自貴族階層內部。人才的選擇標準是“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道德高尚又有功勞自然是重要條件,但同時還必須是國君的同姓或者親戚,像曹劌那樣從平民變成“肉食者”的人是極少數。平民依靠才華和技能大規模進入國家上層的時代還遠未到來。

第三條包含兩個方面,尊老愛幼,以及友好對待外國來賓和行旅之人。

這裡所說的行旅之人,很可能以商人為主。春秋時代,商業已經比較發達,商人大多受命于官府,但享有相當的自由,他們往來各國城邑之間,販賣貨物,自己也可從中獲利。正是由於商人的存在,貴族們的奢侈生活才得以維繫,所以保護商人漸漸形成共識。比如鄭國早在東遷之初,政府就曾與商人盟誓:商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也不能強買強奪商人的貨品;商人手中有什麼珍奇之物,也不必非要向國君彙報。

第四條說的是國家的用人制度,一方面,它拒絕士大夫世襲和兼任某個官職;另一方面,它警告說,未經國君允許,不得隨意處死大夫。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官職雖然不可世襲,但做官的資格卻代代相傳,這就是所謂的世官制度。大世族們不僅世代享受爵祿和封地,還擁有自己的軍隊,其中實力最大者,已經有能力與大國交戰,這當然是後話。放眼整個春秋時代,幾乎每個國家都不乏大世族的存在,周室有周、召、單、劉等氏,魯有季、孟、叔三家(即三桓)和臧氏、東門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趙、韓、魏後來合稱三晉)、知、中行、範、羊舌、祁、先、胥等氏,齊有國、高、崔、慶、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向、蕩等氏,衛有孫、甯、孔等氏,鄭有良、游、國、駟、罕、印、封等氏(此七氏都是鄭穆公之後,合稱七穆),楚國則有鬥、蒍、屈、成等氏……未來兩百年,世族勢力將越發壯大,終至改變整個時代的面貌。對此,葵丘會盟壇上的姜小白和諸侯們當然無從預料。

第五條則對國與國的關係作出了規定:不得修築有害別國的水利設施;天災之年,不許阻礙谷米的流通;諸侯若有封臣之事,必須上報周天子,並通告諸侯。

春秋時期的盟書

在沒有成文法的時代,葵丘之盟的這五項條款實際上扮演了國際法的角色,雖然這些條款並沒有被諸侯遵守,因而淪為一紙空文,但姜小白的出發點無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天子已經喪失號令諸侯的權威和能力之時,姜小白代行了天子的職責,為禮崩樂壞的時代重新擬定了規範。而且在第五條款中,他明確要求諸侯必須尊重天子。

正是因為姜小白這樣一位霸主的存在,天子那早已淪落的權威被重新拾起,君臣之義得到修補,鄭國人箭射周桓王的惡劣事件也不會再發生了。即便姜小白這麼做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周天子也應該感謝他。

但是宰孔可不這麼認為,他只看到了姜小白行為中“壞”的一面。

葵丘之盟,是姜小白主持的會盟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不僅中原各國悉數參加,遠在太行山以西的晉國,甚至更加遙遠的秦國都收到了邀請。但是秦國以路途遙遠為由,沒能前來,晉國君主晉獻公姬詭諸則在趕往葵丘的路上,遇見了舉行完賞賜儀式之後,正在返回洛邑途中的周公宰孔。

宰孔對姬詭諸說:別去了,齊國之君不修德行,只知道四處征伐,向北攻打山戎,向南討伐楚國,又在西邊舉行葵丘之盟;他是否攻打東邊我不清楚,但肯定不會攻打西邊,所以你沒什麼好擔心的;晉國現在內亂不止,你不安定內亂,跑去參加那個會盟幹什麼?

姬詭諸聽了,轉身回國。

宰孔果然不是善類,他對姜小白南征北戰的指責,毫無疑問是顛倒黑白,搬弄是非。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宰孔的話又並非毫無道理,有些史料說,由於姜小白在葵丘之盟時“益有驕色”,導致不少國家叛變了他。叛變的都是哪些國家,已無法考證,但此事證明宰孔指責姜小白“不修德行”並非信口胡言。

姜小白老了,屬於他的時代正在步入暮色之中。

(待續。文圖俱為原創,盜用必究)